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教学《渔歌子》

古诗教学《渔歌子》

1课前准备: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师板书:张志和
问: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释: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去领略他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

板书:渔歌子。

齐读
2.问:‘渔歌子’是题目吗?”
‘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虽然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

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课件:渔歌子五首)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
“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目标一:读:
1、初读。

①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③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

(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⒉再读课文
①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

请生读,点评。

②你们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请几个同学回答。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一个人,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③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④大家再一起试试。

(柔和、舒缓)
⑤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

”师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
⑥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⑦评:恩,味道出来了。

等理解了这首诗,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目标二:理解诗意
1、请生译,增补。

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

2、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三、细读体悟。

㈠“解”诗,细读景物
1、请大家看前两句。

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

)一起轻轻地读。

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


2、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请同学们去找找。

“斜风、细雨”。

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3、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
看着这幅图,感受一下——
[复踏]
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读——
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

读——
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读——
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问: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⑴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①解释:“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比如,李白的这首《山中问答》。

自己读一读。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啊)
因此‘桃花流水’意味着‘世外桃源’,这在暗示着你这西塞山前是一个什么?(世外桃源!)
带着理解,再把这两行诗读一遍。

⑵问:为什么是白鹭飞?难道燕子不飞吗?麻雀不飞吗?”
(课件:白鹭)
①“不仅漂亮,白鹭的飞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呢?”
“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唧唧喳喳吵个不停。

白鹭飞的时候不急促,缓悠悠地,翅膀在空中缓缓张开,你想象一下这白鹭在空中飞翔的样子。


②音乐,闭眼想象。

(一只白鹭,正舒展双翅,优雅地向上飞翔,羽毛展开,如春天的云朵一样雪白、松软。


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
⑶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
预设:鳜鱼好吃
评:是啊,就这么简单,它写出了诗人的快乐,我想吃我就吃呗。

好,把这种快乐再带进诗中读一读,这样,既要读出优美,还要读出肥美,比较困难,你试一试。

⑷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诗人描绘了西塞山前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

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评: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那到底是怎样的一幅风景画呢?等我们学完全诗再来说吧。

㈡细读诗眼,体味情语。

1、过度:前两句虽然把画写得很美,但是它只能算是背景。

后两句也在画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个主景“人物”,这个人在画中,就像“画龙点睛”一样重要。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画中人”是怎样的吧!学生齐读诗歌的后两行。

“这画中的人物是谁?”
“诗人。

”“渔人”
“这诗人是怎样的呢?”仔细观察他的穿戴。

问:“为什么‘箬笠’和‘蓑衣’是‘青色’的呢?”
①或许是刚做的,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刚做出来,就钓鱼去啦!
②或许是周围的春色使他们染绿了。

(如何引导)
问:“他为何不须归呢?”请两个生说。

①“诗中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看这两句诗。

”干老师让同学们把后
两行再读一遍。

用这个句式再说一遍:
因为(),所以()也不须归。

(因为他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所以即使遇到了斜风细雨,也不须归。


②小提示:在细雨绵绵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气压低.水中缺氧.鱼儿多浮在水面.因而正适合于垂钓。

细雨鱼儿出——杜甫(水槛遣心》读一读,谁还能用这个句式在说一遍?
(因为斜风细雨时,鱼儿浮在水面,这好适合垂钓,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③“一边是西塞山前的美好风景,像世外桃源一样,那么跟此相对的地方是什么呢?”学生茫然不知。

诗句“不须归”的“归”旁边写下“滚滚红尘”四个字。

再问大家:“对于诗人张志和来说,他愿意归到‘滚滚红尘’里去吗?”
“是啊,西塞山前这么好,他的生命都跟这美好的风景融为一体了,我不就是这白鹭鸟吗?多悠闲啊。

”“所以他不愿归啊,这里多自由,多悠闲啊。


④请同学们把全诗再读一遍,这次要读出“不愿归”的感情来了。

(复踏)
你看,我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所以——读
你看,斜风细雨吗,适合垂钓,所以——读
你看,西塞上,多么自由、多么悠闲的人间仙境。

所以——读
四、体悟升华,对比阅读。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呢?”
评:一个聪明的渔父,在出行前就戴上了雨具,说明他知道要下雨了这是一个悠闲自得的渔父。

一个向往自由生活的渔父。

问:现在,你认为这画中人物是谁?
㈠对比阅读,表现人物性格
1、师:张志和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于是他非常有动情地写下了渔歌子。

他的哥哥,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

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自由读。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对唱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

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狂风暴雨且须还。

)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且须还。

师:为何不归?
师:你作为渔者钓到了什么?
评:好一个钓到了美景,钓到了逍遥,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境才会创作这
样的千古绝唱。

㈡、内容拓展
1、讲述
张志和《渔歌子》在当时就受到读者们欢迎,大词人苏轼、黄庭坚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词调。

据《全宋词》所考定,苏轼用的是《浣溪沙》:
2、指名读
2、凸现价值
两首词都是对“张志和”自由闲适田园生活再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