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三节史料的鉴别
(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三节史料的鉴别
二、史书的辨伪
• 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把辨别真 书伪书的方法归总为八点:
•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 (4)“核之异世之言,以 • (6)“核之事,以观其时”。 •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鉴别伪书
第三节 史料的鉴别
• 郭沫若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 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 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 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 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 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 比没有更要有害。”(郭沫若:《十批判 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 第2页。 )
• 陈垣在其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 “校法四则” :
• (1)对校法。 • (2)本校法。 • (3)他校法。 • (4)理校法。
的十二条公例。
• 事证、物证、理证 。 • 如何利用伪书即伪书的价值:
三、史书的校勘
• 所谓校勘,就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 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 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 的字辞、语句上的讹误。
• 善本: • 一是宋、元刻本,或称旧本、古本。 • 二是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