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 校 系 统 图 (
1951-1953
年 )
1951年学制的特点
第一,继承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 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职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 针。 第三,把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 教育纳入学制系统,贯彻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第四,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 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
癸 卯 学 制
癸卯学制的意义
结束了沿用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教育的
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颁布到推翻的九年中,各省相继推行,新式 学堂陆续创办,例: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三所大学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 学组织形式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二)
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建立民国。 1912—1913 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仿照德国 学制制定,规定学生6岁入学,24岁大学毕业。 它废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和毕业生 奖励出身等封建残余;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年限; 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美育课程;重视生产技能的训 练和实业学校的设置;要求改进教授方法,反对 体罚;提倡教育联系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尤其是承认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1958年学制改革要点
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即“党的教育 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成劳动相结合”。 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 原则。这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 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对1958年学制改革的评价


1958年的学制改革,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众办学等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来自“左”的影响,也存在急躁冒 进,学校教育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教训也是深刻的。 直到196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 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中 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才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为按教育 规律办教育提供了依据,克服了一度出现的社会活动过多、负 担过重、随心所欲办教育的现象。到1963年,中国教育又开始 步入正轨,教育质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1951年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际上存在两种学制系统:一种是老解 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下形成的学制。当时允许新 解放的广大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维持原状以待改造是必要的。但 当社会秩序稳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旧的学制己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这时学制改革就势在必 行了。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继承老解放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 制的决定》,明确提出废止旧学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 制。它标志着我国的学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双轨学制不利于教育普及;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 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 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 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 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 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 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 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各类学校系统(学制的横向结构)

各类学校根据学 校的性质、学科、专 业等划分,包括普通 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师范教育、成人教育。
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 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普通教育的任务通常由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 (称为普教性学校)承担,普通教育学校分为普 通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等学 校,均实行全日制教学。

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相对于双轨学制而言的。从小学直至大学、 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学制。 这种学制的特点是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优势),但教 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 的水平不高,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 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不足)。 以美国比较典型。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学制, 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 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行政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由于学 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教育 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现代教育制度的 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 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各级学校系统和横向划分 的各类学校所构成。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及青 少年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求国家、社会和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遍性、采取学校教育 形式。 义务教育的思想产生于16世纪欧洲,初步实践出现在 17世纪,真正实施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 现代义务教育制度产生的原因在于:现代大工业生产 发展的需要、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现代社会生 活的需要、人民争取教育权的斗争。
例如:大多数国家都把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六岁,把其后 的十年至十二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 再如,各国在学制上都作出一些特殊的规定,允许超常学生 跳级,实行特殊招生,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级等。(为什 么?)

四、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一)


1902年,清政府为维护统治,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开始实 施新政,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制定了《钦定学堂章 程》即“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 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我国又颁布了“癸卯学制”,废止科举考试,成 立管理全国教育的“学部”。这是我国以法令形式颁布并 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修业年限较长。该学制分三 段七级;学生自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26年,修业 年限太长。值得注意的是,癸卯学制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不准设立女子学堂。
1951年学制的组织系统
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
初等教育(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的初等学 校)、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 业余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 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以及各级政治学校 和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 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等特种学校。
各级学校系统(学制的纵向结构)
我国的学校系统从层次来说由学前、初等、中等、 高等教育所组成。各级学校指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 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
学制的纵向结构
幼儿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教育阶段 (或)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创办了世界上第一 所幼儿公共教育机构——幼儿学校(性格形成新学校)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这样的学校应该称为 “幼儿园” 1903年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是我国最早的幼儿园 很多国家已经将幼儿教育纳入了学制系统,这是现代 学制向终身教育制度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
单轨学制发展而来 的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

双轨制度 (双轨制,Binary Plan)指两种不同体制并行的制度, 俗称两条腿走路的制度。 西欧双轨学制以英国的双轨学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 欧洲国家的学制也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 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 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 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 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 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 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 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 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 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农)半读、 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 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旧中国学制多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学制的类型,反映着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的性质。(教材)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学制几经变更, 但由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力 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学制必然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① 既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留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②既标 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劳动人民排斥于 学校之外;③既高唱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又轻视生产技术 教育。正因为如此,旧中国的学制带有许多脱离中国实际,不 符合人民需要的成分,劳动人民曾用敌视的眼光看这些学校 。 并称之为“洋学堂”。

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也称为分叉型学制是指一个国家
的学校体系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 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的阶段 (初中或高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 与之衔接。
三、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不是随意制定的,它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 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但最终的决定因 素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三)
1922年,我国颁布推行“壬戌学制”。其原型是美国 的“六三三制”。修业年限共16年。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 化,平民教育,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