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21-1)阿片激动药(学习笔记)

药理学(21-1)阿片激动药(学习笔记)

药理学(21-1)阿片激动药(学习笔记)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
考什么?
第一节阿片激动药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主打药】——吗啡
【药动学特点】
口服后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一般不口服。

皮下注射吸收快,30min后可吸收60%,l/3左右与血浆蛋白结合。

游离型吗啡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仅有少量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吗啡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从肾排泄,少量通过乳汁和胆汁排泄。

【药理作用】
吗啡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其镇痛、镇静、抑制呼吸和镇咳等作用均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

1.对CNS作用
(1)镇痛镇静: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优于间断性锐痛。

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催眠作用。

镇痛的同时还可出现欣快感,这是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吗啡成瘾的重要原因。

(2)抑制呼吸:抑制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剂量越大,抑制作用就越显著,中毒剂量时,可使呼吸频率减慢至3~4次/分。

呼吸麻痹是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

(3)其他作用:
①中枢镇咳: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具有强大的镇咳作用。

但因其成瘾性强,故临床不作为镇咳药使用。

②瞳孔缩小: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中毒剂量时瞳孔可呈针尖样大小,为诊断吗啡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③恶心呕吐: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呕吐。

2.外周作用
(1)血管扩张: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使血压下降,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呼吸抑制,CO2潴留,引起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2)对平滑肌作用
①可引起便秘,原因有4
A.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胃窦部张力,减慢胃排空速度;
B.增加小肠及结肠张力,减弱推进性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C.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减少消化液分泌,延缓食物消化;
D.中枢抑制作用,使便意迟钝。

②胆道奥狄括约肌收缩,胆道排空障碍,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③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妇分娩时程,不宜用于分娩止痛。

④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

⑤大剂量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诱发或加重呼吸困难。

3.免疫系统
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抑制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等。

这可能是吗啡吸食者易感染HIV(艾滋病)病毒主要原因。

【作用机制】
吗啡是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阿片受体,减少P物质释放,阻断痛觉冲动传导,从而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1.镇痛
(1)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及手术后等引起的剧痛;
(2)对于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如血压正常也可使用;
(3)长期定量、定时给药,用以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
(4)对胆绞痛和肾绞痛应用时要加用阿托品----为什么?
答:吗啡能止痛,但同时会收缩平滑肌,引起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而加重胆绞痛和肾绞痛。

所以要加用阿托品(M受体阻断剂)来对抗吗啡对平滑肌作用。

2.心源性哮喘
①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

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③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焦虑不安情绪。

3.止泻
适用于非细菌性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对细菌感染性腹泻,应同时服用抗菌药。

4.复合麻醉
吗啡具有镇静、镇痛等作用,常作手术前用药,有时也在术中与其他麻醉药物配合,以提高麻醉效果。

【不良反应】
1.耐受性和依赖性连续反复应用后,形成耐受性,表现为吗啡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

一旦停药产生戒断症状。

【阿片类镇痛药应按国家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严格管理,限制使用。


2.一般反应治疗量引起眩晕、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呼吸抑制、排尿困难、胆绞痛,还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直立性低血压。

3.急性中毒可引起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血压降
低甚至休克。

呼吸肌麻痹是致死主要原因。

抢救措施:人工呼吸,吸氧,补液,并使用纳洛酮——吗啡拮抗药。

4.禁忌证
禁用于分娩及哺乳妇女、新生儿、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肝功能减退患者和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者。

【非主打药】
1.可待因(甲基吗啡)
具有镇痛和镇咳作用,镇痛为吗啡的1/12,镇咳为吗啡的1/4。

无明显镇静作用,欣快感和成瘾性低于吗啡。

临床用于中等程度以上疼痛的止痛,也作为中枢性镇咳药,用于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与解热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2.哌替啶(度冷丁)
【药理作用】——与吗啡极其类似,只是都弱了点儿。

(1)中枢
①镇静镇痛作用镇痛强度相当于吗啡的1/10,持续时间2~4h。

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欣快,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②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但较吗啡弱。

③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及增加前庭器官的敏感性,故易产生眩晕、恶心和呕吐。

(2)外周
A.兴奋平滑肌
①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减少推进性蠕动,但作用短暂,不引起便秘,亦无止泻作用。

②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提高胆道内压力,但比吗啡弱。

③治疗量对支气管平滑肌无影响,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④对妊娠末期子宫,不对抗催产素的作用,故不延缓产程。

B.血管扩张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由于呼吸抑制使体内C02蓄积,
扩张脑血管升高颅内压。

【临床应用】
(1)镇痛常作为吗啡的代用品用于各种剧痛。

胆绞痛和肾绞痛患者需加用阿托品。

(2)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

(3)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
3.芬太尼----速效、强效、短效。

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0倍。

显效快,维持时间短,仅1~2h。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

与全身麻醉药或局麻药合用,可减少麻醉药用量。

4.美沙酮----海洛因替代药。

镇痛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吗啡相当,缩瞳、便秘、升高胆道内压力和抑制呼吸等作用亦较吗啡轻。

用于创伤、手术后、晚期癌肿等引起的剧痛。

也常用于吗啡和海洛因等成瘾者脱毒治疗时的替代药物。

5.二氢埃托啡【指定教材无,大纲有】
为强效镇痛药,其镇痛作用是吗啡的500~1000倍。

起效快,镇痛时间短暂,仅2h左右。

用于顽固性疼痛、晚期癌痛。

反复用药可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

【阿片类药物滥用及其治疗】
1.阿片类药物滥用——俗称吸毒
有海洛因、吗啡、哌替啶、粗制阿片、二氢埃托啡、美沙酮和丁丙诺啡,其中海洛因滥用最多。

阿片类药物滥用者停药后6~10h开始出现戒断症状,36~48h症状最严重,3天后逐渐减轻,l周后主要症状徐缓消除,失眠、焦虑、烦躁和不适感会迁延较长一段时间。

2.脱毒治疗方法
(1)药物替代递减法:采用美沙酮或丁丙诺啡等代替海洛因、吗啡等,适用于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替代疗法是一种“以小毒攻大毒”的替代和递减性的脱毒治疗方法,国外使用较普遍。

(2)α2受体激动药:用可乐定或洛非西定选择性激动抑制性神经元,导致交感神经末梢NA释放减少,改善脱毒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出汗、心率加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联系知识点(α2受体激动的效应)。

(3)自然戒断法:即停掉依赖者的毒品,靠戒毒者的毅力忍受戒断症状的痛苦。

也称冻火鸡疗法或干戒法(戒毒时吸毒者畏寒颤抖、汗毛竖起,浑身起鸡皮疙瘩,犹如火鸡皮)。

(4)亚冬眠疗法:采用盐酸氯丙嗪与异丙嗪联合应用,使患者处于亚冬眠状态,戒断症状在睡眠时出现,痛苦小,费用低。

但治疗中可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呼吸抑制、兴奋躁动等不良反应,故临床应用宜慎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