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201310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201310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课程代码:00456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1-21A.归纳和演绎B.比较和分类C.分析和综合D.结构和系统2.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进行查找。

这种文献检索的方法是(C)2-54A.跟踪法B.回溯法C.顺查法D.逆查法3.抽样调查中的抽签取样属于(A)2-76A.简单随机取样B.系统随机取样C.机械取样D.分层取样4.将散见于其它书籍中的有关内容搜集编排,以反映遗失典籍梗概的方法是(A)3-89A.辑佚B.校勘C.训诂D.考证5.教育科学历史研究的核心是对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C)3-89A.本身的描述B.价值的评价C.规律的揭示D.意义的借鉴6.适用于作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等统计的测量是(B)5-143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7.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要求实施的情境是(D)4-112A.日常教育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自然状态D.实验室8.教育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般是揭示事物的(A)6-165A.因果关系B.相关关系C.结构关系D.主从关系9.教育问卷调查的问卷设计中,研究者应持有的态度是(D)5-129A.明确立场B.个人见解C.社会认可D.价值中立10.直接以原教学班作为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实验称之为(C)6-168A.前实验B.后实验C.准实验D.真实验11.组成教育理论逻辑形式的两个基本因素是(C)7-200A.教育命题和教育论证B.教育假设和教育论证C.教育概念和教育命题D.教育命题和教育成果12.某一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中被重复进行并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

这是指研究的(D)8-224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C.内在信度D.外在信度13.在教育科学研究定量分析中,相对次数是各组次数与这群数据总次数的比值。

其中所有相对次数相加的和应为(B)9-237A.0.5B.1C.1.5D.214.用于方差的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的,一般称之为(D)9-251A.z检验B.χ2检验C.t检验D.F检验15.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主要方式有(A)10-298A.研究者自评、同行专家评价、行政部门评审B.研究者自评、本单位评审、上级部门评审C.研究者自评、研究者互评、社会评价D.会议评审、通讯评审、网上评审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描述研究1-20答:描述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问题。

17.内部评论3-93答: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内容特性)。

18.取样记录法4-116答:取样记录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

19.共变法8-221答:共变法就是在其他条件(B,C……)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a)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个现象就可能是另一现象的原因。

20.定量分析9-229答:定量分析是指研究者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21.简述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

2-42答:课题论证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就其主要内容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包括前人和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进而说明该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研究将在那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研究的问题,调查或实验研究的问题)。

(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的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

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

22.教育调查研究有哪些主要特点?5-122-123答:教育调查研究与其他研究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与教育观察研究和教育实验研究不同,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调查对象的选择可以不受样本容量大小和地理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是某一个人、某一班级或某一学校,也可以是某一市、某一省或某一国家教育情况的调查,甚至是跨国的大型调查。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调查手段和方法。

如问卷、访谈、测量等,其中每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方式。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时,要设计出详细、具体的调查方案。

在调查方案中,有各种研究变量的操作指标,有根据各种调查方法设计出的调查工具,如问卷、访谈提纲、测验量表及试卷,也有供分析资料用的整理信息和统计的方法,等等。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利用教育调查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结果资料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关于事实的报告,具有延时性的特点,相对来说,其所得资料的信度、效度不如观察研究所得的资料高。

23.简述教育命题的两种类型。

7-202-203答: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事实命题(即陈述性命题)和价值性命题(即评价性命题)两大类。

(1)事实命题事实命题一般是由认识主体或研究主体对客观事物所做的直接描述而构成的,是客观事物静态或动态的本来状态特征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直接反应。

事实命题的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即对客观事物作直接陈述。

事实命题的目的就在于客观地把握事物本身,并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在关系、价值及意义提供认识基础。

(2)价值命题价值命题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应,价值命题一般涉及事物可活动的意义、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态度等。

一般来说,在事实命题和描述性陈述中,认识者是站在客观事物和活动的外部来对该事物进行判断的,即事实命题表达事物的自在状态,而在价值命题和评价性陈述中,认识者把客观事物与其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联系起来表达判断,即价值命题表达事物的人为状态和价值意义,并涉及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价值命题基本形式是“应该是什么”或“应该不是什么”。

24.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般要求有哪些?10-297答:在具体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遵循以下要求:(1)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总体目标相一致。

指标体系中评什么、不评什么,重视什么,忽略什么都要直接反映研究的目标,研究目标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向和内容。

(2)独立性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内涵不雷同,外延不交叉,从逻辑上说,同一层次各指标不得具有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因果关系、矛盾关系,而只能是并列关系,否则就可能出现重评现象。

(3)可测性确定的每个指标应是具体的,都应以可操作化的语言表达,并可以进行实际测量或观察获取信息。

各类指标界定清晰、便于操作。

(4)可行性在指标体系科学完整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指标条日简明,指标条目越多,评价工作量就会越大。

因此,指标体系不宜庞杂,信息量少、区分度和效度不高的指标应剔除,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善指标体系的品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5.某中学拟进行一项两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自学辅导)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实验。

他们选取两个班,配备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一学年的实验,然后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指出这项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选择一种分组实验设计类型,写出其模式。

6-180答:这项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无关变量是一整个学年的实验。

本实验可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其基本模式如下:基本模式:R O1XO2O3O4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设计。

其特点是: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这种实验设计的优点: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做对照比较。

这种实验设计的局限: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26.试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三种数据特征值的含义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9-241-243答:一、集中量数从次数分布表上可以看出,分布在各组的次数有多有少,但大部分数据趋向于中间的某一点。

这种向某点集中的趋向叫做集中趋势。

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叫做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又称代表值,它有两种功用。

1、第一,可以用来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并为进一步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2、第二,用它与同质的另一研究对象作比较。

例如,就一个班来说,它是全班分数的代表,可以用它来代表这一班学生的程度和水平,并能用它与别的同类班作比较。

集中量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等。

其中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处理中应用最多的是算术平均数。

二、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如何,是要由差异量数来表明的。

1、差异量数愈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愈小;差异量数愈小,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愈大。

2、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

其申以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

三、地位量数前面介绍的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都是描述样本或总体的整体特征的量数;而地位量数则是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的位置的,也称相对位置量数。

常用的地位量数主要有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1、百分等级百分等级是指某观测值以下的个数与观测值总个数之比的百分数。

用符号P表示。

百分等级具有意义明确,容易理解,计算简便等优点,但是它只是一个顺序变量,不能进行代数运算,这给进一步分析工作带来困难。

2、标准分数为解决百分等级不能进行代数运算的困难,有一种更为常用的地位量数,就是标准分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