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镇痛药

镇痛药Opioid Analgesics & Antagonists概述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使患者感受痛苦的一种症状。

一疼痛的性质:(1)快痛(锐痛:外伤,骨折,急性心梗)尖锐,定位清楚,快、短;(2)慢痛(钝痛:头痛、牙痛、月经痛、关节痛)烧灼痛,定位模糊,慢、长;概述二缓解疼痛的药物分类:(1)镇痛药(analgesics)(2)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3)局麻药 local anesthetics,全麻药 anesthetics(4)三环抗抑郁药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5)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antiepileptic概述三镇痛药的特点;1.镇痛作用强;2.对呼吸有抑制作用;3.反复应用易成瘾四镇痛药的分类: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2.人工合成镇痛药;3.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药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阿片(opium)又名鸦片阿片的研究历史1)公元前16世纪埃及的草纸文对鸦片已有记载,可能是鸦片的最早文字记载。

2)公元前130~63年,“theriaca”中含有阿片。

3)公元1世纪,罗马学者的《百科全书》中记载阿片为止痛剂。

4)10~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了解了阿片的麻醉用途(镇痛镇静)。

5)16世纪,阿片在欧洲已被人们广泛应用,“鸦片酊”即为当时用于治疗腹泻的阿片制剂。

6)18世纪以后,“复方樟脑酊”、“棕色合剂”在临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用于止泻止咳同时,吸鸦片开始在东方流行。

7)19世纪开始,对阿片的主要成分进行开发。

阿片的化学成分20多种生物碱分两大类:阿片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阿片类的作用机制研究历史】一、作用机制的研究历史①1915年:烯丙基去甲可待因可防止或消除吗啡或海洛英引起的呼吸抑制;②1940年:烯丙吗啡有较强的对抗吗啡作用,可促进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③1940年以后:环丁甲二氢吗喃、布普林诺啡、镇痛新等进入临床;④1963年:我国发现morphine的镇痛部位在第三脑室周围;⑤1967年,设想脑内有阿片受体⑥1973年:证明脑内、脊髓内存在阿片受体;⑦1975年:从猪脑中分离出两种脑啡肽,其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一致;⑧1993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阿片受体的分布①与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的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区的阿片受体;②情绪及精神活动(新快、成瘾的作用部位):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③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中枢:延髓的孤束核;④缩瞳有关部位:中脑盖前核;⑤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⑥肠肌也存在阿片受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3种亚型,即μ、κ、δ(σ)。

吗啡的主要药理效应如镇痛、镇静、呼吸抑制、缩瞳、欣快以及依赖性等主要由μ受体介导。

【药理作用】一.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①作用强,最有效;②选择性高,在镇痛的同时意识清楚,听觉、视觉及触觉等不受影响;③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④有欣快感;【药理作用】2.镇静3.嗜睡、精神朦胧、理智障碍等;4.环境安静情况下易入睡,但容易唤醒。

5.呼吸抑制6.治疗量的morphine就有呼吸抑制作用;7.表现为呼吸频率下降,潮气量下降,每分通气量下降;8.呼吸抑制是morphine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药理作用】4.镇咳特点:镇咳作用强,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咳嗽都有效。

5.其他:缩瞳(针尖样瞳孔);恶心、呕吐【药理作用】二.平滑肌兴奋【药理作用】三.心血管特点:①治疗量对心率、心律和心收缩力无影响,但可抑制血管平滑肌,对某些个体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②较大剂量静脉注射使卧位病人的血压下降;③更大剂量可出现心动过速,由于morphine可引起组胺释放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所致;④升高颅内压,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脑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1.镇痛:①主要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癌症等;②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用,机理是:镇静和扩血管。

③严重绞痛(肾绞痛、胆绞痛)需要合用阿托品类解痉药。

2 心源性哮喘*(配合强心苷、呋塞米、氨茶碱)1止泻:常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不良反应】1.治疗量时发生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胆绞痛、便秘、排尿困难、嗜睡、眩晕及呼吸抑制;2.耐受性和成瘾:●耐受性●成瘾●戒断症状:烦躁,失眠,打呵欠,流泪流涕,肌肉震颤,呕吐,腹痛,虚脱甚至休克。

【成瘾的治疗】药物替代疗法❿美沙酮❿二氢唉托啡❿美沙酮和二氢唉托啡联合治疗或序贯交替使用。

❿可乐定【急性中毒】❿表现:昏迷、瞳孔极度缩小,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紫绀、尿少、体温下降,死于呼吸麻痹。

❿治疗:人工呼吸、给氧、注射纳洛酮【禁忌症】❿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妇女止痛;❿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❿禁用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待因(codeine)❿可待因的镇痛作用仅吗啡的1/12;镇咳作用为其1/4;❿生物利用度高,持续时间与吗啡相似;❿镇静作用不明显;❿欣快感及成瘾性弱于吗啡;❿在镇静剂量下,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较轻;❿无明显的便秘、尿潴留及体位性低血压的副作用;❿可待因为典型的中枢镇咳药;第二节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pethidine),又名度冷丁(dolandine)、麦啶(meperidine)特点:❿镇痛效力弱于吗啡;取代吗啡用于各种疼痛;❿维持作用时间短,仅2~4小时;❿抑制呼吸的作用较弱;❿对咳嗽中枢抑制较轻,无缩瞳作用;❿一般不引起便秘,无止泻作用,但能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提高胆道压力;❿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❿其代谢产物对中枢有兴奋作用;❿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阿法罗定(alphaprodine),又名(anadol)特点:短效,主要用于短时止痛可与阿托品合用,以解除胃肠道、泌尿道、平滑肌痉挛性的疼痛呼吸抑制作用与成瘾性均较轻芬太尼(fentanyl)特点:❿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用于各种剧痛;❿维持时间1~2小时;❿与氟哌利多合用,“神经安定镇痛”;❿成瘾性较小;美沙酮(methadone)特点:口服与注射同样有效,作用性质和维持时间与吗啡相似;耐受性与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略轻,且易于治疗;适用于各种剧痛,也用于吗啡成瘾的替代疗法喷他佐新(pentazocine,镇痛新)主要激动κ、δ受体,可拮抗μ受体,成瘾性很小;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3,抑制呼吸作用约为吗啡的1/2;可减弱吗啡的镇痛作用,并可促进吗啡的成瘾者戒断症状的产生;大剂量时可产生精神症状,有时可引起焦虑、恶梦、幻觉等;对胆道的兴奋作用较弱;心血管作用不同于吗啡,大剂量可增快心率,升高血压;二氢唉托啡(dihydroetorphine)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2000倍,维持2小时左右;小剂量间断用药不易产生耐受性,故用于镇痛或吗啡类成瘾者的戒毒治疗;第三节其他镇痛药曲马朵(tramadol)特点:镇痛作用强度与喷他佐新相似;不抑制呼吸,不影响心血管功能、不产生便秘等副作用;运用于中等程度及重度,急、慢性疼痛和外科手术,分娩,晚期肿瘤疼痛;长期应用也会成瘾,不宜用于轻度疼痛;布桂嗪(bucinnazine)又名强痛定(fortanodyn, AP-273)多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等;有成瘾性的可能,宜慎用;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特点:❿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无成瘾性;❿对慢性持续性钝痛效果较好,用于治疗胃肠及肝胆等内科疾病引起的钝痛、一般性头痛等;❿也可用于分娩止痛和痛经,对产妇和胎儿均无不良影响;第四节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与纳曲酮纳洛酮(naloxone)[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对4型阿片受体都有拮抗作用;2.本身无明显的药理效应及毒性;3.对吗啡成瘾者可加速诱发戒断症状;可用于吸毒成瘾者的诊断;4.对吗啡中毒者,小剂量就能迅速翻转吗啡的作用和消除其呼吸抑制现象;适用于吗啡类镇痛药的急性中毒;5.镇痛药的理论研究中为工具药。

纳曲酮(naltrexone)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作用维持时间较长;本章要求掌握:阿片碱类镇痛药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熟悉:可待因的作用特点及用途;度冷丁的药理作用、成瘾性、注意事项;了解:镇痛药的分类、作用特点、禁忌症及应用注意事项;思考题试述吗啡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慢性疼痛患者通常伴随有心理和情绪问题,而抑郁是慢性疼痛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据统计,在慢性疼痛患者中高达67%的患者有心理异常,其中人格障碍占31%~59%。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镇痛”作用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①抑制5-HT、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部位的回收,这些神经递质对内源性的阿片系统产生作用,提高疼痛的國值,并能阻止受损神经发放神经冲动。

②改善抑郁情绪,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应对。

③对前列腺合成酶的轻微抑制作用。

④对色氨酸代谢的正性作用。

⑤其抗胆碱能及抗组胺作用。

⑥此外,还有一些潜在的作用,包括钠钾通道的阻断,对GABAβ的作用及对腺苷的作用等。

临床研究证实,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镇痛作用与抗抑郁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在剂量明显低于发挥抗抑郁疗效所需剂量时即可产生镇痛作用。

即用于某些慢性疼痛时,镇痛效应快于抗抑郁效应,无抑郁者疼痛也可改善。

由于它们可以阻滞钠离子通道,具有长效局麻药的作用,有作为长效局麻药用于麻醉及镇痛的应用前景,比如三环类的阿米替林等,虽然由于其毒性作用和组织损伤,自2004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减少了,但是其作为一种局麻辅助药物仍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它们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常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此外,对纤维肌痛和慢性下腰背痛也有良好的疗效。

抗抑郁药的镇痛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当前,FDA没有许可抗抑郁药作为镇痛药物应用,抗抑郁药仍然是慢性疼痛治疗中的辅助药物。

为减少用药的副作用,一般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服药,逐渐增量到有效剂量后开始维持服用,一旦症状改善可缓慢减量。

现镇痛疗效肯定的抗抑郁药有:二环类的曲唑酮治疗慢性腰背部疼痛。

三环类的阿米替林治疗肌纤维痛、面部疼痛、偏头痛及中枢性疼痛,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的苯乙肼治疗面部疼痛,以及四环类的米安舍林治疗慢性腹痛等。

其中三环类抗抑郁剂对头痛、中枢性疼痛和神经病性疼痛疗效显著。

抗抑郁药的副反应主要与其抗胆碱作用有关。

一般来说,对5-HT受体选择性高的药物,其副作用也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