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调音乐(Homophonia)也称和声音乐(Harmonia),和声是主调音乐创作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法),它在多声部的音乐中作为主旋律的一个声部,目的在于表现音乐的主要内容,塑造音乐形象,而其他的声部处于从属辅助性地位,也就是伴奏或伴唱声部,缺乏独立性,对主旋律起到映衬、烘托的作用,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生动。
第一节和声的基本语汇一、功能和声功能和声属于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范畴,以调性主音作为中心音,上下方五度为支撑,强调功能体系和声序进的逻辑性与规律性,从横向与纵向形成和声音响的有序化组织。
二、和声和弦选择与编配的好坏是决定钢琴即兴伴奏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钢琴即兴伴奏中极其重要的基础。
此外,不同的和弦选择也会影响乐曲风格的变化。
三、和弦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音,以三度叠置的形式排列并同时发声,叫作和弦。
1. 三和弦三和弦是最基本的和弦结构,由三个音按照三度叠置的形式构成。
最下方的音叫作根音(也叫低音),中间的音称为三音,最上方的音称为五音。
三和弦是由两个三度音程相结合构成的,而这两个音程性质的不同,构成的和弦性质也不同。
三和弦共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1)大三和弦:根音至三音为大三度,三音至五音为小三度。
由下至上为大三+小三。
(2)小三和弦:小三+ 大三。
(3)增三和弦:大三+ 大三。
(4)减三和弦:小三+ 小三。
2. 和弦转位不同性质的原位三和弦都有两个转位形式,第一转位叫作六和弦,第二转位叫作四六和弦。
同一和弦的转位只会改变和弦的结构形态,不会改变和弦的性质。
谱例二中以大三和弦为例,根音(最低的音)在最下方时,构成的和弦为原位和弦(I);当三音在最下方,三个音形成三度、四度排列时,构成六和弦(I6);当五音在最下方,三个音形成四度、三度排列时,构成四六和弦。
第二节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正三和弦是旋律配弹的基础和弦,也是核心和弦。
只有熟练掌握了正三和弦的实际运用,才能为副三和弦及色彩性和弦的逻辑性运用奠定基础。
在调式音阶中共有七个自然音级,标记为I、II、III、IV、V、VI、VII,每个音级都可以作为和弦的根音向上构成各种和弦形式。
这七个自然音级各有不同的名称,即I(主音)、II (上主音)、III(中音)、IV(下属音)、V(属音)、VI(下中音)、VII(导音)。
而以I、IV、V 为根音构成的和弦称为正三和弦,正三和弦也可用英文字母T(主和弦)、S(下属和弦)、D(属和弦)来标记,表示其所具有的功能性。
在这三个正三和弦中,主和弦作为调式中的I 级和弦稳定性最高。
在主和弦的上下方纯五度的属音和下属音上构成的和弦,在不同方向分别对主和弦形成支撑,构成了以主和弦为核心的调式体系。
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创作中,正三和弦作为典型代表的功能和声,是使用最多的和弦。
一、正三和弦第四节终止式的运用归纳与提高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大小调基本和声语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和声的基本语汇、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和弦标记以及终止式的运用。
通过多个谱例和实际操作练习,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他们的具体运用。
阿尔贝蒂低音是一种适合初学者弹奏即兴伴奏所使用的织体,它简单易学、色彩丰富,又具有活泼愉悦的音响效果。
左手弹奏固定和弦分解和弦的形式。
二、半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织体较多地应用于欢快、舞曲风格的乐曲中。
三、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织体较多地应用于抒情、歌唱性强的作品中。
四、柱式和弦柱式和弦通常用于进行曲或节奏较为稳定的作品中,它的语气坚定、有力。
第二节小快板风格伴奏小快板风格的歌曲,其特点为欢快、跳跃性强、速度较快。
这类歌曲的常用织体为流动低音。
流动低音在19 世纪以后的欧洲舞蹈音乐中使用颇为广泛,它适合演奏较为欢快、明朗、和声节奏变化较为缓慢的乐曲。
流动低音的低声部以根音为基础,与三音或五音之间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通过低音的流动进行,避免了过多重复根音所产生的单调和沉重感,增强和声进行的动感。
在演奏流动低音时,应注意音型本身具有跳跃性、流动性的特点,因而弱位上的音要弹得轻快。
第三节圆舞曲风格伴奏圆舞曲采用拍,起源于奥地利北部,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和声节奏通常每小节用一个和弦,演奏时应注意每小节第一拍重音要比较突出。
第四节进行曲风格伴奏进行曲伴奏织体常用于节拍节奏鲜明具有进行曲特点的作品中,呈现出激昂向上的音乐风格。
第五节抒情性风格伴奏抒情性风格的乐曲歌唱性较强,比较舒缓柔美,速度不宜过快。
常用织体为分解和弦、琶音、三音提高。
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调式歌曲伴奏民族调式采用的是五声调式,与自然大调接近,但在调式音列上强调五声性。
五声调式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没有自然大调调式所含有Ⅳ- Ⅶ形成的增四度。
五声羽调式最接近自然小调。
第二节八拍子歌曲伴奏八拍子的歌曲在配弹和弦时应注意节拍的特点和八拍子的律动性。
例如,拍按照节拍类型属于复拍子(3+3),每三拍为一组,每小节有两组,因此和声通常为一小节一个和声或一小节两个和声,也就是一组一个和声。
归纳与提高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其他风格的歌曲伴奏,掌握了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八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大量实例,进一步了解了在中国风格的民族调式歌曲中,如何针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线性思维进行更好的配弹。
第5章前奏、间奏、尾奏的创编教学内容一、前奏的创编二、间奏的创编三、尾奏的创编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前奏的创编2.了解间奏的创编3.了解尾奏的创编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无旋律伴奏相对于有旋律伴奏,技术难度有所增加,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依赖性更强。
有旋律伴奏由于用右手弹奏已给的旋律,因此只需考虑左手所要配弹的伴奏音型即可;而无旋律伴奏要求两只手弹的都是伴奏音型,并且两只手弹的织体一般是互补交叠的形式,音区也有所扩展,因此音响效果也会更加丰富多变,艺术性大大提高,即兴空间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第一节无旋律伴奏音型第二节无旋律伴奏示例1、码头工人2、怀念曲3、延安颂4、祝酒歌5、我的祖国6、嘎达梅林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课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移调是一门非常重要且必须掌握的技术。
将一首曲子熟练地在各种不同的调上弹奏,既可以成为考察伴奏者即兴伴奏能力的试金石,也可以成为应对不同调性需求的技能。
在钢琴即兴伴奏实践中,只要掌握移调的步骤、方法并多加练习,就能将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自由灵活地移调弹奏。
第一节旋律的移调本节所讲的旋律的移调主要是从简谱(C 大调)移到各调的。
简谱歌曲旋律按照首调的方式移调,这类移调主要是手的位置移动,将C 调中的弹奏位置移到各调中。
第二节和声的移调第一章中提及的和声标记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标记,这类标记只表示和声在调式内的级数和功能性;另一类是音名标记。
这两类标记都可以移调,可依据移调的具体情况而定。
上述调式中,将调式中自然音级所构成的所有和弦连接在三个不同的调式中呈现。
如果为简谱移调,和声可用功能标记或音名标记。
如果是移调谱,则可以直接用音名标记。
北京的金山上归纳与提高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伴奏移调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学习,更进一步的掌握了移调的步骤和方法,读者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使自己更加自由灵活的进行移调弹奏。
合,适时地推进并强调重要的旋律音。
此类乐曲大多表现出或浪漫或感伤的情绪,所以装饰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情绪的渲染。
接下来,笔者将自己配弹的一首行情性主题旋律作为范例来讲解一下。
教学实例一: 电影主题曲《月亮河》。
笔者选用的是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插曲《月亮河》。
这首曲子的旋律抒情柔美,节奏平稳,整体都是在一种伴奏模式和旋律中进行的。
因此在编配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加入华彩装饰,伴奏织体方面也可以做适当的改变。
这首曲子的旋律柔美简单,乐句清晰,整个乐段几乎都是调内自然音,所以看起来好像需要配置的和声也应该都是调内和声。
我们先来看一个即兴演奏初学者为该主题编配的和声。
从听觉上来讲,所设置的和声大都按照T-S-D的模式进行,没有不和协的音响,半终止、全终止的位置也明确。
但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样的和声设置方式使旋律听起来过于平淡,色彩不够丰富,不利于情感的表达,主要是因为里面过多地使用正音级上大三性质的和弦,缺少明暗的对比和变化。
和弦本身的位置几乎全采用原位,这样就会使低音听起来非常重,并且没有线条感。
而在这种抒情性强的乐曲中,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对比是极其重要的。
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具有色彩的和弦、低音线条及旋律中间调性的交替都是我们在配和弦时应考虑的问题。
这首乐曲在意境上融合了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东方的感伤含蓄特征,所以尽量选择一些色彩柔和的小三和弦,偶尔在恰当的位置将色彩性减七和弦插入其中。
先来看第1 句,也就是前4 小节,旋律的开始音型是A 向上纯五度大跳到E。
这个大跳也是形成叹息式语气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它也为后面连续的下行音调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避免过多地出现明亮的大三和弦而破坏旋律的情绪,在第2 小节,笔者选用了 VI 级小三和弦,将下属和弦推后一小节出现,之后直接接到主和弦上。
第4 小节的乐句中始终没有出现属和弦,主要是为了与歌曲本身那种慢慢倾诉、娓娓道来的语气相吻合。
属和弦有强烈解决到主和弦的倾向,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终止感,所以这首乐曲有意避开了属和弦的使用。
第7~9 小节的乐句是前半段的结束和后半段的开始,调性临时转到平行小调b 小调,整个和声是b 小调的下属属主进行,所以高音声部旋律结束了,但由于低音声部在向前运动,使整体仍然很好地保持了连绵不断的效果。
第12 小节的旋律与第10 小节类似,但为了避免重复并且第一次出现有语气加重、情绪上扬的倾向,故选用了降VII 构成有明亮色彩的大小七和弦。
后面的旋律哼唱一下就能感觉到在这一句里有一种扩张和收缩的力量,那么低音声部如何配合才能将这种力量体现出来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两个声部做相反方向的连续进行,这样会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张力。
旋律的前半段总体是向上的趋势,所以低音声部向下做低音线条运动,即C-B-A-G-#F-E,使音乐更富有张力,情感的表达使其有推动力。
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 第一,低音线条的中间是有变化的,在第14、第15 小节蕴藏着两组连续离调和弦,分别以升f 小调和e 小调为临时调性构成II-V-I 进行,为旋律带来了新的色彩;第二,为了使旋律下行时的收缩感增强,低音声部釆用反向上行的进行。
配好后整体听一下,有的和声可根据色彩的需要做调整。
下一步就是为旋律加入华彩装饰了。
对于这种乐句气息较长的抒情类乐曲,在哼唱乐曲时根据情感的发展感受旋律中所强调的语气,并能大致找出可以加入华彩性装饰的位置。
这首乐曲的主题抒情性很强,旋律线条婉转悠长。
该乐曲是中国五声性风格,所以不管是和声的编配还是旋律的加花,都要以五声音阶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