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课程纲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课程纲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1)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1
课程类型:高中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一》授课时间 : 28 课时
授课教师:杨滨瑜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

2、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3、能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4、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了解货币的作用和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

2、在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基础上,能够准确归纳出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3、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能够说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对生产的影响。

4、通过走访家庭、调查问卷等方式,分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能够准确描述几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通过亲自参与日常经济活动,知道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确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 1 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 (1 课时)
第 2 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 (1 课时)
第 3 课时信用工具和外汇(1 课时)
第 4 课时影响价格的因素(1 课时)
第 5 课时价格变动的影响(1 课时)
第 6 课时消费及其类型(1 课时)
第 7 课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 8 课时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1 课时)(1 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学习目标】
1、在分析我国电视机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归纳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通过列举高新产品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体验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在列举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能够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3、通过收集所熟悉的公司资料,能够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

4、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明白不同投资行为都是价值的增值,都伴随着
一定的风险。

5、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收集的经济生活案例的分析,体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 9 课时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 课时)
第 10 课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 课时)
第 11 课时公司的经营(1 课时)
第 12 课时新时代的劳动者(1 课时)
第 13 课时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 课时)
第 14 课时股票、债券和保险(1 课时)
第 15 课时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1 课时)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能够说明我国实
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2、通过收集和列举国家经济活动实例,能够分析财政对国家经济发展和
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通过分析近年税收增长的情况及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的有关
数据资料,能够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体会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通过分析社会生活案例,能够解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
要现实意义,说明效率与公平的的辩证关系。

第 16 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课时)
第 17 课时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 课时)
第 18 课时国家财政(1 课时)
第 19 课时征税和纳税(1 课时)
第 20 课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 课时)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说
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2、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
例,能够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3、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成就,能够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所收集的“引进来、走出去”的典型实例,讨论
分析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 21 课时市场配置资源(1 课时)
第 22 课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课时)
第 23 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 课时)
第 24 课时又好又快科学发展(1 课时)
第 25 课时面对经济全球化(1 课时)
第 26 课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1 课时)
第 27 课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1 课时)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调节教学的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导学
案,组织好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训练反馈、延伸迁移几个环节,突出道德课堂
中的学生自学,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

2、问题探究法(或情境——问题探究法)。

针对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情境,能让学生觉得对于自己有密切关系,以引起他的学习兴趣和努力。

3、实践探究法。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
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究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经验和社区的生活为背景,在活动和探究中,演绎教材内容,补充和生成超越教材知识的内容。

这种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4、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和课后反馈。

(二)学习方式:
1、利用导学案开展独学、对学、群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展示交流活动。

2、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网络、专题讲座、音像资料等。

3、进行适当的拓展习题练习。

4、开展社会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

(三)课程资源: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 1 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

并根据校情、学情编制导学案和习题集。

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时事政治资料,分析感悟知识。

4、引导学生到银行、证券市场、生产企业、超市进行参观、开展社会调查,体验经济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
能。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
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3、评价内容:平时表现+学习目标达成
4、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生自价:以章节“自我检测” 、自我总结为主,结合自己在学习小
组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生在完成作业、课堂活动参与
程度、学习态度、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表现,赋予评价。

(3)教师评价:
平时成绩(权重: 20%):包括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
以及学生自我检测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考勤( 5 分)、实践活动( 5 分)、作业( 10 分)
考试成绩(权重80%):单元综合练习( 10 分)、期中、期末考试( 70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