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教学数据库建设 高校区域教联合体建设 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经过连续多年的推动与实施,质量工程彰显的质量意识和 内涵发展理念已经普遍深入人心,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活动 蓬勃开展。 高校教学工作显著加强。 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显著增强。
四、凝练与融合:形成相互支撑联动提升的整体合力
二是融入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江苏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从2003年起,省政 府专项投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试点 工作。“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政府每年资助实验教学专项 经费3个亿,省级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高职实 训基地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分别各投入一个亿。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十五”期间每个资助100万元, 增加到“十一五”每个资助200万元,翻了一番。
江苏高等教育概况
江苏现有普通高校122所 普通高校在校生167.74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
一、精品课程:提升质量的重要引导性措施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不同社会职能 归根结底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质量从 根本上说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教学是实现高等学校教 学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课程与教学服务的 对象,学生是课程改革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课程的结构、内 容、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其固有的使命及丰富内涵, 使得课程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人点。
三、标杆与平台: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精品
多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标杆和示范, 着力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和体系,有力促进了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教育思想 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为江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 总体情况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 江苏农林职技院农林科技示范园
(占地2500亩)
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 南京工业职技院 数控实训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南京大学化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四、凝练与融合:形成相互支撑联动提升的整体合力
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使得优质 实验教学资源覆盖到每一个专业,面向每一位大学生。近三 年来,我省高等学校获得的国家级与省级的教学成果奖、精 品课程、精品教材、教改课题等重点建设项目中,实验教学 改革的成果分别占40%以上,有力地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促 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是建设起步早。 二是课程总量大。 三是管理措施实。 四是共享度高。
三、标杆与平台: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精品
一是建设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初,原江苏省教委制定 了《关于普通高校进一步开展课程建设的意见》,开始组织 省级优秀课程的评选。进入新世纪,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贯彻 教育部质量工程, 2002年7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 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从当年起,在全国 率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并形成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批,验 收一批。
课
程
以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与教学
的
管理;
现
实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意
义
实现课程资料全部上网,提供免费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等
学校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品课程:提升质量的重要引导性措施
考虑上述背景和因素,江苏精品课程建设坚持高起点定 位。着眼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背景,构建富有时代特 征和江苏特点的与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 课程体系;建设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具 有明显特色的精品课程和课程群,带动课程建设现代化整体 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 的课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江苏高等学校课程建 设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四、凝练与融合:形成相互支撑联动提升的整体合力
一是融入精品教材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与特色专业建设相互依托,相互促 进,形成“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形成国家、省、学校乃至 院系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体 系,成为多层面立体化推进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江苏每两 年遴选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品牌特色专业。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31个、精品课程219门,省级 品牌特色专业689个、精品课程1010门、精品教材698部。
四、凝练与融合:形成相互支撑联动提升的整体合力
三是融入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学团队遴选。
在省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遴选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师课 堂教学和教学业绩,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根据精品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健全国家、省和学校优秀 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发挥好课程负责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 作用,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形成教师队伍 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系统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获选的国家与省教学名师、优秀 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均是国家、省或学校不同层面的精品课 程负责人。
三、标杆与平台: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精品
三是管理措施实。先以建设点立项,经检查验收合格的 再正式确定,重在建设,重在建设过程的综合推进,而且投 入力度大,示范作用强。国家、省级、校级互动建设,全面 覆盖所有专业,为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 课程资源基础。
三、标杆与平台: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精品
三、标杆与平台: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精品
二是课程总量大。江苏高等教育资源总量较大,全省普 通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课程资源 丰富。44所本科院校课程总量6万多门,各类课程体系相对 齐全,精品课程建设基础厚实。“十五”以来,江苏先后评 选4批、累计1010门省精品课程(含优秀课程群)。申报获 选国家精品课程219门,位居全国前列。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在资源集中的高教园 区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提 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五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显著增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 置和调整专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全省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 产业的专业,其中有12种专业是我省专门设置的独有专业。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从2003年至2008年,我省共有 40所本科院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部达 到国家教学水平评估优良标准,优秀率居全国前列。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十一五”以来,江苏遴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包括教 改课题、实验教学项目、课程建设、课件与双语课程、教材、 专业、基地建设、数字图书馆、教学团队和大学生创新训练 计划等,项目累计接近4500个,仅2008年一年就投入质量工 程建设经费5.48亿元,其中国家质量工程经费1.86亿元,省 财政投入3.62亿元。全省高校60%以上的正副教授参加,使 得名师、名课、名教材,专业、课程、基地,理论、实践、 综合,课内、课外、网上等多类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形成相互 依托、相互支撑、联动建设、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教学工作大系统中 重要的核心系统,涉及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方法与手 段、教材、实验实习条件、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 抓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以质量工程整体为抓手,统筹规划,联 动发展,协同并进,带动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推进。惟 有如此,课程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 重点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 一批水平先进、开放共享、引领示范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 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服务所有学生。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三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省高校现有两院 院士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3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8个。高 校专任教师数增加到96267人。
四、凝练与融合:形成相互支撑联动提升的整体合力
目前,全省共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9个,国家级实 验教学教学示范中心26个;建成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1个、 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46个。除一所新设立的中外合作本科 院校外,全省每一所本科院校均建有省级示范中心。229个 省级示范中心均为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教学实验中心,并纳 入江苏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平台,面向全省高 校开放共享。2009年还将继续遴选建设100个省级示范中心。
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江苏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教育厅
2009年5月18日
一、精品课程:提升质量的重要引导性措施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三、标杆与平台: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精品 四、凝练与融合:形成相互支撑联动提升的整体合力 五、引领与辐射:普及先进理念与方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六、激励与保障:健全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 七、申报与遴选:在择优遴选的基础上兼顾科学布局
二、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一是高校教学工作显著加强。江苏高校认真贯彻教育部 一系列文件精神(2001年4号文件、2005年1号文件、2007年 1号文件和2号文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 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 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建立 健全重视教学的工作机制,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日益巩固。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