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讲义
一、《饮酒》考点把握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达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的境界,请从一个角度赏析本句。

答:这句诗中“见”字和“悠然”用得极好,诗人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见”字写出了诗人随意、悠闲的心情,“悠然”则表现出了作者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句诗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和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用语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

3.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写的画面
答:傍晚时分,林间的雾霭聚拢来,在夕阳的余晖中,山间景色显得愈加迷人。

归巢的鸟儿呼朋引伴的相伴归来。

4.结合《归园田居》和本诗,谈谈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理解。

答:这句富有哲理,从字面来看是说这田园生活中含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

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二、《行路难》考点把握
1.本诗的中心句是哪句?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请从一个角度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理想还在。

诗45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

3、《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4、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不是,因为李白仕途受挫,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考点把握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写出一句和它表达情感想相同的诗句。

答: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抒发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考点把握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历来被人传颂,请鉴赏本句诗。

•答:作者发挥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描绘了奇丽壮观的边塞雪景,而且给人以春天的温暖之感。

抒发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比喻新奇,格调豪壮。

2、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画面。

答: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飞,一面鲜红的旗帜被冰雪冻结,一任狂风吹卷也难以翻动。

3.本诗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意犹未尽,含意深长。

请谈谈它的妙处。

请写出和它具有相同情感的送别诗句。

•答: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空旷的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未提送别二字却满含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愁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记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全诗以此结尾表达了诗人绵绵无尽的惜别之情,给人以无穷的遐思。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请分析“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万里愁云渲染送别的悲凉气氛,引出下文的送别场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考点把握
1、诗意:舍我而去的,昨日的时光已不可挽留;搅乱我心的,今日的时光令人多烦恼忧愁。

长风万里呀,送来了一队队秋雁,面对这美景啊,正好在高楼之上举杯酣饮。

从蓬莱文章到建安风骨,中间还有谢朓的文章,诗风清新秀丽。

都有满怀的豪壮放逸的心态,神思遨游,想要飞上青天,揽持明月的风流。

抽出宝刀想要砍断水流,水波却被激得更高,想要举杯饮酒解愁,却更添几分忧愁。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披散头发,乘小舟四处漂泊。

2、内容:第一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第二句写出了秋天的美好景致适合酣饮于高楼;第三、四句写出酣饮后诗人的想象,赞美双方的才华和抱负;第五句用刀和水的比喻,表达出内心的愁苦;第六句写诗人的幽愤之情。

3.主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4.谈谈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理解。

这句话比喻奇特,抽刀难以斩断愁思,举杯痛饮又难以消愁,用抽刀断水来比喻举杯消愁,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压抑人才、摧残个性的强烈愤慨及内心的愁苦。

5、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愁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终南别业考点把握
1、主旨感情: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2、诗歌大意:(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3、展现画面: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4、诗歌分析: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透露出闲情逸致。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而自得其乐。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作者虽然是做过官的人,却没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反而与村民平等,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更为可亲了。

5、表现闲适自得心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6、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落笔精练自然,闲适之情淡淡溢出。

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诗中有画,动中写景,行、到、坐、看,干净利落,自由洒脱,“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者风姿跃然而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