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短信评课——人教版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短信评课——人教版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短信评课——人教版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本文是关于《渔歌子》教学设计及短信评课——人教版第八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师简介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1、音乐2、图片3、作者资料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蓑”。

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你看——”的句式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桃花流水不须归鳜鱼正肥乐而不归青青箬笠绿绿蓑衣斜风细雨短信互动1.曾惠娟老师上的渔歌子充满诗情画意,诗声朗朗,浪漫无比,柔媚之致.吴志诚老师上的渔歌子理智分析理解,充满理性,具有阳刚之气!陈珍珍2.南平政和许温坚:吴志斌老师上课风格灰谐幽默、富有磁性,深深打动学生。

《渔歌子》一词教学采用质疑、思考、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词特点、知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鳜鱼、白鹭、桃花等体会悟情所运用的教学艺术给人以启迪、鼓舞。

学生对词句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吟诵都让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教师动情范诵更是让人陶醉。

听完本课我不禁为之叫好!3.政和许绍禄:两个精英同“唱”渔歌子,不同性别,不同风格。

殊途同归。

师精彩表演,生积极配合,高潮叠出。

让人“不须归”。

4.吴老师教学《渔歌子》的四大靓点:一是寻美。

吴老师让学生与词近距离交流,让学生找出词中色彩的美词,感受色彩美.二是探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词中语言朴实美.三是赏美.他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意境美.四是创造美.他鼓励观察发现“西塞山、桃花”隐藏的色彩美.真是美词美学啊!(漳州陈岱中心校王远智评)5.大田(吴春样)↓吴老师紧紧扣住“不须归”,引导学生通过读→问→想→说进行课堂交流,充分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设置情境说话进一步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情怀.6.我认为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不够创意,用上简简单单的简笔画展示更好。

泉州苏彩凤7.吴老师能够抓住重点词“不须归”贯穿整节课,能充分创造情境让学生从朗读、思考、想象来感受词句的优美。

建议:板书过繁。

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刘龙根。

8.尤溪城关小学刘妍萍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过甜。

有些夸张。

感觉课前预设多。

9.吴志成老师在不须归和乐而不归之间作足了文章,上出了诗情诗境,建议课上能有更多的拓展,做到以一带三使课堂更丰满。

龙海陈素环"10.(罗源凤山小学余向阳)同课异构,精彩纷呈.上午听了吴志诚老师的《渔歌子》,不由让人想起昨天下午曾老师上的同一个课题,两节课的导入方式不同,教学切入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但都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朗读能力的训练,想象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文本的拓展和说话写话的练习,都很好地把握了诗歌教学的灵魂.异曲同工,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使人沉醉课堂营造的美妙气氛中.这是本次阅读教学观摩大会的一大亮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11.龙岩罗红斌:吴老师评点妙:一是评在导上,二是评在法上,三是评在眼上,可见吴老师课堂驾驭本领高,对生成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也做得很妙。

12.泉州山腰中心小学陈宏瑛:吴志诚老师亲和力强,也能鼓励学生质疑,可是对于学生的回答(除朗读外)一以贯之地高唱颂歌,妥否?13.吴志诚老师课前与学生风趣幽默的交谈,以取名字为话题,亲切、自然,与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为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体现了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

真是一举两得。

14.三明梅列邓沭娟:吴教师从课前活动为导课而铺垫,整堂课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扎实地进行品读诗词,将词演绎得如此活灵活现!更值得学习的是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地教给品诗词、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15.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

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16.张艺虾老师话为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能紧紧抓住"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吴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那浑厚的语调很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语言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真是一堂优质课!17.张秀卿:吴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18.吴老师的渔歌子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重视读的不同方式和学生读书的感受,较好的回归语文本位,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

马老师"19."林碧仙吴志诚师的课华而实,听其课如同漫步于青山绿水中,悠然清新,又似于"喝茶闲聊"中领略词之华美,景之秀丽。

这归于吴老师非同一般的亲和力和掌控力。

20.吴老师的课堂实在,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品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姚丽群)21.(厦门彭真香)第二节吴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文本的解读独到,抓住“不须归”这个文眼,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既巧妙使用文本,又引导学生想象,走出文本。

整节课,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与历史对话,从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22.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课堂自如的调控,对教材独到的处理,新颖的朗读训练,听吴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我们的眼前不禁一亮:原来古诗教学可以如此充满情趣!(倪运萍)23.吴志诚老师这堂课紧紧抓住关键词“不须归”展开教学,层层剥笋从字面理解景美,最后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求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怀。

真是匠心独运,设计巧妙!陈老师24.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

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霞浦谢虹"25.吴老师指导学生课堂当场背诵渔歌子,能够教孩子如何利用版书和再现画面的记忆,这样的指导很值得我们借鉴。

26.连金珠:在初步理解“不须归”的含义这个环节,通过出示字典的解释,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解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这样授之以法的教学,生学得扎实,定能为学生在以后理解词义时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真是一劳永逸。

27.导入妙:好一个“烟波钓徒”!既钓出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也钓出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词眼准:好一个“不须归”!既引导学生明白了不须归的表层意思,又悟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动心动情,陶醉忘返的情感.想象妙:好一组“白青绿”.色彩描绘了画,构成了诗.诗中虽只三色,但在教师的引导,诗的色彩丰富,诗化为一幅幅充满生命的生活画.又通过“我喜欢这(),你看___,让学生在想象练说中丰满了诗的质感.28.庄惠萍吴老师教学风格质朴、自然,课堂上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材设计新颖独特,课堂内容充实饱满。

课堂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

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既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9.陈建宝语文的实践性来自课程学生出彩出自学生的原生态吴老师教学情境结合图文并举声情并茂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自主建构尤其是最后师生合作一咏三叹回环复沓把诗词朗诵推向高潮。

30.吴志诚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板块式教学,层层深入,披文入情;在引导、想象中显象得意。

如果能安排写字或写话环节将更完美。

安溪感德陈辉都31.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