美国金融危机
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
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
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房利美,即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成立于1938年,是最大的“美国政府赞助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用以扩大资金在二级
并让购房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
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而2008年全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仅为0.1%,创下自195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国际商品价格一路骤降,而这成为全球性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关键原因
一、中美通胀差异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是一种货币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定会增加美国的流动性, 但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美国的通胀率并没有随着货币的超发而大幅上升。
事实上美国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并不是特别高,没有出现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通胀现象。
2009年, 美国M2 全年为8529 亿美元,2010 年为8816 亿美元, 同比增长3.365%,GDP 同比增长2.9%,CPI 同比增
长 1.366%,M2 增长率-GDP 增长率等于0.465%, 说明美国没有出现国内流动性泛滥以及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美国仍处于一
个低通胀预期中。
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12 年9 月美国CPI 同比增长 2.0%,环比增长0.6%, 其中, 食品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涨幅占总涨幅的2/3 以上。
平均时薪增长了0.3%,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1%,GDP 增长率为2%。
以上各种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正朝着复苏的积极面转向,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压力。
在美国低通胀的同时,中国的通胀压力却在不断的上行。
2007 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仅有2009 年的CPI 值较低,2011 年更是高达4.9%。
2012 年9 月,中国的M2 为9.4 万亿人民币,与2011 年底的8.5 万亿人民币相比,上涨了10.59%,GDP 同比增长了7.7%,M2 增长率-GDP 增长率等于2.89%,中国通胀压力可见一斑。
2012 年前三季度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IMF 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为 3.25% 左右。
同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何中美光景大不相同?为何美国能够在天量货币发行背景下保持M2 的低增速,为何美国民众能够仍能够感受到美元在国内的强劲购买力?
二、美国低通胀解读
(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很多国家均已出现通货膨胀,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
然而, 已开始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国, 却没有通货膨胀压力。
笔者认为必要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来寻找根源。
美元的今天的国际地位,要追溯到1945 年。
二战之后,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在怀特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美元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击败英镑、马克、法郎成为世界货币的霸主。
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之后,与黄金脱钩的美元非但没有“非国际货币化”,反而来了一次“凤凰涅槃”,变成了真正的国际货币。
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 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为65.4%,在国际贸易结算中
所占比重超过80%,在外汇交易中美元占比超过40%。
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
元自顾不暇。
而日元融资套利交易导致日元承受巨大的贬值压力,难于美元匹敌。
根据IMF数据显示,2012 年第二季度在已
知的大约5.8 万亿的外汇储备中,有61.9% 是美元。
由此可见,美元仍是世界货币,是当之无愧的国际贸易结算币,是牙买
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的霸主。
为此,世界各国需要手中持有大量的美元。
其原因之一是,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国际贸易的支付环节离不开,至少现在离不开美元;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均已美元为主,甚至还
有不少国家在制定汇率政策时以美元为锚货币。
这样一来,美元在全世界横冲直撞, 超发的美元有相当一部分被全球的美元
持有者吸收掉。
例如2008 年美国宣布开印钞机回购美国国债,中国为了防止美元大幅跳水,而选择继续增持美元, 如此一来,滥发美元所引致的通过膨胀风险大大降低,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享。
也就是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滥发钞
票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是输出型的,即输出国际流动性,将通货膨胀风险分散到美元债务的债权国。
然而,并不是任何国家都
可以像美元一样超发却无通货膨胀,这一切的根源是美元在现今国际货币体系的超然地位。
(二)国际收支的特殊结构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表现为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
观察表三美国贸易收支差额可知,美国商品贸易常年呈现持续的逆差。
设想
美国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即便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元的滥发也只能在国内消化掉,这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下,美国人用手中持有的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购买商品。
美联储在印了一轮钞票之后发现,美国反倒是凭空
多出了无数商品,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所以唯有美国人可以一边印钞票,一边保持极低的通胀水平。
在经常账户赤
字的同时,美国的资本项目保持高额顺差。
由于美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开放的、流动性很强的、资本收益较高的资本市场,
于是资本账户的顺差为美国的经常账户的赤字提供了融资。
尽管有投资者主观上不愿意继续为美国的赤字提供融资,但是实际
上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场所。
只要这种融资能够持续,经常账户的这种赤字便是可以持续的,美元可以继续通过经常账户的赤字输送到全世界,美国的低通胀则仍可持续。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根源仍就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选择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三家马车之一,其作用在出口导向型的国家至关重要。
以中国为例,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的生产的商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的内需,另外一部分出口成为外需。
宏观经济出了问题,政府就会为了力保出口而抑制内需的发展。
出口除了能够带动外需,拉动GDP,还能从两个方面促进就业。
一是外贸企业自身带来的就业人口的增加。
二是外贸企业的发展,带动原材料、供货商等其他企业的就业。
以中国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为保宏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两个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调动一切政策因素推进主要对美国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压低了美国国内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
最讽刺的是,这些企业又将辛辛苦苦挣得的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这就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帮了美国的大忙,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
(四)美元低利率引发套利
美国未来经济复苏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内需尚未到位,国内的流动性无法完全消化。
虽然美国的复苏势头强劲,但投资需求不足,货币乘数偏小,无法对冲吸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过剩货币。
于是美国流动性通过热钱进入新兴市场国家。
这无疑使新兴市场国家蒙受了巨大的通胀压力,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胀的抬头,这给国际热钱制造了赚取利差的投机空间,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美国资本向外流出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寻求更高收益,进一步减轻了美国的通胀。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大量出口自己的商品换取美元,最终形成国际储备。
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向全世界输送美元,国内消化不掉的热钱也大量涌入其它国家和地区。
于是量化宽松的结果是,美国将通胀的压力转移到他国,而自身却能保持低通胀。
这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以出口为导向的外需经济需要转变,同时应大力发展与美国以外国家的双边贸易,抛开美元,以双方的本币作结算货币,不失为规避美元风险、阻遏通胀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