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特质论
4.1 复习笔记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简介
奥尔波特1897年出生在美国,是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早在1921年,他就与其兄F.奥尔波特共同发表了《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这部著作被公认为第一部阐述特质论的著作,对特质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二)特质的概念
1.特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2.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
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
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
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人的行动。
(三)人格特质的研究法
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1.常规研究方法
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
在同一个文化中,如果要知道一个人在共同特质上的情况,可以通过将他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确定他在这一特质上所处的位置。
2.特殊规律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评价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四)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五)自我认同感
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proprium)或“自我认同感”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自我的各个方面。
完善的统我从出生到成年只有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l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六)健康人格
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积极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七)评价
1.贡献
(1)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
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其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
(2)他用纸笔进行的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3)他还创立了动机的机能自主理论,并率先摆脱了精神分析论者的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健康人格理论。
2.缺陷
(1)特质论常常被人指责是不科学的理论;
(2)奥尔波特的理论难以进行实证性研究,它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
(3)特质理论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意识层面,注重内部原因,从而忽视外部原因;
(4)“机能自主性”否认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卡特尔的生平
卡特尔1905年生于英国。
他的著述多以因素分析为依据,其人格的因素分析研究在1966年出版的《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最为突出,其它还包括《人格的种类和测量》、《人格研究导论》、《一个系统的理论和事实研究》等。
(二)特质及其分类
1.特质的概念
卡特尔认为,特质是构建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
2.特质的分类
(1)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卡特尔认为某个人具有的特质称为个别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叫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特点。
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动力特质
卡特尔认为,关于人格动力的特质就是动力特质,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卡特尔进一步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
①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其相似。
②外能:也是一种动力性的特质,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因此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外能是习得的。
外能又可分为情操和态度。
③辅助:按照卡特尔的理论,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辅助。
情操是能的辅助者,态度是情操的辅助者。
(三)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1.因素分析法的概念
依据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选择题目。
具体方法:施测大量初步设计的题目。
然后对被试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抽取几个因素,每一个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同一因素内各题目间的相关高于不同因素间题目的相关,测量这几个因素的题目构成全部的人格测验。
2.评价
(1)优点
优点在于统计技术的先进性和量表的单维性;
(2)缺点
①因素分析的结果取决于被试和题目,若更换题目或被试,则可能得到不同的人格特质;
②因素的命名具有主观性;
③量表缺乏实证效度的支持。
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编制的测验是吉一晋气质调查表,最常用的是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四)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
1.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记录的生活记录材料;
2.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的问卷材料;
3.主要来源于通过观察被试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收集客观测试材料。
(五)人格的发展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1.学习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的特质发展都涉及三种学习类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整合学习。
2.遗传
卡特尔十分重视遗传的重要性,并曾试图确定每一特质的受遗传影响的比例。
3.成熟
卡特尔认为,早期生涯对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卡特尔研究过人格特质形成的年龄趋势,主要是为了发现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的每一发展阶段能代表其特征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