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歌赏析及答案(一)、望岳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的特点,其中“割”好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名句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统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做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对诗句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头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和对泰山高大的惊叹。
B.“割黄昏”的割字用的奇险,形象的写出了泰山高大俊俏的特点。
C.“会当凌绝顶”写的是诗人远望山中云气升腾叠起,不觉心胸激荡。
D.末尾两句形象的写出诗人登上泰山之颠后的真实感受体验。
9.解词(1) 夫:语气词(2)造化:天地、大自然(3)会: 会当、定要(4)岱宗:泰山(5)青:苍翠的山色(6)钟:聚(7)割:分(8) 凌:登、乘(9) 眦: 眼眶(10)未了:不尽10.对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景而望,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11.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联有问有答,写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混淆”的“割”字用得好,写出了诗人近望泰山时所感受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雄生曾云”是写诗人远眺山中云气升腾叠起,感到自己腾云驾雾如神仙一般。
D.末尾形象地写出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12.写出本诗的韵脚字了晓鸟小13.本诗作者杜甫与李白被称为“大李杜”。
14.下面对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这首诗是仅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前两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的感受。
15、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为哪一项(C)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山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晨昏。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二)、春望1.作者杜甫朝代唐。
2.诗题为“春望“诗人望到了春天哪些景物?描写了沦陷的城池,残败的山河,以及草木花鸟。
3.颔联中的“溅“”惊“字在诗人表达“感时”“恨别”的情感时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国破家亡,满目荒凉,诗人睹物生情,寄情于物。
流泪的人观落花,落花也似在流泪;恨别之人听鸟哀鸣,鸟儿也惊心,情景交融。
这两个字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4、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这两句采用拟人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溅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
这是诗人以含情的眼视物,故物也生情,以物之情来表人之情。
5、“烽火连三月”中“连”自有丰富的内涵,它既表达了对战乱频繁的厌恶又寄托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也是对统治者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
6、“家书抵万金”是人人心中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写出了对亲人消息的焦灼的渴盼之情。
7、诗中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之句是:白头少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说说“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表达作用:表面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9、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
“烽火连三月”句写战乱频繁和残酷,而“家书抵万金”则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10、首联描绘了一副什么景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描绘出一副国都破残,荒芜的萧条凄凉的景象,蕴含了作者无限悲痛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1、请展开想象,描绘尾联所表达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理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个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诗的前四句都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由大到小。
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13、“望”在全文起贯穿全诗的线索的作用,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押in 韵,韵脚是心金14、对《春望》的字句分析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有。
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比照。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C、“烽火”原指古代边境上遇到有敌情而升起的作为警报的烟火。
这里喻战争。
D、“家书抵万金”是极言收到家书之不易,而并非家书价值万金.(三)石壕吏1、《石壕吏》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其姊妹篇是《新安吏》、《潼关吏》。
2、借老妇人的口述是全诗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写出了一家人的悲惨生活,控诉了封建官吏的冷酷和残暴。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抓当兵,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兵役之苛刻。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说明了当时人人自危的社会现实。
4、文中那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那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老妇人为何要请从吏夜归?你认为诗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妇本想诉说苦衷以免除兵役,官吏听完却仍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自请去服役,目的仍在掩护老翁。
老妇是一个可怜善良的人。
6、解词吏呼一何怒多么老翁逾墙走越过跑急应河阳役应征独与老翁别只辞别、离别7、石壕吏中说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有吏夜捉人”暗含那些信息?一是说明差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时突然袭击;二是说明“捉人”之事经常发生,人们白天躲或反抗,无法“捉”到;三是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归园田居》(其三)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①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缺乏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说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按要求默写(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比照说明什么?[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对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第二问例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表达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答]“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个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
这个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
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五、《使至塞上》练习1、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
②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说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使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
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