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1)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2)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3)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1)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品德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2)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
而品德内容往往往仅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因素构成观点(名词解释、论述)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连,彼此依存。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它是品德的基础。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险。
它是品德的动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林崇德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所谓动机系统就是与道德有关的需要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因素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三)章志光的功能结构理论章志光依据自己的实验研究。
提出一一个“功能结构理论”的设想。
章志光认为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去进行探讨,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包括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等)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划分阶段的标准与对偶故事法(单选)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
这就是皮亚杰划分阶段的标准。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的主要方法。
即向儿童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在每对故事中都有因某种故意的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结果,然后问儿童引起这两种不良结果的哪一种行为是“更坏的”。
(二)皮亚杰的“四阶段”学说(论述)皮亚杰根据对儿童游戏的观察和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判断,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正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这时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7、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
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人;不服从,不听话就是坏的。
他们把现存的一切规则都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3)可逆性阶段(8~10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儿童已经意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
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
(2)在对周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
(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
(4)从他律(根据别人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到自律(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论述)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四阶段”学说的基础上,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儿童的各种回答,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主要方法,即编制一些在道德上难以判断是非的故事,让儿童听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议论,根据儿童回答内容来判断他们品德发展的水平。
(1)前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被试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利害的关系。
它包括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害怕受惩罚,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认为避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
(2)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包括第三、四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要看其是否受到别人赞扬,是否对别人有帮助。
因此,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于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展开思路。
第四阶段:秩序和法规定向。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准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能够根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
包括第五、六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
进入这个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个体一般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
但不同意用单一的法规去衡量人的行为。
道德判断灵活了。
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
处于道德推理最高阶段的人,基于他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他们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其中,以道德观念的形成为先决条件,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而道德信念的确立则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
1.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对具体的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
学生形成道德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研究表明,儿童最初形成的道德观念依赖于感性经验,并同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表象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
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对社会道德现象及道德规范的本质特征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
一些更抽象更概括的道德观念,直到青年后期才逐步形成。
2.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它是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能激发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推动道德行为的发生,并表现出坚定性和一惯性。
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
学龄初期儿童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
到11岁左右,道德信念开始萌发,但它是不自觉、不坚定的。
从初中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确立道德信念的有利条件是: (1)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于道德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
(2)教育者言行一致,在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
一个人经常运用道德评价,不但可以巩固和加深道德认识,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是:(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别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5)从“情境”到“原则”(二)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一般经历着三种水平: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由于对某些具体的道德情境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态度体验,是一种简单的初级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态度体验,是比较复杂、高级的道德情感,它持续时间比较长、外部表现不一定明显,而内部作用却比较深刻。
伦理的道德情感是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道德理论为中介的更高、更复杂的态度体验;它具有较大的自觉性和概括性,在人的道德情感中起主导作用。
(三)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与训练1.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意志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德动机经常战胜不道德动机;第二,排除内外干扰,实现其道德行为。
学生在形成道德意志过程中,其特点是从抗诱感能力较弱逐渐发展到抗诱惑能力较强。
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第一,道德行为方式与技能的掌握;第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使学生把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使某些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会在新的情境中发生迁移。
2.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训练(多选、简答、论述)道德行为的训练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