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经营工作经验交流5:物资集团董事长金跃良
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经营机制
为做优做强中国铁建物流产业而不懈努力
2009年至2011年,物资集团新签合同额分别达到269亿元、354亿元、5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4%。
2011年,物资集团在全国物流企业50强中跃居第5位,荣获5A 级物流企业称号,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中国铁建系统内新签合同额的排名也由2008年位居末游攀升至2011年的第3位,成为支撑中国铁建经营规模与物流板块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商业模式,明晰发展战略
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是贸易型企业保持战略优势的关键能力。
物资集团原有的“一买一卖”商业模式简单粗放,可模仿性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商业模式是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于企业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综合物流产业的引领者”和“供应链服务专家”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着力通过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横向拓展业务领域,纵向延伸产业链,形成领域涵盖广、产业挖掘深、链条延伸长的网状业务格局,努力打造多元品种、多种市场、多种业务模式并存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
通过富有成效的实践,我们在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经营品种上,由2009年的9个大类25个经营品种发展到2012年的15个大类56个经营品种;在业务模式上,改变“搬砖头”式的简单贸易模式,逐步培育开发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仓储监管、流通加工、电子商务等多重业务,致力于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产业链延伸上,着重发展“两头化”业务,在上游为资源厂商提供原材料,下游销售其产品,加强了对产业链的控制,推动了盈利模式的优化。
我们还尝试为客户提供包括物资标准设计、供应方案制定等一揽子服务,得到相关业主方的充分肯定。
二、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开展区域营销
经营机制创新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内部经营资源的整合,进一步释放创效潜能,实现市场与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认真领会股份公司《经营工作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通过开展区域营销来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
2010年,成立了营销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区域营销管理协调组,加强对重大项目与业务的信息收集、项目跟踪、资源落实和投标协调的管理,并对营销管理协调组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一是“给地盘”,将全国各省市和铁路局(公司)的任务承揽划分为7个区域,以区域子公司为责任主体,每个协调组负责一个区域;二是“给人才”,协调组组长由“三副总师”担任,每个小组配备3名专职成员;三是“给责权”,制定下发了《建设项目物资营销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区域协调组的各项责任和权限;四是“给服务”,协调组费用由集团公司先行垫付,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同时,机关相关部门以及各子公司全力配合协调组的投标工作;五是“给奖惩”,制定了奖罚办法,要求各协调组在区域内重大铁路建设项目中钢材、水泥的市场占有量达到30%,以10万元为奖励基数,每多完成10%,则增加奖励10万元,对完不成任务的区域协调组予以处罚。
区域协调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2011年,7个区域的工程物流业务通过经营协调实现新签合同173亿元。
三、加强经营渠道建设,打造集约型物流贸易网络
渠道为王,完善的经营网络是物流与贸易型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与前提。
2009年以来,我们新增设了港澳、兰州公司等5家子公司与30余家分公司。
目前,物资集团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38个物流节点城市和重要省会城市的经营服务网络,渠道建设已基本成熟。
经营网络的完善有力推动了市场份额的提升。
一方面,新成立的子公司起步良好,港澳公司2011年新签合同额24亿元,兰州公司12亿元。
另一方面,发展成熟的子公司势头强劲,2011年,华东公司新成立分公司2家,共计新签合同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长势头强劲。
各子分公司加大承揽力度,有效填补了过去的市场空白,改变了服务半径过短的瓶颈制约。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经济结构调整是物资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实选择与希望所在。
市场环境的大转折、大变化已经对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
我们积极应对铁路建设市场萎缩的严峻挑战,在巩固工程物流与铁路线上料业务两大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稳步推动现货贸易、资源、加工、国际、资本运作等业务的快速发展。
现货贸易业务进步明显,2011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91亿元。
今年4月21日,由中铁物资集团控股的“中国大宗物资网”正式上线运行,将进一步助推钢材等大宗物资商品的现货贸易发展。
资源板块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实现油料销售29万吨,同比增长49%;煤炭销售103万吨,同比增长78%;矿石类业务起步较好,展现蓬勃发展势头。
近期,我们与山西煤销集团成立中铁煤焦销售公司,有望实现年销售煤焦500万吨。
加工板块初见雏形,先后入股德国福斯罗、法国科吉富成立扣件、轨道公司,实现了良好的收益。
资本运作板块取得较好成绩,南昌BT项目自2010年底开工至2011年末,投入资金1.7亿元,实现净利润2570万元,投资收益率高,资金回笼速度快。
2012年又成功运作成都天府新区BT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预期收益较好。
国际贸易方面,一方面“借船出海”,为股份公司系统海外工程供应铁路线上料和基建物资;一方面直接“走出去”,在海外市场开拓商机,稳步开拓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
多板块业务的深入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业务格局逐步形成,并极大优化了经营结构。
在2011年的市场“寒冬”中,依靠现货、油料、煤炭贸易以及资本运作等业务的有效开展,物资集团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
五、推进内部集中采购,为经营承揽提供资源保证
作为股份公司物资集中采购中心,我们在积极推进股份公司系统内集中采购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自身的集中采购工作。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先后编制了《钢材集中采购管理办法》、《钢材集中采购合作供应商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并制定《集中采购月报》,及时反映集中采购工作开展的情况。
二是扩大合作供应商,掌控优质资源。
先后多次组织钢材集中采购合作供应商资格评审工作,遴选合格供应商148家。
三是整合区域需求,加强战略合作。
与鞍钢、包钢、酒钢、五矿、中建材等大型资源厂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2011年,物资集团厂家集采比例达70%,提高了物资质量,降低了采购成本,并为经营投标提供了优质资源保证。
六、持续深化基础工作,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我们积极创新机制和模式,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与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表现为5个“强
化”。
一是强化集成服务模式,整合钢轨、道岔、扣配件、钢材、水泥、油料、火工品等物资业务,并成立北京中铁国际招标公司,涵盖招标代理、技术咨询、商务管理等业务,逐步构建起一个有机互补、整体协同的集成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制定《质量、服务和履约管理处罚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2009年以来,先后对出现质量、违约、不服从经营协调等问题的5家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是强化业务流程管理,制定了涵盖7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规程》,梳理了业务流程,明确了业务的风险源,为各类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业务规程。
四是强化人才强企战略,2010年下半年以来,陆续从国内重点大型资源厂商及系统内外单位引进现货贸易、国际贸易、资本运作、工程物流人才共计93名,为经营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五是强化投标管理,在投标前科学分析、投标中严格评审、中标后综合策划,设立经营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经营月报制度,有效提升了承揽任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