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福柯规训与权力的视角摘要:关键词:学校组织规训权力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它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具有其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之处。
因此,长期以来,学校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一直成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对象。
同时,学校组织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福柯的规训与权力的视角分析学校组织规训权力的出现、实施及其影响。
一、福柯的规训与权力理论福柯认为人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压抑、禁制、束缚的压力形式,而可能是某种规范、训练、引导或建议,并且其功能不在于消除某种行为,而是到处某种具生产性的行为,以至可欲的成果。
(一)知识与权力人们总是认为知识就是真理。
然而,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是并生的,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又以其权威性助长权力。
福柯认为知识的权力作用尤其表现在关于人的学科中,这些关于人的学科均号称是一种科学,因而发挥着有如真理般的权威性。
然而,这些学科根本是伴随着社会权力机制而发展起来的。
权力产生知识,权力与知识是直接相互指涉的;没有一种权力关系不具有相关的知识领域构体,也没有一种知识不同时预设或建构权力关系。
(二)规训与监督福柯通过驯化身体的技术、社会操纵技术、全景敞视体系、监狱与规训网络四方面分析了规训与监督的权力运作。
在理化的趋势下,现代社会逐渐产生了一种行为纪律化的要求,认为理性化除应体现于社会制度外,也应落实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对行为的理性化、纪律化的要求逐渐扩散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各相关机构,以教育、教养、训练、灌输、矫正、强制等强制手段来推行。
复杂的社会网络通过规训与监督而塑造个人,就像有许多力量来捏造个人。
二、学校组织中规训权力的出现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而学校是社会专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
其目的是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适当的身心发展环境,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功地参与社会生活。
借用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的三种组织分类——规范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我们对学校组织的定位如下:学校跟教会、医院等一起,首先属于规范性组织。
学校组织作为一种规范性组织,有其自己的规章制度,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
规章制度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规章制度下的人们也已经早已适应了在这种规训下生活,而忽视了规训的背后是一种权力在控制着他们,这种权力是怎么出现的呢?(一)规训规训(discipline),在西文中,既具有“学科”的释义,也具有纪律、训练、训诫等含义。
福柯利用这个词的多义性,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
所以,“‘规训’既不会等同于一种体制也不会等同于一种机构。
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
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目标。
(二)权力权力的本质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多样性、片断性、不确定性中,体现在一种相对主义的描述中。
福柯正是从这种视角主义的理论立场对权力进行了阐释。
权力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络。
在福柯那里,权力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网络。
“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
个人不仅流动着,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权力。
”但是,权力也不应被视为某些人可能占有的特权,而是“一个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的活动之中的关系网络”。
在福柯那里规训与权力融为一体则成为必然。
进而使规训权力作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处而又无声地无不在发挥作用。
通过“权力一知识”这一概念将规训权力的两种意义联系起来,并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
他认为规训权力不仅在监狱里有,在公共教育领域和社会的诸多部门.如学校、医院、工厂、军队和政府机关里都有;不仅在现代有,古代也有。
学校中的规训权力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过程与环节,对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及对人的训练与约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学校组织中规训与惩罚的实施无疑,规训权力已经成为了学校运行的重要基础,成为了学校场域中通过权力,知识中介因素实现对学校教育影响的关键因素。
福柯指出规训权力作为一种景观、符号及话语已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书。
随时可以阅读。
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规则等“规训技术”影响学校教育的。
根据福柯的本意,规训与惩罚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
(一)层级监视福柯指出层级监视是通过一定的纪律来进行的,而纪律的实施必须要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运行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相反,强制手段则能使对象历历在目。
层级监视也意味着在规训机构中构建出一个“监视站”,也即是金字塔式的监督人员机构,这里是权力的中心,也便于实现观察与监视,所以“完美的规训机构应能使一切都一目了然。
中心点应该既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又是一切需要被了解的事情的汇聚点。
应该是一只洞察一切的眼睛,又是一个所有的目光都转向这里的中心”。
在学校组织中,班级纪律的管理同样有赖于这种行之有效的监视机制。
教师一般会从优秀的学生中选出一批班干部,包括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纪律委员、生活委员、组长等。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但是,教师同样受到学校领导的监督。
班长监督所有的学生干部。
这套干部班子除了完成份内职责、在班里起带头模范作用外,还负责监督自己的下级乃至全班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福柯赞同层级监视的机制。
他指出,层级监视是一种明确而有规则的监督关系,被纳入教学实践的核心。
这种关系是一种内在的,能够提高其效能的机制”。
另外,福柯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的概念。
这是一种可见但又无法确知的权力运作。
它通过监视使权力的效应能够抵达最细小、最偏僻的角落,确保权力细致人微地发挥作用。
在全景敞视主义中,权力直接位于该结构之中,而不是掌握于设计者和占有者的手中。
这种监视权力的运作无需语言,而是以高压的精神威逼取代语言的权威,消除了监视者和被监视者之间出现身体对抗的可能性。
更加重要的是,它使被监视者在被监控的同时也在自我控制。
全景敞视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就是课室中的监视器。
它将规训的对象不仅指向了学生,也指向了教师,代替学校管理人员作为权力运作的主体,使权力运作变得隐蔽而有效。
(二)规范化裁决规范化裁决是通过制定一些带有惩罚性的规章制度来维持纪律权力的技术。
比如,福柯指出在工厂、学校、军队都实行一整套微观处罚制度,其中涉及时间(有无迟到、早退)、行为(失礼或不规范的体态)、言语(聊天、傲慢)等。
其中,“规范”的力量贯穿在惩罚纪律之中。
尤其在学校教育中,“规范的”被确定为教学中的强制原则,与此同时也引出了一种标准化的教育。
1.对时间的编码。
在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时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当上课的铃声打响时,学生必须端坐在座位上,不准再说话和随意活动。
当教师进入班级时学生要起立,向老师敬礼问好。
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五分钟,再接着上下一节课。
上午和下午的课时也规定的很明确。
每一科课程都被规定在没一天的规定时间段进行。
这种时间划分是为了使得学生形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并能够按时间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
教师根据校历安排自己的课程进程。
2.对空间的分割。
福柯认为在每个教室里,座位是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各种学生基本情况安排的。
凡是上同一门课的学生总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便于对课程的学习与交流。
其他学生按照课程等级依次向教室中心排列。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应的座位,而且座位是固定的,若没有得到命令或经教师的同意,学生是不能离开或变换座位的。
各种安排应该使“那些不修边幅的邋遢家长的孩子与那些精细整洁的家长的孩子分开:将任性轻浮的学生安置在两个品行端正的学生之间.使放荡的学生独处一隅。
或夹在两个本分的学生之间”。
3.对学生身体姿势的控制,即要求学生身体姿势处于“规范化”状态。
学生应该总是:“保持笔直的身体,稍稍向左自然地侧身前倾、肘部放在桌上,只要不遮住视线,可以用手支着下颚。
在桌下,左腿应比右腿稍微靠前。
在身体与桌子之间应有二指宽的距离。
这不仅是为了书写更灵活.而且没有比养成腹部压着桌子的习惯更有害健康的了。
左臂肘部以下应放在桌子上,右臂应与身体保持三指宽的距离,与桌子保持五指左右的距离,放在桌子上时动作要轻。
教师应安排好学生写字时的姿势,使之保持不变,当学生改变姿势时应用信号或其他方法予以纠正。
”(三)检查福柯认为检查实际上是层级监视技术与规范化裁决技术相结合的结果,是一种追求规范化的目光,一种能够导致定性、分类和惩罚的监视技术。
检查也体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和认识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化、复杂化的管理方式。
1.考试。
考试是检查的重要技术,它是规训权力通过整理编排对象来显示自己权势的结果。
与此同时,学校也变成了一种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被编织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成为了可以被度量和判断的对象,具有可算度性,分数就是可算度性原则下的无形技术,它不单是给予一个数字。
更给予你个人一项价值。
因此,学生总希望取得第一,害怕一文不值。
这也就使得学生越来越被数字化了。
2.考核。
考核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三种功能。
一是能够表明受训者是否已达到规定水准,二是保证每个人经历同样的训练,三是区分每个人的能力。
福柯进一步强调这种考核实施的教育活动要“设置不同的阶段。
用等级考核来区分这些阶段;制定各个阶段的由简到难的教学大纲;根据每个人在这些系列中进度评定他们。
一种完整的分解教育逐渐形成了”四、学校组织中规训权力的影响首先,学校教育中的规训与惩罚使学校具有了科学主义理性的价值追求。
科学主义理性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没有给心灵留多少位置,而更多地关注对知识的理性训练与考核、大量的标准化练习以及记诵教科书等。
科学主义理性一方面是学生对事物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但是另一方面,使标准化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发展一致化,统一化,使人缺少了活力,失去了创造力,变得死气沉沉。
再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冷漠化和僵化。
由于科学理性自身缺乏对心灵与情感关注的特性,致使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冷漠化与僵化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规训与惩罚使学生逐渐丧失人的主体性。
学校规训与惩罚教育更多的是以规训与惩罚技术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与策略,通过严密地对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编码来进行的,进而实现对规训对象的约束与管制.使规训对象具有“驯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