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A 基础闯关训练
1.清朝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电话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③④D.①②④
2.左图中的报纸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这份报纸创办于()
A.广州B.上海
C.北京D.南京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体现了()
A.自由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4.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利用网络发电子邮件
5.下图中的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6.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876年,李某搭乘淞沪铁路上的火车
B.1902年,张某一家搬迁到了北京东交民巷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7.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大生纱厂创办时,学习西方企业经营之术——通过传媒发布广告,只可能选择的方式是()
A.互联网
B.广播
C.电视
D.报纸
8.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警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
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B.长沙
C.上海D.广州
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1876年,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通车的那一天,《申报》记者随车采访,并写了一篇生动的报道。
该记者要把报道发回报社,最便捷的方式是()
A.手机
B.有线电报
C.电话
D.信件
B 能力提升训练
1.1902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信息,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3.近代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
①宣传了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④彻底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到胥各庄铁路(全长11千米),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一中唐胥铁路的修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铁路的修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
样式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逐渐流行起来。
服饰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图一、图二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2)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铁路则必用火轮车,方可驰骋如飞。
无论凿山塞水,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苦累无穷。
而此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诚如指示,于中国地方大局种种关碍,实属断难准行。
且内地股匪未靖,伏莽滋多,遇此等惊世骇俗之举,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同治四年三月十九日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上持什么态度?他们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铁路看法如何?
(3)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