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

而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它一般与住宅相连,多呈内向形式,江南园林所崇尚的自然是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渗透了社会伦理道德感情的人格化的自然,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为自然”。

关键词: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江南建筑风格空间变换历史地位1.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私家园林在汉代已发其端。

但此时它虽然从宫苑系统中离异、分化出来,却不能归属于非宫苑系统,只能构成为宫苑系统中具有一定独立价值的子系统。

因而汉代的私家园林,不但为数极少,而且并不具备后来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

此时的代表作有茂陵袁广汉、刘武的兔园、董仲舒的舍园等。

在魏、晋时期,由于隐逸之风和欣赏自然的趣味已波及社会上层,因此建构私家园林是其连锁反应。

石崇在洛阳的金谷园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谷园地形起伏,并且临河而建。

它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

到了南北朝,建园之风大炽。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宫苑遍布都城及其周郊,二是寺观园林大量出现。

如著名的报恩寺、龙华寺、追圣寺等。

三是和宫苑、寺院同步相应的宅园——主要是王侯、贵族的园林更为稠密地出现在北国和江南,它们往往和寺院交错在一起,但在艺术风格方面却和宫苑比较接近。

在唐代,著名的宅园很多,往往为著名文人所有如王维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

就辋川别业来说,它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它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又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富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

王维、李德裕的别墅、山庄均属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私家大园,它们在规模上还留有园囿的影子。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私家小园,如白居易在庐山构筑的“草堂”。

自唐代以后,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

发展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也在此时形成。

2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江南地区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文化古城扬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小园林已有百余处,为此,有“扬州以园事胜”的说法。

由于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它综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形成扬州园林具有所谓北雄南秀皆备的独特风格。

从隋、唐开始,扬州由于经济繁荣,富商大贾麋集,文人雅士荟萃,对扬州园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苏州是我国古老的城市之一,远在三千年以前称“荆弯”之区。

春秋时为吴国的都城,秦汉时代称会稽郡,六朝称吴都,隋朝起称苏州,宋元时称为平江府,明清时又复称苏州。

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城市中水道纵横、气候适宜,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当地又产湖石,叠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园条件特别优越,物资又很丰富。

为此,富饶的苏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夺和享乐的一个重要地方。

明清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成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林活动达到高潮,官僚地主争相造园,一时成为风尚,造园之风达三百余年之久,苏州也就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

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

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

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

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

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

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

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3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空间结构3.1自然化与巧夺天工,水与叠石成为园中亮点。

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处境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都说明园林建筑确实不同于一般建筑,如同凝聚了诗与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园林意境要求通过具体的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境界,即所谓的“景有尽而意无穷”,将自然美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加工,反映在诗中,体现在画里,赋予其情感与思想,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是中国园林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

除叠石是园中亮点之外,水也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主体景区,古代匠师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和规律,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造园手段,以典型概括的方法创建典型的人工山水环境。

而水处理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恰当地作了曲折收放的处理,曲折收放变化的水面有动态,较自然生动,游人在水上活动的范围和视野也可随水面变化而变化。

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的水面,水烟弥漫,成为整个景区的意境中心,几座曲桥散布于水,假山若隐若现于水中央,水面构成种种景观的向心力,使不同空间的景物围绕水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和意境。

3.2利用空间分割,增加空间层次,创作出无限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空间建筑艺术的典范,它用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实现了园林特有的审美意境的创构,体现了古人对建筑空间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造园技艺。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所描绘的正是诗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

各地的“八景”、“十景”多起于明清,就是与这种诗意化欣赏的标准有关。

古典园林在空间面积是有限的,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为了追求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意境,古代造园师将整个园林空间分割为不同的景区或景观层次,在一个园林中有大景区、中景区乃至个体景观、微观景观等,其中包括过渡性空间以及中国园林特殊的空间——园中之园。

在这个逐层分割的序列中,每个空间单位都有其不同的主题风格和美来满足人们的好奇求新的审美心理,这也避免了重复的形式和内容带给人们的厌倦和烦腻,而且使人们在不断变化的景观中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趣味。

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得境的深邃,多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从而极大增强景的深远感。

例如某一对象,直接地看和隔着层次去看,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给人感觉的距离似乎要远的多。

运用这种方法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并借以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它透过花木、山石、屋宇、游廊等使园内景观既被遮蔽又未被遮挡、层次丰富、境界深幽、含蓄不尽、意趣无穷。

还有一种经营空间的方法是利用湖池、溪流、沟涧、水湾等水体来形成意境中的隔绝,如沧浪亭,其北面无高墙界隔,而濒临园外一湾清水,着意让园景外漏,有小桥溪流入园,在空间的使用上可谓独具匠心。

3.3小巧的布局,利用曲径通幽,加强空间的变化。

江南人口稠密,水网交错,土地资源显得极为宝贵。

这种地理因素使得江南园林只能在“小”中做文章,特别是对于私家园林而言。

在苏州园林中,拙政园是面积较大的一个,它由三个园组成,占地只有62亩地。

“鹤园”只有两亩, “壶园”只有三百平方米, “残粒园”更是仅有一百余平方米。

这些园林布置小巧玲珑。

江南私家园林与多属皇家园林的北方园林相比更表现为秀美,后者大气磅礴。

在江南园林这种小而巧的布局构思和江南文人的儒雅之风是分不开的。

如拙政园东南角临水而建的扇面造型小亭“与谁同坐轩” ,造型极为别致,在这块三角地上,最多可容八人凭栏环眺三面。

我们不会因它小而忽略它,反而觉得这种小亭和园林的整体格局非常吻合。

正所谓“室雅何须大,天地尽纵横”,江南私家园林在极小的空间里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无限变化的可能,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对立,和北方园林相比,它处处隐现出江南文人的“禅趣”和小中见大的意匠经营。

这种小不仅表现在面积和规模上,还表现在主题和空间分别上,“半亩园”、“壶园”等一批小园林在这方面就颇为典型。

“曲径通幽”在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也是造园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意匠,且已经广泛使用,园林在设景时追求“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园林中的曲径有各种形态,如曲蹊、曲岸、曲堤、曲桥、曲室、曲廊等,古人对园林中曲的偏爱来源于其对自然的崇拜,“师法自然”即是取其典范,求其境,就像“九曲桥”并非一定要曲折九次,而是要引起人们“意在九曲”才是曲的艺术一样。

这种“曲境”使景观不能被人一眼看尽,随着景观的移步易景,变化多端而产生无穷的韵味。

3.4选择黑、白、灰为基本色调,造型具有素朴、典雅的格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用苏东坡这首诗来形容江南私家园林的色彩风格是最合适不过的。

无论是建筑的构造还是外观的粉饰,都体现着儒家的中庸思想,显得不躁不火,自然淡雅。

由于湿润的自然环境及江南文人儒雅风格的影响,江南私家园林以“黑”、“白”、“灰”为主色,崇尚“淡雅”力避“艳俗”。

白墙黑瓦、青灰的湖石、青砖掩映在翠绿的花木从中,形成了江南私家园林清新淡雅的风格。

刘敦桢在《苏州古园林》一书中说:“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成的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

”园林里很少见色彩强烈的色调。

金碧辉煌的色彩不合乎中国文人“素淡空灵”的审美追求。

江南私家园林的白墙黑瓦间蕴含着一种德行的象征。

“黑瓦”厚重、沉稳,具有统一感,“白墙”素净、纯洁,具有亮力感。

灰砖、湖石在白墙黑瓦间起到一种调和作用。

黑、白、灰三色构成的园林和民居随处可见。

这种色彩安排甚至进入到室内。

红木家具的“深栗色”、墙面的“白色”、字画的“黑白色”、地砖和水磨青砖的“灰色”,使整个园林从内到外都成为一个稳定的空间,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象征意味。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在空间组织和单体造型上丰富多变,且精致自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