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守儿童教育记录内容记录范文留守儿童谈心记录表

留守儿童教育记录内容记录范文留守儿童谈心记录表

留守儿童教育记录内容记录范文留守儿童谈心记录表你好。

不知道你需要的谈心记录表的形式,我把自己直到看到的说一下。

留守儿童,大多数心理敏感,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而且他们和老人居住的较多,老人娇宠孩子,孩子比较孤独,性格上胆怯、怕生。

记得有记者问孩子,你想爸爸妈妈吗?孩子低头不语。

记者问你知道爸爸妈妈到哪里去了吗?孩子点头表示知道。

记者再问,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好不好,习惯吗?孩子点头,轻声说好。

总之,孩子在学校开家长会时,看见别的同学爸爸或妈妈去开家长会,自己是爷爷奶奶来开会,心理是很压抑的。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

如果有可能,就去找一个留守儿童聊一下,会更真实。

观察时间:xx年4月——6月观察对象:刘宇翔(男)年龄:4岁半家庭情况:父母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带,家中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姐姐。

观察记录:记录片段一翔翔是本学期刚转来的新生,年龄也已符合中班下学期入学标准。

入园初期,经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入园初期,语言很少,几乎不与同伴交流。

2.几乎不参与集体活动,自由游戏时间很活跃。

3.认知水平发展较同龄孩子明显滞后,最明显的表现在不能唱数1-10,不会点数说总数。

记录片段二入园半个学期左右,翔翔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1.开始表现出对交友的渴望,但是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孩子告状“翔翔打人”,大部分孩子不喜欢与其交往。

老师观察发现,翔翔最容易与朋友发生矛盾的地方在自由游戏时间,当别的孩子在游戏(玩积木)时,他会以“抢夺”、“破坏”的方式吸引同伴注意。

2.集体活动中,渐渐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表现在对老师夸张的表现、生动的描述、动听的音乐有愉快、开心并给予关注的表情和表现,但是从不给予老师的问题回应。

3.对动手活动,尤其是绘画不感兴趣。

表现在,绘画手工等动手活动时,不愿意动手,多以观望的状态参与活动。

记录片段三在对翔翔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观察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指导,发现翔翔在临近学期末时,有了以下一些表现:1.与同伴交往依然有些困难,很难得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同。

每当这时会表现出失落感,会一个人坐到座位上不啃声。

2.喜欢为老师做事情,比如叠毛巾,摆桌子(尤为积极)等,甚至有时会主动参与不需要任何提醒和指导。

3.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变化不太明显,但在动手活动上有所进步,表现在:在老师的鼓励和陪伴下愿意尝试动手操作,得到鼓励后会表现出开心、更有积极性。

4.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当受到排挤或者高兴时,会主动靠近老师,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或是依恋。

观察分析:一、成长环境的了解在与翔翔爷爷奶奶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翔翔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教养陪伴,几乎都是由爷爷奶奶包办,而爷爷还有一份工作。

另外,家周围都是与之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同伴,翔翔习惯了与朋友们在一起打打闹闹,爷爷奶奶因为生活、身体、劳作等原因疏于教养教育,基本上是任其发展。

对于翔翔会打人这一现象,爷爷奶奶都表现出无奈,问起他们的解决方法时,也多是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另外,爷爷奶奶很关注翔翔的学习状况,但是“不会教,没有教过。

”二、行为表现的分析1.观察中经常能看到翔翔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问起原因小伙伴觉得被打了,而翔翔没有任何“打人”的意识。

这说明他已经很习惯这样“打闹”的方式与人交往。

一方面体现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恰当:家人对翔翔“顽皮”的表现习惯性的责骂、恐吓或者是打,都让翔翔将与人交往理解成了“粗暴的方式”,所以,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都是“言语少、动作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长辈的陪伴和指导,翔翔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方法,不擅于语言表达也成了他与人交往的一道屏障。

因此,他需要通过“破坏”的方式吸引同伴的注意,以此得到关注,寻求交往需要。

2.集体活动中,翔翔所表现出来的“不感兴趣”也内心的不自信:不擅于表达,所以不自信表达;不擅于动手,所以不自信动手。

这也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家庭中没有一个可以让他安静活动的场所,无人陪伴、无人指导。

“放羊式”的成长环境让翔翔练就了一身好体质的同时,也影响了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心无力”,因此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3.情感的需求。

翔翔在与老师、同伴熟悉了之后,会表现出对我们的需要和依赖。

这源于他在家庭中情感得不到满足。

少有人给予关注、鼓励或者是表扬,这都让他产生了“极度自信或者自卑”的心理。

所以会在被同伴拒绝之后独自躲起来、或者寻求老师的安慰,得到表扬时也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

三、教养策略针对翔翔这类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首先满足孩子成长中“情感的需要”。

在对翔翔的教养中,我更多的是给予他生活中表现的机会,例如,请他帮助老师搬桌子、叠毛巾等,从而鼓励他、表扬他。

情感的需要还表现在对他细微心情的关注上。

在面对一个集体的孩子时,给予翔翔的细微关注和私下谈话会相对较多,以此让他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依赖感,让他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存在感。

其次,要帮助他得到同伴的认可。

老师作为一个集体中“权威”的体现,更多时候要表现在“对孩子在集体中树立正面、积极形象”的引导作用上。

在对翔翔的帮助中,我经常在全体孩子面前表扬翔翔不为人知的优秀表现,引导孩子们一起来发现和肯定他,从而给予他融入集体的自信。

再者,要帮助家人解决认知上的发展瓶颈。

翔翔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不能够给予他很好教养的环境。

因此,更多时候,老师会为他提供单独的指导,例如陪伴他一起完成“家庭任务”,活动后让他与小部分年龄偏小的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未完成的活动任务等等,以此来弥补家庭环境中的教育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其实更多地要给他们的是时间和关注,最重要的是关爱。

以此来弥补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家带养所产生的种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先确定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相应的给予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或纠正不良习惯、错误等,将这些记录下来就行了。

一、落后的原因与在校表现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缺乏进取心,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生活自理、自主潜力较差。

二、关爱措施1、经常与家长加强电话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教育孩子改变学习的态度,以及孩子的礼貌礼貌教育。

[由.duanmeiwen.]2.进行班会课感恩教育,在会后让她说说她的感受,然后布置回家的作业:做几件感恩的事。

3.课上经常让其回答她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培养学习自信心;另外布置浅显的作业让她做,培养爱做作业的习惯。

三、效果学习有劲了,上课用心发言,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及时,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她也懂事多了,而且还做了很多让她父母感动的事。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二):关爱留守儿童记录一、落后的原因1、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2、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心。

3、学生基础差。

学习目标:了解乒乓球发球的要领,学习掌握某些服务技巧。

学习内容:乒乓球:服务学习步骤:学生活动:1,体育队员,考勤。

2,在团队领导的带领下听取运动员的进行曲,排队练习,同时感受正确的节奏。

3,在小组组长的领导下慢跑,并动步态。

二。

合作练习,掌握行动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审查服务动作。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重点示范,让学生掌握服务行动的概念,即抓点和挥舞动作的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