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九一.定量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研究报告一般由题目和作者,摘要和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等部分组成。
1.标题和作者标题包括题目和文内标题。
题目是研究报告的总标题。
它要用简明、精当的词语反映研究主题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准确把握研究的“核心内容”。
所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研究主题最简介的陈述,要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字。
文内标题要反映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层次。
实验报告题目应放映研究的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标题最基本的信息要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说明要做的实验研究是属于哪方面的问题。
调查研究的题目要直接说明是对某问题的调查。
可加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以便具体说明在什么范围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
标题下方是作者姓名和单位。
2.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文摘),英文为abstract,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214-1976(E)文献工作——出版物的文献和文献工作》中,对其含义作了明确界定:“是指着一份文献内容的缩短的精确表达而无须补充解释或评论”。
也就是说摘要是研究结果的浓缩。
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及其他5项。
在定量研究报告中,摘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要研究的问题,该问题过去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是用来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在实验研究报告中关键词要包含研究主题、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调查报告中关键词要包括研究主题、调查对象、范围等。
3.引言(1)引言的意义引言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
写引言的目的主要是向读者阐明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明确所要验证的假设和该假设的理论基础,以及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因此,引言部分应提纲挈领地显示该项研究的直接目的、针对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学术地位。
(2)引言的内容引言部分主要阐明以下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问题,阐明研究该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表明研究目的;二是提出研究假设,并说明研究假设和设计与该研究的关系,即对以某一理论为根据而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这就要在引言中解释清楚这一理论的内容和背景及假设的由来;三是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四是综述该研究主题的前期文献,说明该研究与先前研究的关系;五要阐明该研究要检验哪些理论问题?六是说明这些命题是如何产生的?引言的文字要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4.研究方法这一部分要详细这部分要详细描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方法这部分内容也不相同。
在实验研究报告中,要详细说明实验的被试、实验研究工具、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程序等。
以便有足够的信息使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该实验。
在调查研究报告中,要详细说明研究对象、抽样方法、使用的调查工具、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过程等。
5.研究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既不能任意修改或增减结果,也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见解。
(1)整理数据主要说明采取何种方式统计分析数据。
对研究中搜集到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一般使用图或者表格结合文字来描述数据结果,这样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研究结果。
图一般使用柱形图、曲线图、框图等。
表格一般使用三线表和卡线表等。
图表格式务必准确,而且要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从数量变化中揭示所研究事物的内在必然关系,而不是罗列事实。
(2)分析数据在对研究所搜集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基础上最终得出结果或结论。
结论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切忌夸夸其谈、任意引申夸大。
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有对质的资料的归纳,又有对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纯洁性,要求作者要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并用准确无误的数据资料来的分析问题,尽量使结果部分资料翔实,层次清晰,文字准确简明。
6.讨论(1)讨论的目的讨论是研究报告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评价、解释和总结,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回答,指出研究假设是否可靠。
在讨论中还要指出研究结果的局限性,指出研究结果与先前发现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以及研究结果对特定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2)讨论内容因此,在讨论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阐明研究结果的意义,并将对该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前人所作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自己的研究纳入理论框架以建立或完善理论。
二是对该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如误差、显著性进行分析、探讨与反省,并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做进一步说明。
三是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3)讨论与结果的区别讨论与结果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而讨论则是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对实验结果的意义进行的理论阐释。
对研究结果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研究人员本身要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从各种维度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
7.参考文献论文中所有的引用都应在这一部分标明,每一个列举的参考文献都应在文中被引用。
文献来源一般有五类:著作及其析出文献、期刊、报纸、网络和其他。
参考文献基本的著录格式:著作:著作著录的项目依次为:编著者.书名[M].:卷(或册、集)数.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版次):页码.[A].期刊:期刊著录的项目依次为:著者.篇名[J].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报纸:报纸著录的项目依次为:著者.篇名[N].报纸名称.年-月-日(版次).网络:著者.篇名[J(EB)/OL].网站名.[时间].网址.其他:法令、条例;档案材料、访问纪录、函电[Z]. 学位论文[D].8.附录附录主要用来呈现那些不利于文章流畅性的详细信息,这不仅是使正文内容集中,更主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人分析鉴定搜集调查材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研究人员参考。
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
附录的编制要防止杂乱和过于简单。
二.定量研究报告的分类及撰写格式(一)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1.实验研究报告的特点实验是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以及控制的观察。
实验法最主要特点是能较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实验研究报告是对整个实验研究结果的全面总结。
通过实验报告人们可以对该实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他们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实验研究成果提供依据。
因此,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对该实验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推广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报告与调查报告不同。
实验报告因为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它要求对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数据分析方法等做详细介绍。
实验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很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
因此,在写实验报告时可能会有些差别,但基本的形式和要求是各类实验报告都必须具备的。
2.实验报告的内容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有:选择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验假设(目标内容),实验组织、实验因素的操纵(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检测,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实施方法和步骤、实验效果统计和结论、问题分析及建议等。
3.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1.调查研究报告特点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多种调查方式(邮寄问卷、亲身访问和在线调查)对样本进行调查进而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报告与实验报告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2.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方式引言:调查报告的引言是对研究全貌的一种综合性介绍,主要说明这一调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背景与历史上某些研究的纵横关系。
说明本调查研究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等基本设想。
正文部分:调查报告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
另一种是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
即按所调查的教育现象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来写。
3.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格式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和过程,结果讨论,对策建议,附录等部分组成。
调查报告的引言是对研究全貌的一种综合性介绍,主要说明这一调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背景与历史上某些研究的纵横关系。
说明本调查研究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等基本设想。
(1)阐明研究专题问题的所在,调查此问题的缘由、历史背景和原有基础,即国内外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
(2)阐明调查的目地,概述调查的筹备过程,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的方式方法以、主要的调查内容以及研究的预期结果。
(3)对研究中使用的专门术语和名称进行界定。
(4)简单分析调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该研究的突破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质的研究的特点质性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应的。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其特点如下:1.对事物情境与整体的把握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在对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还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该事件与其他事件的联系。
对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对整体的把握,对整体的把我又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
这边形成了质性研究中的“阐释循环”。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解释性理解”。
研究者只有理解研究者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方式,才会理解对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解释。
3.用归纳法分析资料质的研究对资料的分析采用的是归纳法。
即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
4.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质的研究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双方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二者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质的研究报告的写作特点与定量研究报告相比,质性研究报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写作的情境性较强。
主要表现为:1.质的研究报告写作的灵活性(1)质的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报告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清楚地说明研究过程与资料的收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