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的流派包括继承琉球首里手、那霸手、中国系统、日本古代武术的系统,种类繁多,不下50种。
其中以「松涛馆流( Shoto-Ryu ) 」、「刚柔流( Goju-Ryu ) 」、「糸东流( Shito-Ryu ) 」、及「和道流( Wado-Ryu ) 」为四大流派。
日本空手道发展简史与福建南拳的渊源: ( 部份资料来源- 香港刚柔流空手道正心馆、香港武术论坛)一、福建是日本空手道的发源地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琉球(冲绳)还是个较贫穷落后的岛国,由于落后的航海事业阻绝了琉球国与周围邻近国家的往来而造成了落后的局面。
在历史可查的自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即派员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窕度即遣弟泰进京朝贡,由此开始进行友好往来。
并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后才得以巨大的改观。
“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明会要》卷七十七),他们都是福建神州河口居民(即现在南公园一带),明统治者将这些善于航海之民赐给琉球,一方面可以改变促进琉球落后的航海事业,另一方面也可达到“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凤之盛” (《中山世谱》卷三44面《琉球史料丛书》)。
从此以后,由神州河口迁往的三十六姓不仅成为琉球对外关系活动的主要角色。
而且还给琉球带来先进的科学和文化,以及民间的传统武术。
空手道是由距今约五百年前琉球岛上古老的格斗术和中国传入的拳法组合而成的。
在琉球,由於长年的禁武政策,武器一直被禁止使用。
因此,琉球岛民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之下,为了要与统治者进行反抗,只有拼命地苦练拳术,以赤手空拳去打击敌人。
由於在长年的勤学苦练之下,琉球岛民根据中国拳法和自己领悟鹫鸟( 一种琉球岛屿的海鸥) 捕捉鱼类的姿势所创出的蹴法,创立了一种杀伤力极大的拳术---琉球手。
琉球在当时的禁武政策下,琉球手列入所谓「秘术」,甚至连亲兄弟之间也秘而不宣,秘密练习。
当时认为琉球手为武器之一,故琉球手的练习一直在神秘的气氛中进行。
既不像剑术和柔道那样,公然设置道场教授子弟,自然也就没有流派之别。
现在所见有流派之别,都是明治以后的事情。
日本明治天皇当政后,取消了琉球岛的「禁武政策」,琉球岛民因佩服明治天皇的贤明,愿意归顺日本,成为日本国土之一。
明治四年,有一位从福建南安县来的中国拳师,他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他来到琉球岛之后,开设武馆,想以教拳术为生。
当时的琉球岛人民的武术水准甚高,如有新开设的武馆或外来的拳术,大家都喜欢前来比较切磋,所以非有真才实学者,是很难立足的。
这位中国拳师也不例外,常常遇上前来请求比武的琉球拳师,他经过了数不清的比武,也打败了许多有名的当地高手,於是才能安定下来主持他的教务。
也因为他的武术高强,使到拜在他门下习技者甚众,其中高足计有:城间氏、金城氏、松茂良氏、新泊氏、山田氏、东恩纳氏、糸洲氏和新坦氏等等。
一班高足之中,又以东恩纳宽量、糸洲安恒和新坦等三人最为出色。
不久,这位中国拳师逝世,门下高足都纷纷自立门户,设馆授徒。
他们因为此种拳术是学自一位中国拳师,就对此种拳术命名为「唐手」(即中国拳法之意,以示不忘本源)。
冲绳空手、古武术关系年表: 点选连结。
到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80年),有琉球人到福建专程拜师习拳,历经五、六年之久,他们回琉球(即现在的冲绳)手,把福建南拳与琉球的民族拳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拳术,称为“乙”(Te的译音),原文系“手”的意思,这就是空手道的萌芽以后由於中琉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往来,传习福建拳艺更多,尤其明末遗臣忠贞之士逃避到冲绳,更加强华“Te”的拳艺技巧,奠定了“唐手”的雏型,即中国拳法之意,以示不忘本源。
从1927年开始,琉球的教育部门为研究发展“唐手”的问题,在那霸市主办了“冲绳唐手座谈会”,会上决定把“唐手” 改为“空手道”。
那时因通商港埠的环境关系,首里、那霸、泊手等地习武之风甚盛,人才辈出。
琉球空手道的流派中,最著名的是" 首里手" 和" 那霸手"。
分别由系州安恒、东思纳宽量所创,这两派的技术特点有所不同,各有所长,但均属我国福建省福州传统南拳派系。
二、空手道与福建南拳风格剖析冲绳刚柔流空手道属於“那霸手”,是东恩纳宽量先生的弟子丨宫城长顺所创。
“那霸手”与福建永春白鹤拳套路的训练方法、动作结构、动作名称、风格特点和技术原理大体相同。
从训练方法和动作结构来剖析:刚柔流套路训练要求以“三战”为基础,再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套路。
而福建永春白鹤拳除站桩立马外,就是要练发“三战”。
“三战”说法之一,即“三正”。
要求“头正、身正、马正”;之二,即“三变”。
要求“手变、身变、步变”。
这二种说法在鹤拳训练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正”是鹤拳的训练基础,只要掌握好“三正”,才能谈得上“三变”,只有掌握好“三变”,在应用中才能变化自如,出手制胜。
从套路名称来剖析,日本空手道的“一百零八”“技手”,“靠手”与福建鹤拳的提法一样。
前几年,日本空手道代表团来福州访问时,还带来了《白鹤拳谱》,他们说:“我人的先祖就是按这拳谱进行训练的,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而他们的《白鹤拳谱》即是福建传去的手抄本,与福建老拳师们保存的拳谱是一样的。
从风格特点和技术原理来剖析:刚柔流套路风格要求有力的发动、稳固的步法及根据“三战”的呼吸配合运气,以气催力,力达指尖,内外一致来锻炼筋骨,练成强健的刚柔型筋骨。
而福州鹤拳拳诀是“ 筋骨出力一气串”,这两者同出一辙,又如刚柔流的“单(双)指击枪指法”的攻法是戳击,最狠毒的是戳眼和戳喉,而与鸣鹤拳的“金枪手”技法相同;“风眼拳”拳法的戳和钻,专打对方的穴道,眉心人中和咽喉,与鸣鹤拳中的单鸡拳(合凤眼)技法相同;“手刀”的掌法专切对方的脖子、背上和肋间等与福建鸣鹤拳中垂掌的技术原理相似,大体相同。
三、刚柔流空手道的创造人在福建1987 年5月23日日本冲绳刚柔流空手道寻祖团来福建省福州市寻根访祖,寻找东恩纳宽量的中国师傅,在地方志编委会林伟功同志的负责下,与省武合作,对光绪年间福州地区所有拳种较有名的拳师开展广泛调查,最后认定福建“ 鸣鹤拳”一代宗师谢如如即东恩纳宽量的师傅。
林伟功在小考中道:其师的真名应是如如,姓谢,族字宗祥,1852年7月31日(清咸丰二年六月十五日)出生于长乐县占乡岱边村,13岁因家遭火灾,随父谢尊志迁居福州……,另拜其父好友潘屿八练拳,23岁即武艺精湛,名声大起,人们按福州习惯,尊称他为“如如歌”。
如如继承了潘屿八的鹤拳,结合本人的特点琢磨一套刚柔手法,创成注重“三战”的拳法,以运气声如鸣鹤,遂命名为“鸣鹤拳”,成为“鸣鹤拳”的一代宗师。
1989年9月16 日,有关专家再次对谢如如是否做了进一步的论证,最后一致认为:谢如如(宗祥)确系日本冲绳刚柔流祖师东恩纳宽量当年在福州所拜的中国武术师傅,并于1990年6月9日在福州市新体育中心西南角,矗立著一座庄严肃穆的黑色大理石“ 显彰碑”,是日本冲绳空手道总会为纪念日本空手道刚柔流祖师东恩纳宽量的中国师傅谢如如而立的纪念碑。
这是中日武术界传统中有源流方面影响的明证。
刚柔流空手道史源为福州谢崇祥之争议<--- 连结浏览。
相关联结: 白鹤拳、鸣鹤拳、空手道( 松涛馆流、刚柔流、糸东流、和道流)、武备志、日本空手之发展:明治三十八年(1905)前后,冲绳一些中学公开采用唐手为体育课的授课内容。
1916年,以冲绳首里尚武会长船越义珍的公开表演为契机,许多冲绳的唐手名家到东京等地,致力於唐手的推广工作。
由於师承和流派之间的戒心,这些唐手名家从不横向联络。
而唐手的猛烈踢打,直接对抗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不便以竞技比赛的方式进行交流提高。
这样,就形成了以型为中心,各自为体的普及推广方式。
大正十一年(1922)五月,船越义珍应日本教育部门(文部省)之聘请,在第一回体育展览会上表演唐手。
从此唐手就在日本本土逐渐发展开来。
昭和五年(1930),宫城长顺首先使用“刚柔流”作为自己流派的名称。
在日本本土创设刚柔流连盟会,随后著名的有摩文仁贤和的糸东流,船越义珍的松涛馆流等等(现代日本空手道四大流派之一) 刚柔流空手道,承认那霸手宗师东恩纳宽量曾在中国学习拳法数年,是东恩纳宽量发展了刚柔流。
刚柔流代表团几番跨海入闽【闽即现今福建】,寻找昔日师祖的遗迹。
1989年,他们在福建省体育中心设立了“显彰碑”,纪念他们在中国的老师。
冲绳刚柔流空手道访华团於1992年6月访问福建体育学院时,表现了三战、十八手、一百零八手等刚柔流空手道的型其技法结构与发音方式和福建南拳类似,其型的名称仍保持福建方言的发音法。
)由於日本本土的大学唐手组织提出了名称之讨论,昭和四年(1929),船越义珍提出唐手改为空手有利於日本本土发展的建议,掀起了冲绳和东京的反对之声。
昭和十年(1935),船越义珍出版了《空手道教学方式》一书,正式把唐手改称为" 空手道",从而巩固了其日本武术的地位。
昭和十二年(1937),冲绳武道界和体育教育界召开「冲绳唐手大家座谈会」,专题研究改名和发展。
这次座谈会,主要话题,一为空手道名称之统一,二为如何使空手道普及。
最后决议,为了效法柔道及剑道之团结精神,将唐手正式改称为空手道。
在日本,“唐”字发音与“空”相同,同是"KARA″,而空的含义恰好与“赤手空拳”吻合。
而日本人喜欢把「道」字加到艺术方面,如剑道、柔道、棋道、书道、茶道一类,不单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种人生修炼之道。
3楼刚柔流空手道的由来:<--- 东恩纳宽量东恩纳宽量对自己所学的拳术不敢自满,希望能继续深造,於是他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福建省福州一带,希望能另寻名师习艺,直至三十五岁(到中国境时约二十岁) 才回到琉球岛的那霸市。
回到那霸市之后,他将平生所学得的武术加以整理,去芜存菁,再加上一些琉球手和日本柔术,创立了雄劲有力,马步稳健的「那霸手唐手」,称「昭灵流」,在那霸市奠定了他一代宗师的地位。
< --- 宫城长顺宫城长顺於明治廿一年(1888)出生於琉球那霸市的士族名家,十四岁开始拜「那霸手」宗师东恩纳为师。
十六岁时,只身前往中国求学武道。
在中国,宫城长顺接受中国拳法高手们的严格训练,一面阅读古籍,研究理论,回国后再次比较检讨中国拳法和琉球手,创出一种独特的呼吸法,是近代学习空手道必须的预备运动法和辅助运动法,将身体构造方面的科学方法,纳入空手道的指导法中,把从前的武术当作精神修养的学习方法和顺序,组成新的体系。
以两者的优点,加上独自的设想,创立了" 刚柔流"。
" 刚柔流" 的名称,从中国古代文献《武备志》(中国福建少林拳白鹤门之拳法书)而来。
也就是拳法八句中的一句「法刚柔吞吐」,( 人心同天地,血脉似日月;法刚柔吞吐,身随时应变;手逢空则入,码进退离逢;目要视四向、耳能听八方) 意思是“依照刚柔之理而吞呼吸的法则”,於是便命名为「刚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