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学第一讲

新闻评论学第一讲


联想的启动机制

形象的相近性 词语的相近性
金岳霖《知识论》

一个人可以因看见白云, 而想到白云观底开放,白 云观开放的时候也是琉璃 厂火神庙开放的时候,因 此他又记得某某年在火神 庙遇见某某朋友。
(199)
联想的误用

范荣康例举关于“教师节”的一篇 评论员文章。——第一句话就是: “读了赵总理提议每年9月10日 为“教师节的消息后,我想起了很 久以前看过的苏联影片《乡村女教 师》。”



这篇文章中的联想因素有哪些?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连贯

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持续性。
一些初学者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在多个点之间跳 跃,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持续、连贯的思考意识和思考 能力。深刻的,有价值的认识,也只有在集中思考的 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思维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所以,你虽然在六段之后说到“说了这么多,是为 了去除我们看日本电影时候的隐形眼镜。”——试图 把读者带回原来的线索,但已很难了。因为阅读,就 是一个冒险的过程,人们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支配。 再到后面,你更是在电影和日本社会这两个层面上展 开,而离开了原来议论大学生就业的线索。也很难以 标题中的“中日关系”来概括。在大学生就业、日本 电影和对中日关系的议论之间,并没有一条逻辑的线 索。 如果你只是把上海的那条消息作为一个由头的话, 那么你至少应当对你究竟要议论什么做出明示和概括。 而不是迳自带着读者去作思想的漫游。
新闻评论的内容与传播特点

(1)表达观点(传播内容) (2)大众传播 (传播渠道) (3)新闻议程 (传播节奏)
什么叫“表达观点”?



有“我” 有对象 有我对对象的看法(认识、判断)
范荣康:评论写作的三种毛病 以述代论 以引代论 以喻代论


观点可以从语言中看出来吗?请看下面——
新闻评论的语言有没有可辨识的特征和规律?

“这面墙是白色的。” “这个问题的性质是严重的。” “黑熊事件是精神健康的危险信号。”
“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各界讨论已经很 多,大学排行榜只是透视这一问题的多棱镜。有人办 大学,有人评价大学,都是正常社会必要的生态。进 而言之,如何评价大学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标准,而 之前曾在一段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的单向度评价指标, 显然不够科学。在此意义上,大学排行榜这类民间机 构的评估行为,其存在有一定的民间基础和社会需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管制和规范的缺席。”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拜读你的文章,我感觉你的思 维挺开阔自由。但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这篇《电 影入殓师和中日关系》却写得过于散,看不到明显、 确定的认识线索,容易使我在阅读过程中迷失。 明显、确定的认识线索,需要作者在开头和过程中 不断地提起示和和敷设。 容易使人迷失的因素,则可能是为了论证一个环节 的必要性,而插入的内容太多。这涉及到不同成分合 适的比例关系。比如,你由上海殡仪馆418个岗位空缺 吸引了5000名大学生这个消息想到了日本对待入殓师 的态度,再此由想到日本电影《入殓师》,这个线索 是清楚的。但是,“说《入殓师》这部电影之前,有 必要先说说中日之间的纠葛”——此后六个段落就脱 离了原来可以接受的主线,因为,读者并不一定接受 把重述中日纠葛作为了解《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前提。
新闻评论思维和表达的特点
新闻评论教学的基本假定

观点写作是有规律和技术的
学习观点写作也有一些规律和经验


要写出一篇好的评 论,仅有一个观点是不 够的。你要展示你手边 能够掌握的这个话题的 相关知识、背景材料, 以及你对特定主题的敏 感,而专业技术则帮助 你把这篇文章写得值得 一读或值得一听.
评论写作经验之二:论证形成篇章结构



就如Nowwag/Schalkowski所 说,“与其说评论是强调观点的 描述方式,不如说评论是论证观 点的描述方式。 ” 提出观点,说明得出这一观 点的理由,并证明它是正确的、 有道理的,就构成了评论篇章的 “论证性结构”。 “评价”是篇章最核心的行为, “论证” 是篇章第二级的行为。
范先生认为这篇文章一下子就偏了: “虽然这种“联想”不是新闻评论一概排斥的,有 时甚至是很必要的,但是新闻评论的着重点应该放在 新闻本身所内涵的社会意义上,“联想”所及的旧事, 轶事等等,只能是一种陪衬和烘托。”
讨论一下这篇评论中的联想因素


《从汉字整形说到“黑社会”之名》
/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186099.shtml
A.
DOUG NEWSOM & JAMES WOOLERT, MEDIA WRITING.
评论写作经验之一:从判断开始形成篇章
马少华:
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它的写作有其特点: 几乎全文围绕着作为中心论点的判断。我们就 可以从这一个判断开始训练——尝试对任何一 个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 然后考虑:哪些判断是无争议的?哪些判断 是有争议的?哪些判断是无传播价值的?有传 播价值的?试着对那些有争议也有传播价值的 判断做出论证。由此形成篇章。

“收敛运思,就是集中、回拢运思的对象 性客体,经过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标无 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 析、综合与概括。”
论雷峰塔的倒掉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 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 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 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 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 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 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 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 非他造塔的时侯,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

关于新闻评论的“新闻议程”

在内容中:应该包含一定的新闻信息。 在节奏上:应与新闻报道的节奏相应和(时效性) 理由:新闻评论的受众,往往就是像新闻报道的受众。 人们阅读新闻报道,自然会对报道中涉及的事实的意 义、价值、可能性、相关性、矛盾性、冲突性等一系 列问题的答案产生期待。新闻评论就是满足这种期待 的。 所以,新闻评论不应该是没有针对性的空发议论,或 针对陈年旧事的议论。
关联的表现层面

语言层面 段落层面 (、报道类篇章句与句之 间是典型的的连接、并立关系不 同,评论中的句与句之间是典型 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说相邻的句 子之间多呈现出因果、条件、让 步、对立等逻辑纽带关系,这也 是评论的典型特征之一。
对评论中连词的量化分析

来炯对40篇德语评论中的连词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 计:表达转折、对立、因果、条件、让步关系的连词 占了全部连词的近80%。




“上海世博会将于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中心 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举办。” “大学自重,大学排行榜自清。” “……但舆论显然已经触发,真相彻底为武书连收取赞 助假造排名的嫌疑所取代,加之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 大学排行榜,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的表态,大学排行 榜瞬间遭受公信的灭顶之灾。” “程子林在解读日前公布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 定》时表示,突出表现在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 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 也有统计对象为了骗取荣誉、利益编造虚假数据。” “从目前情势看,民间机构造假必将丧失社会公信力, 自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连贯

另一方面,表现为文章的各种成分之间有着确 定的、可以看到的逻辑关联。这也体现为对语 言、结构的合理的组织。
这些逻辑关联可能体现为: 支持、解释、引伸、并列、递进、演绎、归纳、因 果、总分——总体上来说,是论证性的关系。

例:一位美国读者在报上表达的观点

很高兴我是一个美国人,我欣 赏我们的政府体制。还有,我支持 建立强大的国防。但是,不论站在 哪一方的战争抗议者均不在此列, 因为他们关心生命。我们现在处于 一种可怕的混乱中。为什么?我们 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踏 出国门杀死别人也许是保护你自己 的方式。
发散型思维的表现


人们的“忽然想到”和“忽然理解”, 往往是发散型思维的表征。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为被偶然的联想支 配 —— 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把一 些并无本质关联的事物的思想片断连结 在一起。
联想的用例
《人狗同浴与华人与狗》
读罢此消息,笔者好像被挤进了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感觉 欲哭无泪,欲笑无颜。不知为何,该消息竟让我想起了与此似乎 毫无干系的旧中国租界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禁令。真是慨 叹时光飞逝,时移世迁,从原来令人齿寒和愤怒的把华人与狗列 为类而拒之门外,到现在只要给钱,华人与狗仍可平起平坐,堂 而皇之地同室而浴,世道变了!真不知这是人类重新认知了动物, 而与动物平等相等的社会进步呢,还是人类尊严的沦丧?是不是 在一些人眼中,其同类已无尊严可言,与他们喜爱的宠物无异, 甚至还不如他们的宠物。

“这些连词的频繁使用,也印证了我们在谈 论论证的辅助行为时所得出的结论,即评论是 通过剖析事物的原因、结果和影响、行为人的 目的和动机、事件产生的条件和背景、事件的 表相象和真相等因素,而达到论证中心论点的 目的。评论在连词使用方面的这一特征正是由 评论的论证结构所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