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可分为浅层区域(0~10m);次浅层区域(10~30m);次深层(30~100m);深层区域(≥100m)。
二、地下空间分类:按使用功能:1、地下民用建筑:覆土建筑单建、附建式,窑洞等;2、地下工业建筑:地下厂房3、地下交通建筑:地铁和地下公路4、地下防灾防护空间:人防工程5、地下公共设施空间工程:管线廊道、电站、油气站等6、其他特殊地下空间建筑:墓葬、特殊出库等7、地下综合体:地下街群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特点:1、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受到原有城市规划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有地面建筑基础的限制。
2、地下空间规划应结合地面建筑的地下室开发利用进行;3、次浅层以内的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常结合地面道路进行;4、次浅层以内的地下公共空间建筑常结合城市的广场、绿地、公园、庭院进行规划。
5、地下空间开发成本高,居住和使用条件及舒适性较地面状况差;6、地下空间规划受地质条件影响大,技术条件要求地下空间建筑必须认真对待土层等地质条件影响;7、地下空间工程范围较广泛,类型多,技术条件复杂,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8、地下空间建筑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降低对地下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9、地下空间规划反映不出城市的景观艺术。
四、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2)规划中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3)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线廊道建设的可能性;4)城市繁华区地下空间规划主要单体建筑内容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下沉式休闲广场等等。
5)在城市非繁华区建设,如条件允许可考虑规划地下居住建筑(地下室),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应考虑采光、通风和绿化。
6)地下空间建筑规划要考虑到室内外环境以及特殊时期的功能。
五、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定义):基于城市性质和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方针、策略、相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统一安排、合理布局、有机联系,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发展方向,为下阶段的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六、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由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构成,在水平方向是指城市地下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竖向形态是平面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
七、地下空间布局形态:点状,线状,辐射状,鱼刺状(脊状),网格状(面状),网络状。
(1)点状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开发的单一功能承载体,是地面建筑的功能延伸。
单体建筑和附建式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发电厂等。
点状地下空间分布于城市各处,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站前广场、集会广场、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
与城市地面功能相协调的点状地下空间设施,对于解决现代城市中人车分流和动静态交通拥挤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线状: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
例如:地铁、地下道路、市政管线、沿街道下方布置的地下停车场、商业街,其它相邻点状地下空间之间的联通。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缺乏对线状空间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没能形成整体空间形态。
(3)辐射状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期的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的地下空间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的形状。
(4)鱼刺状(脊状):线形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是存在于没有地铁车站或在地下停车系统地域内。
地下商业街、地下车道连通地下商场、或停车库、地下室。
(5)网格状(面状)是在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地区形成的地下空间系统。
交汇点多是大型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并将它们连通。
(6)网络状:以地铁线路为骨架,换乘站为结点,将地下空间按照功能、地域、建设时序等有机结合起来。
八、地下空间资源的含义:(1)天然存在的资源蕴藏总量;(2)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可供合理开发的资源总量;(3)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可供有效利用的地下空间总量。
一座城市可供合理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量是城市总用地面积乘上合理开发深度所得体积的40%:V=(A×H)×40%九、1、城市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
城市总容量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容量、交通容量、环境容量等。
城市实际容量,即城市在某一阶段实际发生的承载容量情况城市理论容量,指在某一阶段的当前条件下,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城市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理论承载力城市实际容量<理论容量,城市矛盾一般不会尖锐化,各种容量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城市发展尚有潜力城市实际容量=理论容量,城市容量达到最充分发挥,活力十足城市实际容量>理论容量,矛盾尖锐化,城市衰退2、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3、人均建设用地: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4、容积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之比十、城市建筑规划原则:(1)疏导与对应原则,疏导地面以上空间的矛盾(以交通问题为主);与地面对应发展商业等设施。
(2)集聚原则,用于相应的用途功能(或适当互补)的地下空间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集聚效应。
(3)等高线原则。
地下空间的发展方向由土地价值最高点起始,沿着土地价值等高线方向发展。
十一、构成地下建筑心理空间的方法:①改变地面标高②改变顶棚的高度③借助家具与设备④改变照明方法和灯具种类⑤借助绿化与水体⑥借用各种隔断十二、城市交通:交通源(人的出行和物的流动),载体(道路网、铁路线等),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十三、地铁线路网的规划原则:(1)地铁规划应同地面城市规划相结合,必须考虑近期一条、二条及远期多条地铁线路网的布置及同城市道路、人口密度的总体关系。
地铁设计年限分为近、远两期,近期宜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不宜小于交付运营后第25年。
(2)地铁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的需要,规划应充分利用地面交通道路网,并贯穿城市的人口集散、繁华、交通流量大的地段。
考虑到至少应有一个车辆段设置连接地面的铁路专用线。
(3)地铁规划应考虑到地面轻轨、高架轻轨及整体系统交通网络,并研究相应的布局。
其规模、设备容量及车辆段用地,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通过能力确定。
对于分期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应考虑分期扩建和增设。
(4)地铁建设应同一定规模的其他地下建筑相连接,如地下街、下沉式广场、地下停车场、防护疏散通道等。
(5)地铁建设中必须周密考虑车站的位置及形式、设备因素、埋深、施工方法,以及穿越山、河、特殊地段、地面建筑及地下管线设施等。
(6)地铁线路规划要根据现时及远期财力、施工及技术水平,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7)由于地铁设在地下,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因而要考虑到其防护防灾的效果及在应急状态下的运输、疏散及与其他防灾单元的联系。
(8)地下铁道线路远期最大通过能力为每小时不应少于30对列车。
线路为右侧行车双线线路,采用1435mm标准轨距(钢轨内距)。
十四、地铁线路网的形式:1.单线式:单线式是由一条轨道组成的地铁线路,常用于城市人口不多,对运输量要求不高的中小城市。
2.单环式:单环式设置原则同单线式,它将线路闭合形成环路,这样可以减少折返设备。
3.放射式:放射式又称辐射式,是将单线式地铁网汇集在一个或几个中心,通过换乘站从一条线换乘到另一条线。
此种形式常规划在呈放射状布局的城市街道下。
4.蛛网式:蛛网式由放射式和环式组成,此种形式运输能力大,是大多数大城市地铁建造的主要形式。
最合适!5.棋盘式:棋盘式由数条纵横交错布置的线路网组成,大多与城市道路走向相吻合。
此种形式特点是客流量分散、增加换乘次数、车站设备复杂。
十五、地铁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
1、正线:载客运营线,行车速度高、密度大,且要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
2、辅助线:为保证正线运营而配置的非载客状态下低速行驶的线路,按其使用性质可以分为折返线、存车线、渡线、联络线、车辆段(车场)出入线。
最高运行速度限制在35km/h 。
十六、1、最小曲线半径:是修建地下铁道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它与地铁线路的性质、车辆性质、行车速度、地形地物条件等有关。
我国目前规定最小曲线半径Rmin=300m式中 Rmin—满足欠超高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m);v—设计速度(km/h);hmax—最大超高,120mm ;hqy--允许欠超高(hqy=153×a)a—当速度要求超过设置最大超高值时,产生的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取0.4m/s2。
最小允许半径:正线>辅助线>车场线2、超高:为了防止列车倾倒或对铁轨产生侧压,要求列车倾斜角度β,使得外侧轨道比内侧轨道高出h 高度,这个高度称为超高。
2、缓和曲线:地铁线路中直线与圆曲线相交处的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曲率过渡、轨距加宽和超高过渡的需要。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为20m ,主要是按照不短于一节车厢的全轴距而确定的我国铁路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曲线方程:y =x 36C C—缓和曲线的半径变化率,C =Sva 2gi =ρL =Rl ; R—曲线半径(m);S—两股钢轨轨顶中线间距,1500mm ; v—设计速度(km/h); a—圆曲线上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m/s2); g—重力加速度;i—超高顺坡(‰); ρ—相应于缓和曲线长度为L 处的曲率半径(m); L—缓和曲线上某一点至起始点的长度(m); l—缓和曲线全长(m)。
十七、地铁隧道的限界:限界是确定地下铁道与行车有关的构筑物之间净空大小,也是确定运行和设备相互位置的依据。
为了保证机车平稳安全运行,建筑空间尺寸必须保证车辆正常运行,车辆与建筑物内缘及各种设备之间应有合适的尺寸。
地铁隧道的限界有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接触轨和接触网限界。
1)建筑限界:是指在行车隧道和高架桥等结构物的最小横断面所形成的有效内轮廓线基础上,再考虑其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等因素,为满足固定设备和管线安装的需要而必须的限界。
(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限界)2)车辆限界:它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是车辆在高速运行时纵横向偏移量及偏转角的极限位置,按可能产生最不利情况而进行组合计算的轮廓线,车辆任何部分不允许超出此限界之外。
(车辆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形成的最大的动态包络线。
即车辆最外轮廓线的限界尺寸) qy h h v R +=max 2min 8.11十八、地铁站的位置:地铁站之间的距离市区内为1km 左右,郊区2km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