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廊坊》――图文并茂
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三中学谢桂英
一、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七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
本课以“可爱的廊坊”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 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这一课共三课时,通过制作《可爱的廊坊》宣传板报,让学生认识图文处理重要性。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搜索到文档后,为文档插入图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2.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3.了解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4.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难点: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个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环境
廊坊热线网站(网址:,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以及部分素材、作品上传、学习交流等)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四)知识的延伸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出大家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由一篇文档《可爱的廊坊》入手,让学生制作宣传板报,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感受,认识到电子文档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
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片,为文档插入图片,要求注意整体的搭配。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
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打开已准备好的文档,配乐朗读。
边听边感受廊坊的巨大变化。
2、浏览廊坊变化的图片。
第二层次:
1、教师提出如何为文档配上图片,集体讨论,插入图片的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操作。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根据文档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
对图片的调整(如大小、位置、版式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
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合做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
3、作品展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集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
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2)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作品展示,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四)知识的延伸
为使廊坊更加美丽、可爱,我们该如何做呢?
学生讨论(植树造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和保护动物等)从身边小事做起,同学们回去以后每人写一份行动计划及感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流程图:
媒体学生活动(主体)教师活动
板书:《可爱的廊坊》
――图文并茂
文档:《可爱的廊坊》――(图文比较)
插入方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图片:图片存放位置:
调整图片:大小、位置、版式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