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对眩晕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要针对发病因素进行调节。

如调节饮食,饮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食品,适当多食蔬菜.尽可能戒除烟酒,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坚持体育锻炼和参加文娱活动,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忌纵欲过度;保持心情舒扬、乐观、防止七情内伤等。

对眩晕严重者一定要求卧床休息及有人陪伴或住院治疗。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石决明18g、钩藤12g、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黄芩9g、山栀9g,菊花9g、白芍9g。

2. 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6g,白术9g、黄芪12g、当归9g、熟地18g、龙眼肉12g、大枣三枚、茯苓9g、炒扁豆9g、远志6g、枣仁12g。

3. 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推荐方药: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龟板12g(先煎)、鹿角胶12g(烊化)、紫河车6g、杜仲9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淮牛膝9g。

4. 痰浊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9g,陈皮6g、白术15g、苡仁9g、茯苓6g、天麻6g。

5. 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白芷9g、菖蒲9g、当归6g、地龙6g、全蝎6g。

(三)针灸理疗疗法1.针刺主穴:百会、风池、头侠、太阳、悬钟。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行间;气血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痰浊内蕴者,加内关、中脘、丰隆;阏血阻络者,加血海、膈俞;肾精不足者,加肾俞、太溪。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急重期配合体针(百会、四神聪等)和耳穴治疗。

2.灸法艾灸百会穴,可治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

3.推拿疗法: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肺俞、心俞、胸俞、肾俞穴,用推、拿、抹、按、搓手法。

4.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四)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药枕疗法等。

(五)康复指导眩晕中止后应选用相应的成药巩固治疗。

尤其对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发者更应坚持治疗,防止复发,预防并发症。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问.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练气功.一般性的球类活动等。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与应对措施(一)为尽快缓解或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除辨证施予中药汤剂外可重点配合针灸疗法: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隔日针1次,7日为1疗程。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

每日或隔日针 1次,每次1-2穴,留针30分钟,7-10日为1疗程。

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籽代替埋针,每日按压2-3次。

3.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4.推拿疗法: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肺俞、心俞、胸俞、肾俞穴,用推、拿、抹、按、搓手法。

5.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二)除辨证施治中药汤剂外,日常生活中可配以穴位敷贴、食疗等综合疗法。

1.药枕疗法: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克,研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

可清热平肝,适用于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穴位敷贴: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3.肝阳上亢型:保持心情舒畅,病室应通风,安静。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用山楂、淡菜、紫菜、芹菜、海蜇、荸荠,香菇等,禁食辛辣、油腻、粘滑及过咸之品。

4.肾精亏损型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红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血肉有情之品。

5.阴虚患者忌食羊肉、辛辣。

6.气血两虚型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种粗粮、蜂蜜、山楂、香蕉、西瓜等。

7.痰浊中阻型可多食苡米、红小豆、西瓜、玉米、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物,禁忌甜粘、生冷、肥腻饮食。

五、疗效评估:(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2020年眩晕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药疗效总结和评估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眩晕诊疗方案在我科实施3年,我科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系统性评估,积极做出优化治疗方案,真正使中医药在眩晕治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全年收治眩晕病人49例,其中肝阳上亢证12例,占24.5%,气血亏虚证3例,占6.1%。

肾精不足证1例,占3.3%。

痰湿中阻证16例,占32.7%,瘀血阻窍证17例,占34.7%。

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0例,针灸疗法6例,占12.2%,其他疗法治疗5例,占10.2%,中西结合治疗8例,占16.3%.所有门诊留观病人中医药参与率达100%。

二、疗效评估与总结(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三)评价总结参照评价标准,全年49例病人出院前均作出了评估,统计结果为:治愈26例,治愈率53.1%,好转23例,占46%,无效0例。

(四)疗效分析应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平均痊愈时间为十天,平均好转时间为两天, 与传统疗法相比,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说明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在眩晕治疗中突出彰显了中医药的优势。

三、诊疗方案优化(一)为尽快缓解或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除辨证施予中药汤剂外可重点配合针灸疗法: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隔日针1次,7日为1疗程。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

每日或隔日针 1次,每次1-2穴,留针30分钟,7-10日为1疗程。

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籽代替埋针,每日按压2-3次。

3.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4.推拿疗法: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肺俞、心俞、胸俞、肾俞穴,用推、拿、抹、按、搓手法。

5.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二)除辨证施治中药汤剂外,日常生活中可配以穴位敷贴、食疗等综合疗法。

1.药枕疗法: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克,研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

可清热平肝,适用于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穴位敷贴: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