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总结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总结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学生概况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已有初步的认识。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教学方法、个案研究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晚清组、民国组、五六十年代组和现代组,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查找有关各时期婚礼的资料。

要求展示时间为8分钟左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婚礼的形式将各时代的时代特点表现出来,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历史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

她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变化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四场不同风格的婚礼形式来研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从婚变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教师:有请第一组同学
晚清组同学上,通过幻灯片和表演的形式,展示晚清时期的婚礼过程,突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封建、迷信、等级森严(5分钟)
民国组同学上,先通过幻灯片简单介绍这一时代的特征:大城市较为开明,开始西化;小城镇和农村较为保守。

一场较为西化的婚礼,展示当时的习俗。

(7分钟)
五六十年代组同学上,重现五六十年代的婚礼现场。

突显这一时代的特征:简洁(6分钟)
现代组同学上,通过幻灯片展示现代人结婚的过程:漂亮的车队、梦幻的婚礼场景。

演绎一场现代的婚礼,突显个性。

(6分钟)
教师上
教师:我们首先感谢同学们给带来了这四场风格迥异的婚礼(掌声),刚刚同学们表演非常的精彩,我们也看得非常过瘾,俗话说: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
道。

我们都是行家了,我们都看出了什么门道呢?(稍微停顿,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
学生: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教师:嗯,就是各个时期不一样。

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各个时代的特征。

晚清(板书)
学生:封建(板书)
学生:迷信(板书)
学生:等级森严(板书)
教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这些特征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刚刚第一组同学演的时候,是让大家男女分开坐的,那时思想很封建;还有结婚都是父母包办的没有自由。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当时人们不仅在婚姻上表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都明显的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

比如,穿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穿好衣服,衣服的样式主要是长袍马褂;饮食也是如此,住的房子及房屋的装饰都有明确的规定,是不可以逾越这些规定。

教师:总结的很好,我现在看民国时期
民国(板书)
学生:西方化,但还有很明显的中国色彩。

学生:等级观念开始淡化,自由,民主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民国时期的大城市的人们的生活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追求自由平等,具体表现:服饰,西装开始流行,中西结合的中山装也兴起,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新式旗袍;住,出现了小洋楼;称呼,没有了明显的等级色彩。

但农村和小城镇还是比较落后、保守。

教师:下来我们看看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五六十年代(板书)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这一时代的人们崇尚节俭,衣着朴实,突显自强。

表现:服饰,中山装、列宁装及中式便装为主,颜色样式较为单一;吃住都比较简朴。

教师:总结的很准确,我们来看看现代的情况。

现代(板书)
学生:自由(板书)
学生:开放(板书)
学生:时尚(板书)
学生:个性张扬(板书)
第四组学生代表:我们这一时期,赶上了好时候。

人们的生活有了根本的变化,比如:服饰时尚漂亮,样式多,色彩缤纷;食,不再简单追求吃饱,而是追求营养平衡;住,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

教师:大家对这四个时代总结的非常到位。

从这四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看出了什么呢?(稍微停顿,学生思考议论)一个字!
学生:变(板书,用红色粉笔书写)
教师:很准确,就是“变”。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们社会的变呢?(板书,在“变”上加上一个圆圈和一个问号)
学生:西方的殖民入侵,外国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促使了我们社会的变。

学生:思想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思想进步,也是帮我们社会变革的原因。

学生:政府的政策,比如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俗,男人不留辫子了,女人不裹脚了。

现在我们的政府实施一些了惠民政策,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学生:科技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

比电视机,由以前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物,而且变的更好。

教师:大家总结非常的好。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从这节课中看到了这么多变,有没有同学发现了不变的东西?
学生(思考):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

比如尊老。

教师:对,我们很多好的传统文化在变中不变,所以我们今天中国文明没有被湮灭。

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
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并且很快把这些外来的文化本土化。

这就成就了我们中国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俗。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选题说明
本节课我之所以选择从婚俗方面入手,是因为婚礼包含着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各个方面,能够简单直接的表现出每一个时代的特征。

通过四场婚礼,就可以体现四个时代特点。

2.教法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历史场景再现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的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归纳总结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个案研究法,可以调到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偏离主题。

3.教学理念说明
本次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主,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的能力。

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是一节成功的课,不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中,甚至是这节课后,学生对于这节历史课的学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陈述中出现了一些细小的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去收集、查找资料,最后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把把关。

同时需要加强训练学生甄别材料的能力。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铁路自立中学:柳洲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