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

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

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重庆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艺术年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汉字;文明;发展;甲骨文一、绪论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

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二、汉字的魅力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用汉字写就?哪一样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全?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代有高峰,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但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靠的全是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的记录与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明之光,是中华文化之母。

没有汉字,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1]。

2.汉字对称和谐之妙汉字都是单音节的,因此在组词造句的时候非常便于做到音节整齐,成双配对,呈现出一种语言形式美。

在音节整齐对应的基础上,如果再讲究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内容的对应性,讲究讲究词语的对仗和音韵的和谐,就升华为一种语言艺术美,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汉语的这种整齐对应美的特性不但在文学诗歌的创作领域大放光彩,也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整齐对应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而且,能不能说出或写出整齐对应的语言几乎成了语言素养高低的基本标志之一[2]。

音节整齐,是语言具有对称和谐之美的最初级的类型,不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和词语的对应性,更不讲究对偶和音韵,只求音节整齐,内容相关,只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行。

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讲究“合辙押韵”,就是这个道理。

如:“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人两个呀,一个老汉一个青年哪呀!”这种追求音节整齐的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对偶,是在音节整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语言形式,除了音节整齐,还要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词性的对应和音韵的和谐,具有更高的文学色彩和更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

这种语言形式以格律诗中的对偶联为代表,是最高境界的语言精品。

这一点,只要读一读格律诗就会明白,无须举例。

这里要强调说一说的是对偶语言形式中的一支奇葩——对联。

对联在社会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过春节要贴春联,婚嫁要贴喜庆联,办丧事要贴吊挽联,便是日常生活中,工商企业、机关学校、名胜古迹、人造景观,乃至施工现场,几乎各行各业都愿意用对联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宗旨和特色,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味。

有一所学校拟定了这样一则办学口号:“正正规规办学,标准从高从严;切切实实育人,工作求真求精。

”简练的语言,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追求目标,工作作风,精神风貌,都表现了出来,读着它,一股高度规范、从严治校、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之风扑面而来。

3.汉字韵律意境之雅汉字有其韵律之美,突出表现为由汉字萌生的书法艺术。

汉字之所以能够形成书法艺术是因为汉字本身蕴含着美学的要素。

马克思认为“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汉字的构造形象生动,追求对称中衡;汉字线条的曲直撇捺、变化多姿也显得很美。

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操刀控笔的缘故,力量就有轻重的变化,起落运转就有书写结奏的快慢分别。

古人早就用宣笔、颜料写字,后来发展为用毛笔和墨进行书写。

墨迹有干湿的不同,线条也就有粗细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是书写时造成的变化,再加上个人修养、习惯、风格、信念的不同,于是一字就有一字之格,一篇就有一篇之貌。

所有的书法体式都是在节奏、在力量中产生的,而节奏、力量产生的内在要素就是韵律的变化。

每一个汉字、每一个时代的文字作品在传达信息时都是一个工具,但汉字自身也有美学要素,在保证书写正确的情况下把汉字写得美是汉字自身构型中的美学要素被人逐渐、自觉地认识到的结果。

当人们写汉字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书法艺术,这就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性。

汉字从一种供人们使用的书写符号系统到把其内在蕴含的美学要素发掘、凸显出来,成为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过程,汉字的韵律美也得以发现。

从古至今,汉字都是追求美的,包括在汉字成为书法艺术之前。

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根据甲骨文的书体可以将其分为五个时期,不同时期的书体有不同时期的美学风格:一期的字大气,开放,雄伟;二期的字谨饬;三期的字颓靡;四期的字有力,劲俏;五期的字敛衽。

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批评[3]。

商朝青铜时代的威严、凝重之气从青铜器上所刻汉字的结构、布排、笔画、形态上就能表现出来。

商周之间的字形象性都比较强,也很生动。

这是早期的字。

到了中期,字的线条、人称都很规整,书写通篇非常流畅。

隶书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因为其追求张扬,要从古典文化中摆脱出来,字体往外开张,又叫“八分”。

历代留下的书法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甚至我们写字练的碑帖很多都是古人的墓志铭,因为其上的汉字写得好,所以你就不会在意它的内容会与死去的人有关,而只单纯地认为写得好而要学习它。

汉字之美毋庸置疑。

4.汉字精妙机智之巧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生命密码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

汉字里隐藏的东西,包括天地宇宙、人体玄理、生命科学、时空观念等等,都令人们非常吃惊,让我们看看汉字给我们带来的精妙吧!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幽默:一个老外问中国人:“你有见过用木头做的杯子吗?”中国人回答:“没有。

”“那中国的杯字为什么是木字旁?”这位中国人智慧地回答到:“所以,在木字的右边加了一个不。

”中国的汉字无论是在字形还是字意中都充满了智慧。

5.汉字形体结构之美汉字的表意性使其在视觉上具备了灵动的形象美,汉字的构型使其在视觉上具备了和谐的均衡美与变化美。

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汉字具有“形美以感目”的美学特征。

汉字的形体结构变化多端,横竖的粗细及点画的聚散、弯曲、力道的使用使得点画与横竖间的运用如神来之笔。

既有甲骨文的瘦峭俊秀,篆书的内敛含蓄,楷书的端庄磅礴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汉字书写艺术的无穷魅力,或钢或柔或动或静,变化多端,使字体的骨架布局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因此构成了汉字整体的均匀质感,字形结构蕴涵了丰富的审美元素,组合恰到好处,给人以充分的艺术美感的享受,让人有神清气爽之感。

汉字外在的形体之美正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书法艺术家或是各朝代的文字历史家记录下的美妙生动的汉字,这些汉字同样也体现着作家本人的心绪及情感,他们将满腔的情感挥洒自如的记录下来,这些汉字跳动着作家的情感脉搏与律动的思绪。

他们千变万化的风骨,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的精神享受。

“汉字之于书法,犹如人体之于舞蹈。

在书写中,若一点失所则如美人眇一目,一画失所则如壮士之折一肱。

”[4]可见,汉字中的一点一画足以影响字形的整体之美。

当汉字以截然不同的视觉形态出现时,可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虎虎而有生气的形象,其中有力度、有深度、有韵律、有厚度、有变化。

汉字在这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通过她的横平竖直、字里行间和笔墨纸砚等基本元素,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精神的跃动。

6.汉字野史杂谈之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颇多文人墨客,亦颇多趣闻轶事,它们或来自于典籍,或来自于民间。

这些趣闻诙谐多智、妙趣横生、出奇制胜,读来不仅有助于启发我们灵机应变之智力,亦能增广人文修养。

7.汉字诙谐搞笑之怪我们的生活需要笑。

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甘甜调料,没有笑声的生活是一种酷刑。

没有笑,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

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大趋势已经到来。

三、汉字的发展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

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收集研究工作。

1.甲骨文字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

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6]。

甲骨文书体。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

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2.金文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

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

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常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

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

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

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现存字数最多的是西周遗物"毛公鼎",载文五百字。

其次是战国时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鼎,载文四百六十九字。

再次是与中山王鼎同时出土的中山王方壶,载文四百四十八字。

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铸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铸于器物内壁者,甚至还有的刻或铸在器物的盖、柄、耳子、足、颈之上。

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可见,手工雕刻技术发展到用于刻铸金文,较之甲骨用途更广,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有刻有铸,但铸多于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