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

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

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陈德中【摘要】As is well known, Hayek puts forward hi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based on his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perfect knowledge", where he criticizes the concept of stationary equilibrium alleged by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as is usually ignored, Hayek argued furthermore that facts in social scienc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epistemic subject, and that we rely on a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objects to organize our knowledge.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offers an explanation to Hayek' 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while the organizing of dispersed individual knowledge is wholly dependent 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 Hayek' s overemphasis on the rol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s criticiz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such as L. Liggio and L. Hurwicz, with the latter arguing, contrary to Hayek' s famous standpoint, agains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at spontaneous disorder should demand human intervention. Such criticism leads to the birth of modem mechanism design theory.%哈耶克从批评传统经济学静态均衡概念入手,对相应的“完美知识”假设提出了批评,从而提出了分散知识的概念。

一个为研究者忽略的问题是,哈耶克进一步认为,我们是依赖于特定的类分系统来整理知识的,事实高度依赖于认识主体。

知识的主观类分说为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构设了逻辑依托。

而对分散的个人知识的处理完全依赖于一个作为发现程序的市场竞争。

但是哈耶克对于市场竞争作用的过分强调受到了当代学者赫尔维茨等人的批评。

批评的核心是人类是否可以干预自发演进的秩序。

一般认为,“自发失序”必然要求干预。

赫尔维茨等人的质疑促成了当代“机制设计理论”的形成。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哈耶克;分散知识说;类分系统;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机制设计【作者】陈德中【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假如知识分散说是成立的,那末对于无所不包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批判就是合理的。

本文通过对哈耶克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感觉秩序》为代表的早期论文与著作的解读,解析哈耶克从感觉秩序到经济秩序思想的确立过程,重点集中在他的分散的个人知识说、竞争作为发现过程说及感觉类分系统对于世界的类分方式等问题。

同时,本文将追踪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的一些重要的当代批评。

这些批评将为社会机制设计的可能性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从而也就构成了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及其现实意义的重要修正。

一、人的知识是分散的在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竞争的意义》以及《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知识》《经济学与知识》等文章中,哈耶克完成了从知识观到秩序观的完整思考。

在《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哈耶克提出,传统的均衡分析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单纯追求内在的一致性,是一种进行静态分析的逻辑构架。

这种分析模式只宜于解释单个个体行为,而不宜于解释许多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想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需要引进新的因素。

为了回答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决策均衡的影响,哈耶克对传统均衡概念提出了几条限定,引进了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首先,哈耶克认识到,均衡是一个有时间性的概念。

因为即便是对单个个体的均衡关系的分析,也都要以这个人连续执行同一计划为前提,所以“这个人有关知识方面的变化,亦即导致他改变自己计划的变化,都会打乱他在这种知识的变化前后所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均衡。

”[1]35既然“均衡是一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必然是即时相继发生的,所以,很明显,要想赋予均衡这个概念任何意义,时间的描述都是极其重要的”[1]35。

哈耶克的这一看法批评了许多经济学家把均衡当作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问题的看法。

其次,均衡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

传统均衡分析假定在某个时期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在执行其各自的个人计划,并且这些计划在这个时期的开始就已经由个人所决定。

但是,对于不同的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行为。

完成个人计划的行为都要以预期计划所产生的行为后果为基础,所以均衡与预期关系紧密。

每个人的行为都恰好以对其他人的行为预期为基础。

最后,我们无法得到完美的知识。

传统均衡观念需要一个完美市场假设乃至“完美知识”的假设。

“假如人们知道一切事情,他们就处于均衡当中,这种观点十分正确,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定义均衡的。

”[1]44建立均衡的唯一必要条件是“论据的不变性”。

而这些假设条件在哈耶克看来是无法满足的。

与以上几个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相关联,哈耶克转向了对于知识的性质的考察,提出了他的“知识的分散”说。

在哈耶克看来,能够让我们避免上述麻烦的概念是“相关知识”概念,也即与特定的个人有关系的知识的概念。

而这与知识的分工关联密切。

尽管知识的分工与劳动的分工问题非常相似,但是劳动分工早就成为了经济学所承认和运用的基本前提,知识分工却被人们所忽略,以至于在上述的传统均衡分析中,“我们不去表明人们为了创造那种结果而必须拥有何种信息,我们实际上后退到了每个人都知道每件事情的假设上来。

”[1]49哈耶克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其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

”[1]51而任何可能偶然获得的更多知识,都将导致计划执行者改变原有计划。

所以,均衡是以相关行动者没有机会了解更多知识为条件。

隐含在这样一个推理中的东西,有可能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所有社会科学都想回答的问题:“存在于不同头脑中的零星知识的混合,怎样才能造成这样的结果。

……个体的自发活动将会在一种我们能够定义的情形下,引起一种资源的分配。

”[1]52 “经济学与知识”一文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对传统均衡观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提出疑问。

这样的追问隐含着许多变革观念的需求,并将我们引导到了对于参与经济行为的个体的依赖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的认识。

这也奠定了哈耶克从考察人的知识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乃至整个社会问题的考察路径。

不过很显然,“对‘时间’的强调,在‘经济学与知识’中取代了对‘主观性’和‘分散的知识’的强调。

”[2]251二、对知识的整理依赖于主观类分系统在促成“分散的个人知识”的观点形成中,“社会科学的事实”一文有着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点似乎为一些哈耶克的研究者如考德威尔所忽略。

[2]251“社会科学的事实”一文,可以说是代表哈耶克数年后发表的《感觉秩序》一书主要观点的提要性文章。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容易为一般的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必须讨论哪些类型的事实?”或者说,在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时,我们将哪些事实带入了我们的研究,又将哪些事实排除了出去?我们这样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哈耶克的回答是:我们需要一个类分系统,根据这个类分系统,我们完成了对于所研究事实的构造与筛选。

“在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有意识的活动时,我们总是会依据自己的观念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把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对象纳入到根据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来规定的种类或范畴中去。

……我们总是通过设想另一个人处身于我们所知道的对象分类系统,对我们实际看到的那个人的行为添油加醋,而不是从对别人的观察中懂得如何分类;这是因为这些类别都是我们所设想的。

”[1]60根据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完全都是一些“具有人的特点的”解释。

这些解释“是我们都‘直觉地’认识到,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毫不犹豫地使用,而且所有的社会交往和人们之间的交流都建立在其上的事物的一种状态。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哈耶克马上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科学分析中使用这样一些概念是否合理”。

哈耶克从知识活动的内在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对个体行为及其对象进行分类,并发展这种分类。

我们这些活动,是在把我们进一步研究任务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进行有秩序的排列。

“我们把已作为这种分类的个体行为的不同类别作为要素,再用这些要素来建立假想的模型,从而努力重现我们已知的周围世界中的社会关系模型。

”[1]65这样一种看法面临着追问:难道就没有纯粹的客观事实和客观知识了吗?哈耶克对这样一种观念的回答非常明确:“那种把诸如‘社会’或‘国家’,或任何特别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现象等社会集合体视为在任何意义上都比可理解的个体活动更加客观的观点,是纯粹的幻象。

我要表明的是,我们称作‘社会事实’的,从自然科学使用‘事实’一词的特殊意义上说,和个体行为或他们的对象一样也不是什么事实。

这些所谓的‘事实’,不过恰恰与我们在理论社会科学中所建立的那些模式一样,是一种根据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所找到的要素建立起来的思想模式。

”[1]66在强调主观类分这一点上,哈耶克表现出了奥地利古典经济学的主观主义方法论特点。

而这样的方法论必将把社会行为主体的主观行动与主观意愿作为考察人类生活的基本出发点。

当边际学派以人的主观效用理论来分析经济行为时,他们已经奠定了这样的分析基础。

但是依赖于主观偏好体系的分析工作并没有能够让人们意识到知识的分散特性,人们仍然可以假定我们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