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

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编稿:辛文升 审稿:孙永钊【考纲要求】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4.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5.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6.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407426 知识要点】考点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推理的概念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事实(或假设)得出一个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推理.从结构上说,推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知的事实(或假设)叫做前提,一部分是由已知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2.合情推理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称为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又具体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这推 理 与 证 明归纳推 理证 明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数学归纳法综合法 分析法 直接证明类比间接证明反证法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简称归纳.(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简称类比.3.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要点诠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1)从推理模式看:①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从推理的结论看:①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

②演绎推理所得的结论一定正确。

(3)总体来说,从推理的形式和推理的正确性上讲,二者有差异;从二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考虑,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合情推理的结论需要演绎推理的验证,而演绎推理的内容一般是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演绎推理可以验证合情推理的正确性,合情推理可以为演绎推理提供方向和思路.考点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综合法(1)定义: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方法,又叫顺推法.(2)综合法的思维框图:用P 表示已知条件,1i Q i =(,2,3,...,n )为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1P Q ⇒()→12Q Q ⇒()→23Q Q ⇒()→.........n Q Q ⇒()2.分析法(1) 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断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法或执果索因法.(2)分析法的思维框图:1Q P ⇐()→12P P ⇐()→23P P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3.反证法(1)定义: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2)应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②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③由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定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考点三: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 k =0(*,)k N k n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由(1)(2)确定对0*,n N n n ∈≥时结论都正确。

要点诠释: 1.在证明过程中 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说明结论的普遍性.在第一步中,考察结论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考察几个正整数,即使命题对这几个正整数都成立,也不能保证命题对其他正整数也成立;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递推的依据,但没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递推的基础.只有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普遍性的结论;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 初始值的选取:初始值0n 就是我们要证明的命题对象的最小自然数。

根据题目不同,初始值不一定从01n =开始。

如,证明不等式22n n >,初始值应从05n =开始.必须把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次或者多次:在由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证明1n k =+时命题也成立,必须把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次或者多次。

必须把归纳假设“*0(,)n k k n k =≥∈N 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来推导出“1n k =+时命题也成立”是第二步的关键,只有通过归纳假设的使用,才达到由n=k 的情况递推到n=k+1的情况,保证了命题的传递性。

此处变形的方法较多,要在不同题型中逐步去体会,如证明整除问题、几何问题等。

【典型例题】类型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例1.在数列{}n a 中,a 1=1,且12(*)2nn na a n N a +=∈+,计算a 2,a 3,a 4,并猜想n a 的表达式.【思路点拨】根据递推关系依次把n 的值代入就可以.【解析】223a =,324a =,425a =, 猜想:21n a n =+.【总结升华】本题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先把部分的情况都写出来,然后寻找规律,概括出整体的情况,是典型的归纳推理.举一反三:【变式1】图(a )、(b )、(c )、(d )为四个平面图形(1)数一数,每个平面图各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它们将平面各分成了多少个区域?(2)推断一个平面图形的顶点数V ,边数E ,区域数F 之间的关系. 【解析】(2)观察:3+2-3=2;8+6-12=2;6+5-9=2;10+7-15=2.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顶点数V 、边数E 、区域数F 之间的关系为:2V F E +-=. 【变式2】平面中有n 个圆,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每三个圆都无公共点,它们将平面分成()f n 块区域,有(1)2f =,(2)4f =,(3)8f =,……,则()f n 的表达式是 .【答案】2()2f n n n =-+例2.在三角形中有下面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且平行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个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4)三角形的面积1()2S a b c r =++,(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请类比写出四面体的有关性质.【思路点拨】利用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观察四面体的结构,比较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类比出四面体的相似命题,提出猜想.【解析】(1) 四面体的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四个面的面积;(2) 四面体的中位面的面积等于第四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平行于第四个面; (3) 四面体的六个二面角的平分面交于一点,且这个点是四面体的内切球的球心; (4) 四面体的体积12341()3V S S S S r =+++,(1234S S S S 、、、为四面体的四个面的面积,r 为四面体的内切球半径).【总结升华】1. 把平面几何的问题类比立体几何的问题,常常有如下规律: (1)平面中的点类比为空间中的线; (2)平面中的线类比为空间中的面;(3)平面中的区域类比为空间中的空间区域; (4)平面中的面积类比成空间中的体积.2. 培养学生面对陌生情景的问题时,能从运用知识点,方法体系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解题策略.举一反三:【变式1】在Rt △ABC 中,若∠C=90°,则cos 2A+cos 2B=1,则在立体几何中,给出四面体性质的猜想.【解析】考虑到平面中的图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我们在空间选取有3个面两两垂直的四面体'''P A B C -,且三个面与面'''A B C 所以成的二面角分别是α,β,γ.于是,把“在Rt △ABC 中,若∠C=90°,则cos 2A+cos 2B=1”类比到四面体'''P A B C -,我们猜想:三棱锥'''P A B C -中,若三个侧面''PA B 、''PB C 、''PA C 两两互相垂直且分别与底面所成的角为α,β,γ,则222cos cos cos 1αβγ++=.【变式2】由图1有面积关系:''''PA B PAB S PA PB S PA PB∆∆⋅=⋅,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P A B C P ABCV V --=________.【答案】''' PA PB PC PA PB PC⋅⋅⋅⋅类型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例3.已知a,b≥【证明一】分析法≥≥即证(a b+≥,即证a b+≥显然a b+≥≥【证明二】综合法b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举一反三:【变式1】求证:5321232log19log19log19++<.【证明】待证不等式的左端是3个数和的形式,右端是一常数的形式,而左端3个分母的真数相同,由此可联想到公式1loglogabba=,转化成能直接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的形式.∵1loglogabba=,∴左边191919log52log33log2=++23191919log5log3log2=++2319log(532)=⨯⨯19log360=∵1919log360log3612<=,∴5321232log19log19log19++<.【变式2】若tan()2tan ,αβα+=求证:3sin sin(2)βαβ=+. 【证明】由tan()2tan ,αβα+=,得sin()2sin cos()cos αβααβα+=+,即sin()cos 2cos()sin .αβααβα+=+ (*) 另一方面,要证3sin sin(2)βαβ=+, 即证3sin[()]sin[()]αβααβα+-=++,即证3[sin()cos cos()sin ]sin()cos cos()sin αβααβααβααβα+-+=+++, 化简,得sin()cos 2cos()sin αβααβα+=+. ∵上式与(*)式相同. 所以,命题成立.例4.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b,c>0 【证明】假设a ≤0若a<0,∵abc>0,∴bc<0 又由a+b+c>0,则b+c>-a>0∴ab+bc+ca=a(b+c)+bc<0 ,与题设矛盾 若a=0,则与abc>0矛盾, ∴必有a>0同理可证:b>0,c>0 举一反三:【变式1】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求证:sin sin sin cos cos cos A B C A B C ++>++ 【证明】∵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2A B π+>,∴022A B ππ>>->,∵在(0,)2π内正弦函数单调递增,∴sin sin()cos 2A B B π>-=,即sin cos A B >同理,sin cos B C >,sin cos C A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A B C A B C ++>++例5.设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中的a 、b 、c 均为奇数, 求证:方程()0f x =无整数根.【思路点拨】由于要证明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所以可考虑用反证法.对于本题可通过奇偶数分析得出结论.【证明】假设方程 ()0f x =有整数根n ,则20an bn c ++=成立,所以()0n an b c ++=.因为c 为奇数,所以()n an b +也为奇数,且n 与an b +都必须为奇数.因为已知a 、b 为奇数,又n 为奇数,所以an b +为偶数,这与an b +为奇数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总结升华】反证法适宜证明“存在性”、“唯一性”,带有“至少有一个”或“至多有一个”等字样的数学问题.举一反三:【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407426 例5】【变式1】若,,a b c 都为实数,且222a x z π=-+,223b y x π=-+,226c z y π=-+,求证:,,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证明】假设,,a b c 都不大于0,则0a ≤,0b ≤,0c ≤, 所以0a b c ++≤ 又222(2)(2)(2)236a b c x z y x z y πππ++=-++-++-+222(21)(21)(21)3x x y y z z π=-++-++-++- 222(1)(1)(1)30x y z π=-+-+-+->.因为2(1)0x -≥,2(1)0y -≥,2(1)0z -≥,30π->, 所以222(1)(1)(1)30a b c x y z π++=-+-+-+->, 所以0a b c ++>,这与0a b c ++≤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 类型三:数学归纳法(2015 江苏高考)已知集合X={1,2,3},Y n ={1,2,3,…,n )(n ∈N *),设S n ={(a ,b )|a 整除b 或b 整除a ,a ∈X ,B ∈Y n },令f (n )表示集合S n 所含元素的个数. (1)写出f (6)的值;(2)当n≥6时,写出f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思路点拨】(1)f (6)=6+2++=13;(2)根据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分类讨论,即可证明结论. 【解析】:(1)f (6)=6+2++=13;(2)当n≥6时,f(n)=.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n=6时,f(6)=6+2++=13,结论成立;②假设n=k(k≥6)时,结论成立,那么n=k+1时,S k+1在S k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元素在(1,k+1),(2,k+1),(3,k+1)中产生,分以下情形讨论:1)若k+1=6t,则k=6(t﹣1)+5,此时有f(k+1)=f(k)+3=(k+1)+2++,结论成立;2)若k+1=6t+1,则k=6t,此时有f(k+1)=f(k)+1=k+2+++1=(k+1)+2++,结论成立;3)若k+1=6t+2,则k=6t+1,此时有f(k+1)=f(k)+2=k+2+++2=(k+1)+2++,结论成立;4)若k+1=6t+3,则k=6t+2,此时有f(k+1)=f(k)+2=k+2+++2=(k+1)+2++,结论成立;5)若k+1=6t+4,则k=6t+3,此时有f(k+1)=f(k)+2=k+2+++2=(k+1)+2++,结论成立;6)若k+1=6t+5,则k=6t+4,此时有f(k+1)=f(k)+2=k+2+++2=(k+1)+2++,结论成立.综上所述,结论对满足n≥6的自然数n均成立.【总结升华】本题考查数学归纳法,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归纳是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 赫章县校级模拟)设数列{}n a 满足211,1,2,3,n n n a a na n +=-+=⋅⋅⋅(1)当12a =时,求432,,a a a 并由此猜测n a 的一个通项公式; (2)当31≥a 时,证明对所有的1≥n ,有 ①2+≥n a n ②2111111111321<+⋅⋅⋅++++++n a a a a . 【解析】(1)由21=a 得311212=+-=a a a ,由32=a 得4132223=+-=a a a 由43=a 得5133234=+-=a a a ,由此猜想()11≥+=n n a n(2)①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2131+=≥a ,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k 时不等式成立,即2+≥k a k 那么()()()35212211+≥+=+-++≥+-=+k k k k k k a a a k k k也就是说,当1+=k n 时,211++≥+k a k 由①②可知,对于任意正整数n,均有2+≥n a n . ②由()11+-=+n a a a n n n 及①可得:对2≥k ,有()()121121111111+=++-+-≥++-=----k k k k k a k k a k a a a()112122211111-+=+-+≥∴---a a a k k k k11211111-⋅+≤+∴k k a a 2121121131121212111111111111121321<-⎪⎭⎫ ⎝⎛-+≤⎪⎭⎫ ⎝⎛⋅⋅⋅++++≤+⋅⋅⋅++++++∴-kk na a a a a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变式2】已知()2f x x =+,又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1()n n S f S -=, 12a =.(1)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及通项n a ;(2) 若12111lg(),lg 4n n n n a b c S S S n=+++=,试比较1b 与1c ;2b 与2c ;3b 与3c的大小,猜测n b 与n c (*n N ∈)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析】(1)由()2f x x =+, 1()n n S f S -=可求得:21)2(+=-n n S S , ∴21=--n n S S , ∴}{n S为等差数列,且首项211==a S,公差d =(1)n d =-=,即22n S n =,∴当1n =时,1122(211)a S ===⨯-,当2n ≥时,12(21)n n n a S S n -=-=-,∴42n a n =-.(2)111lg2b c ==;2115lg()lg 288b =+=, ,86lg 2=c 22b c <; 7260lg 1210lg ,7249lg 33===c b , ∴33b c <. 猜测:n n b c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验证1n =,2n =时n n b c ≤成立.②假设n=k 时,n n b c ≤成立.即k a S S S k k 4lg )111lg(21≤+++ 成立,等价于kk a S S S k k 211411121-=≤+++ . 则当1n k =+时,2121)1(212111111++-≤+++++k k S S S S k k 22)1(21)1(2121])1(211[)1(21211++++-=+--++-k k k k k k 0)1(21)1(212<+++-=k k k ∴)1(211)1(212112+-<++-k k k ∴)1(4lg )1(42)1(4lg ))1(211lg())1(21211lg(12+=+-+=+-<++-+k a k k k k k k 即1n k =+时,11k k b c ++≤成立. 由①,②可得n n b c ≤对任意*n N ∈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