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物鉴赏》课程论文——粉彩瓷器赏析2010051019 10广电冯杨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就对文物有很大的兴趣,经常看央视的《鉴宝》栏目,也时常翻阅些关于文物的书籍。
这门课的收获不仅仅是课堂的文物鉴赏知识,还有老师课上提到的很多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经验,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真实更学术的了解,让考古和文物从小说、电视中走了出来。
课上,我们领略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物质结晶——纹饰古拙、记录大事的先秦青铜器,了解了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特点及演变;也了解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到古典西方建筑;还介绍了玉器文明以及现代“制造古玉”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其中最感兴趣的当属瓷器了。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其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明净,不褪色。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存世的古代著名瓷器形体优美,釉色鲜亮美观,整体单纯而有变化,精巧而有气魄,堪称美轮美奂。
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的粉彩瓷。
概说粉彩瓷是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粉彩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
其内容多绘人物、花鸟、山水,浓淡相间,色彩丰富,画工细腻,富有立体感。
粉彩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其装饰可以追溯到唐三彩,它是在烧好的白瓷器釉面上再施以彩绘。
由于彩料中掺进了含砷的玻璃料,使色彩有粉质感而得名。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粉彩图案上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彩绘具有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
粉彩瓷器亦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美称。
康熙时期·萌芽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瓷。
当时景德镇粉彩瓷处于初创时期,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
器型比较单一,仅见盘、水丞等;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
粉彩只限于装点图案的局部,像花蕊等,风格简朴,着色粗糙。
如康熙粉彩花卉纹盘,红花用单一胭脂红,白花则施粉质釉料。
其他色彩仍保留五彩的方法,是早期粉彩瓷的代表作。
这个时期的粉彩瓷器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如【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卉纹盘(图1),【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水丞(图2);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如【清康熙】景德镇窑黄地粉彩花卉纹碗(图3)。
【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卉纹盘(图1)盘撇口,口下渐内敛,圈足。
盘内壁绘月季、玉兰、梅花合成的三组折枝花卉纹,外壁绘四组相间的彩蝶与折枝花卉纹。
盘心青花双圈内画折枝花蕾及一只飞舞的彩蝶。
盘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此盘纹饰简朴,色彩浓而不艳,较之艳丽的康熙五彩器风格别具,为早期粉彩代表作。
故宫博物院藏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5厘米【清康熙】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水丞(图2)水丞呈马蹄形,浅圈足。
通体内外施白釉。
外绘折枝花卉及彩蝶两只。
足内施白釉,署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康熙时期瓷质水丞形式多样,除马蹄式外,还有苹果式、石榴式、鱼篓式、莲蓬式、荷花式以及四方、六方、八方形等。
马蹄式水丞中使用粉彩装饰者颇为少见。
故宫博物院藏高5.8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8.5厘【清康熙】景德镇窑黄地粉彩花卉纹碗(图3)撇口,薄胎,外壁黄地上彩绘有蕃莲纹,色彩凝重。
外底有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雍正时期·成型雍正时期,粉彩才真正发展至粉润剔透,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
这个时期的器型明显增多,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除日常生活用品盘、碗外,常见杯、碟、罐、灯笼瓶、六角瓶、天球瓶、花觚、笔筒、提梁壶等。
粉彩瓷多数是在经过精心挑选的细白瓷上进行彩绘,淡雅柔丽之感更为鲜明。
雍正粉彩瓷采用了国画中花卉的没骨画法,所绘花鸟虫草浓淡相间,层次清晰,妖艳柔美,栩栩如生。
其精者做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装饰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尤以花卉最多,牡丹、月季、海棠等四季花卉很普遍。
盘、碗之类采用“过墙”装饰,花纹外壁向上延伸,越过器物口沿延伸到器里构成一幅完整的面,构思巧妙而新颖。
这一时期的粉彩除白地粉彩外(图5,【清雍正】白地粉彩粉彩蟠桃纹天球瓶);还有色地粉彩,如珊瑚红地、酱地、淡绿地、墨地、木纹理开光等,胭脂红底粉彩为康熙时创烧,到雍正朝色调更为匀净艳丽。
故宫藏有雍正珊瑚红粉地牡丹纹双耳穿带瓶(图4),极为艳丽华贵,此器造形端正,绘画精湛,色彩艳丽,精巧细腻,通过红、黄、绿、蓝、紫等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富立体质感,高贵,华丽,艳而不俗,为雍正御用瓷之精品佳作。
它反映出了雍正粉彩瓷的风格和水平。
雍正时还把粉彩运用到斗彩工艺中,创烧“粉彩斗彩”。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双耳瓶(图4)器形:直口,削肩,腹部呈橄榄形,胫部微敛,圈足。
颈部以一双贯耳为饰;足边有两个长方形管状穿代孔。
此瓶是则直口,再加以贯型双耳,特别是足部仿照汉壶尊的形制,饰以两个穿代孔,不仅器形的烧造难度更高,而且视觉效果都更为稳重端庄,优美典雅。
色彩:瓶通体满施珊瑚红釉为地色,釉质细腻均匀,色彩浓艳而不失典雅。
在珊瑚红地色上绘黄色、粉色,白色三朵怒放的牡丹花,花蕊密布其间,花瓣层叠绽放,枝干辗转婀娜,色泽明暗转换自然,笔触点染细腻。
绿叶布局得当,明暗反转妩媚,色泽由绿渐黄,过渡自然。
此瓶的牡丹花构图主题突出,布局疏密得宜,色彩浓重艳丽,层次丰富,为清代粉彩花卉瓷器花工之翘楚,极为难得,底部白釉上书:“退思堂制”矾红楷书款,书写规整。
【清雍正】白地粉彩粉彩蟠桃纹天球瓶(图5)瓶直口微撇,颈较短,浑圆腹,圈足。
通体内外施白釉。
瓶体上以粉彩描绘桃树一株,枝繁叶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颗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化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高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乾隆时期·鼎盛乾隆粉彩瓷进入鼎盛时期,该时期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
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量较大,造型更为丰富。
除日常所用的碗、盘、杯、碟外,文房用具及各种陈设用瓷应有尽有,如笔筒、笔架、笔洗、印盒、壁瓶、香插、如意、转心瓶、转颈瓶、仿瓜果形的象生瓷等。
当时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
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
这一时期景德镇窑的作品已开始流向民间,所以发展非常迅速。
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装饰手法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有与釉下青花结合的青花粉彩。
乾隆粉彩瓷豪华富丽,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
以色地为多,如红地、黄地、绿地、蓝地、豆青地等呈色各异,深浅不等,为创作五彩缤纷的粉彩瓷提供了基础。
并常见在一件器物上集轧道、开光、镂空、堆雕、描金等多种装饰工艺。
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
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其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乾隆官窑粉彩装饰风格是器身布满花纹,显得特别繁缛、华丽,人物、花卉、翎毛等均以名家绘画为蓝本,并糅合西方绘画技巧,画面有了深浅浓淡,立体感强。
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
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
该时期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里找了很多图例,它们充分体现了乾隆年间粉彩造型多样色地繁多华丽精细的特征。
【清·乾隆】矾红地粉彩八吉祥高足莲托供品(图6)【清·乾隆】仿石纹地开光式粉彩山水楼廓图灯笼瓶(图7)【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三连瓶(图8)【清·乾隆】粉彩缠枝莲纹瓶(图9)【清乾隆】黑地绿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开光式双喜图大盘(图10)【清乾隆】黄地粉彩八宝纹花觚(图11)【清乾隆】霁蓝描金粉彩花果尊(图12)【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花口瓶图(14)【清乾隆】金地粉彩缠枝蕃莲大吉瓶(图13)晚清·衰落清代粉彩瓷自嘉庆开始由盛转衰,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
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
嘉庆年间,粉彩瓷仍是官民窑生产的主要品种,产量仍很可观。
嘉庆前期的粉彩瓷与乾隆晚期相似,嘉庆晚期的制作较为粗糙,釉面不均,彩色厚薄不一,但以胭脂红地彩绘或胭脂红地开光在嘉庆中后期粉彩瓷上广泛运用。
嘉庆时期新创器形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
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装饰。
余处绘粉彩纹饰。
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黄地粉彩云龙纹帽筒(图14)高达29.7厘米。
筒身有六个海棠式孔,通体黄地粉彩绘六条行龙穿于朵云之中,绘画也很精细,但没有乾隆粉彩球状镂雕冠架精美。
【清·嘉庆】黄地粉彩云龙纹帽筒(图14)【清·道光】粉彩折枝梅花纹盖碗(图15)道光、咸丰粉彩瓷造型厚拙,釉面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