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干部;这是班级正式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 小组长; 小组一般成员。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二、非正式结构
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 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 (一)非正式群体特征
1、人数少 2、吸引力强 3、“集体性”强 4、沟通效率高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班级是履行着学校组 织的社会职能,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活动, 有着一定社会关系结构的综合性群体。 一、班级的社会属性
(一)班级社会群体具有较统一的目标。
就班级群体成员而言,他们都是基于在一定空间的直接接触而 结合到一起的。成员所共有的某种文化上的同质性在于他们所 追求的某些共同的目标,即完成预期的社会化,或者说是预期 的社会化的目标把他们统一起来。
„„ „„
„„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Hale Waihona Puke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三)学生选择互动对象的依据分类
1、相似性 2、互补性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一)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
1、孤立探索期 2、横向分化期 3、纵向分化期 4、小群体形成期 5、群体统合期
(二)班级组织水平测量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三、班级组织结构的关系
无论是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特征上看,这两种结构都是 互为补充的。当学生感到一种结构不能满足其个人需 要和期望时,就会设法在另一个结构中得到满足。有 研究指出,当学生或家长对班级正式结构感到不满意 时,便会有意去支持班级非正式结构中那些突出的、 非学术性的,甚至事实上是反学生性的不良倾向,如 搞小圈子。总之,无论是班级正式结构或非正式结构, 都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 隐性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讲人:吴文刚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实际上反映了班级成员人际关系的复杂 结构。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并非建立在正式角色关系的基 础上,而完全建立在同学之间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它对成员的 功能具有两面性。 1、积极作用: (1)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2)促进班级组织内意见沟通。 2、消极作用: (1)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 的参与; (2)群体利益的一味保护,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组织 内的“独立王国”。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三、班级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化功能
学生的社会性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 班级社会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情景、角色选择和 社会规范,为学生社会性的实践创造最佳条件和机会。
(二)选择功能
班级社会体系为学生在多样化社会角色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中 提供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和条件,使之获得相应的角色、机会和 地位,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一、正式结构
班级正式结构主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者,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表现出的并传递给学生的期望和行为,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措施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同 时,学生的表现是由教师给予正式的心理报酬,如以 分数、表扬等表示。这种情形构成了班级成员在班级 结构中体现学术成就的主要基础。 我国班级的正式结构:
二、班级组织的特性
(一)自功能性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 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二)半自治性
1、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2、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3、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4、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1)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而 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 (2)师生互动过程并非始终稳定不便的过程,而是师 生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 对策的过程。
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的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 一步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 或否定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 感、失落感或失败感。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二)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作用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二)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
由于班级群体规模比较大,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且带有比较浓厚 的情感色彩,班级存在许多非正式群体,使班级中的分工和权 力分配经常变化,并且带有不确定的、临时的和偶然的特征。 班级比其他社会群体的结构更加复杂,角色分配和人际关系也 具有更大的变动性。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一、师生互动
(一)师生互动类型
1、教师中心互动模式 2、知识中心互动模式 3、学生中心互动模式
(二)师生互动的过程
1、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1)教师的一般观念 (2)对学生的具体认识与期待:一种源自教师的特定框架; 另一种来自教师的经验。 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相对稳定性导致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员具 有一种分化功能。首先,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其次, 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教师与“优生”互动时 的言行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而与“差生”互动则常常会出现 “非教育性”的言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互动会制造或者 扩大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也不过分。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2、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1)学生的一般观念 (2)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 3、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教师通常会设计一系列“生存策略”来维持其所规定的互动系 统,如“社会化”、“支配”、“磋商”、“亲善”等。 学生可能会采用一系列“捣蛋策略”来推测教师的容忍程度, 寻求使教师接受自己的互动系统,如“形成群体”、“戏谑与 巧妙的反驳”、“挑战性的言语行为”、“非言语的挑战”等。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三)个性化功能 (四)监护功能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
作为社会系统的班级,有一个正式结构和一个非 正式结构,他们同时并寸,意味着学生需要应付 两类价值观,而且也成为学生在班级中地位高低 的两个纬度。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如果说结构是班级组织的静态层面的话,互动则是班级组 织的动态层面。 班级的功能常常是多方面的,他们既包括知识的传递 与接受这种交往,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分享,等等。 班级应该满足学生六个方面的要求:“懂”的满足 (知识的认知领会);“会”的满足(技能方面的进 步);“变好”的满足(道德态度的转化);“快乐” 的满足(解放感的获得);“得到承认”的满足(承 认与被承认的问题);“有用”的满足(贡献和成果 的问题)。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既有教师与学 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正式的角色互动关系,也有 他们之间各种非正式的互动关系。
(三)班级社会群体互动方式具有双重性。
班级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 动,这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理性双重性的互动。教师通常是以理 性为指导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学生则常常以情感为途径,理 解和接受教师的教导和班级的规定。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1、正向指标: 积极情绪扩展指数:A=∑c+/N(N-1) 内聚力指数:C=∑ci+j/[N(N-1)]/2 2、负向指标: 消极情绪扩展指数:P= ∑c-/N(N-1) 离散性指数:D=C0/N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 „„
„„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主讲人:吴文刚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QQ:572442572 TEL:18807519695
现代学校组织是由若干个班级构成,作为学校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直接和集中反 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关系。班级作为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有着自身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功能,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学习和社会 交往,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因此,班 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有着特别的 意义。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是教育社会学 微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二、学生互动
(一)根据参与者的互动行为分类。
1、社会的情绪领域:与群体自身的生存有关的行为。 2、情绪中立的任务领域:与群体目标的完成有关的行为。
(二)互动行为类目系统分类
①沟通;②评价;③控制;④决定;⑤紧张消除;⑥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