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3、层次性定义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5、区别性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1、古典精神分析2、新精神分析3、特质论4、行为学习论5、交互作用论6、生物学论7、人本主义8、认知论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第四节、人格心理学方法--36一、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实证倾向、思辨倾向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设计、被试自愿终止、充足的补救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三、主要研究途径1、临床研究(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47一、弗洛伊德的生平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动力观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物理学的能量守恒与“力比多”生物学的进化论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53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无意识的特点:1、无矛盾性,各种无意识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2、无时间性,时间关系是意识的特征3、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只求享乐5、无意识观念能量远比意识大,其机动、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无意识不是虚构的概念:1、在催眠状态下的各种行为2、梦是无意识的愿望满足3、日常的失言、笔误、遗忘4、意识很难说得清楚的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5、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6、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二、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人的动物性。

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本我潜藏在无意识中。

本我的精神能量--力比多。

(生存本能、性本能)/(生本能、死本能)自我--人格中理智的、现实的部分。

自我在本我、超我之间起协调、平衡、整合作用。

超我--人格中最文明、道德部分。

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对立、冲突。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

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

如果冲突过于激烈,而自我无法应付,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障碍。

人的三种焦虑(内心的紧张状态):1、现实焦虑,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2、神经质焦虑,担心无法对本我的有效控制而产生潜在危险。

3、道德焦虑,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罪恶感。

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对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对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

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反向作用--努力表现自己不良品质和情感的对立面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青春期对异性的对抗、敌意,掩盖潜意识对异性的好感和倾慕。

合理化--阿Q精神替代和升华--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62一、性、力比多、动欲区·弗洛伊德:性本能冲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存本能、性本能或生殖本能)·把人类所有的高尚精神文化活动都看成是性冲动的替代和升华。

·儿童是由混沌未分化的、组织松散的性欲所支配的本能性生物,倾向于自恋。

恋父嫉母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1、口腔期2、肛门期3、性蕾期4、潜伏期5、生殖期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第四节、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67一、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法--催眠术治疗、谈话疗法2、梦的分析--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梦的制作机制(做梦者在潜意识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与欲望伪装、歪曲成自我或超我不易觉察的形式):·压缩,把多个不同的观念或表象压缩、结合成一个单一的观念或表象。

·替换,梦中的本能欲望用不重要的因素来替换,思想的重点或中心转移到别的地方。

·思想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

·反向作用,做反梦。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日常生活中六类错误: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

4、幽默(攻击性玩笑、性玩笑)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着重关注心理的非常态现象和特殊现象。

·着重从整体研究人格的临床法。

·理论来源于精神病的诊断治疗中。

·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二、人格评价:投射测验(罗夏墨迹、主题统觉测验)投射测验的特点:·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模棱两可。

·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

·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

三、精神分析的应用:精神分析疗法1、自由联想法2、梦境分析法3、直接分析法第三章新精神分析第一节、个体心理学(阿德勒)--79一、阿德勒的生平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反对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提倡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

器官缺陷与补偿---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其某一器官受损害时,会采取某种手段或方式来加以弥补,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

1、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体弱者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2、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如聋哑人的观察力特别强。

自卑感---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

追求优越---追求极致。

“优越情结”--会因为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会狂妄自大、轻视别人、支配别人。

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最终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根据社会兴趣程度划分:1、统治、支配型2、索取、依赖型3、回避型4、社会利益型创造性自我---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四、个体心理学简评第二节、自我心理学--86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

2、否定。

3、禁欲。

4、投射。

5、利他主义。

6、移置。

7、自我约束。

8、反向。

9、反转。

10、升华。

11、心力内投。

12、对攻击者的认同。

13、隔离。

14、抵消。

15、退行。

安娜划分儿童自我的六条发展线路或发展方面:1、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2、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

3、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4、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5、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6、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自体成形---是指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异体成形---是指通过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己。

三、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1、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的终身发展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第三节、社会文化论--95一、霍尼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1、神经症、人格与文化霍尼的神经症定义:是一种由恐惧,及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

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式,才称作神经症。

2、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3、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二、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1、气质、性格与人格2、孤独感、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3、性格取向4、社会性格第四节、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102一、研究方法1、儿童精神分析2、心理历史分析法3、文化人类学方法二、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三、焦虑及其应对第四章特质论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112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118第三节、五大人格因素研究与应用--125第四节、特质论的测量方法--134第五节、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141第五章生物学论第一节、集体潜意识论--146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158第三节、行为遗传学--166第四节、进化心理学--173第五节、人格的脑生物基础研究--178第六章行为学习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187第二节、操作性条件反射论--191第三节、刺激--反应论--198第四节、社会学习论--206第五节、行为测量与行为治疗--214第七章交互作用论第一节、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224第二节、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230第三节、环境的作用--236第四节、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238第八章人本论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243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论--247第三节、罗杰斯的自我理论--257第四节、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266第五节、个人中心疗法--273第九章认知论第一节、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279 287心理分化第二节、个人建构理论--285第三节、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293第四节、人格的认知因素--300第五节、认知疗法--3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