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经过引导人能 认识自我实现 的正确方向
按照自己机体 估价过程而不 是价值条件来 生活的人
自我论
自我发展论
健全的人
来访者中心疗法
☆又称非指示疗法,患者中心疗法 ,以人 为中心理论。
☆基本观点:任何人都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 自我肯定的、具有无限成长的潜力。 ☆患病原因:个体对自己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 或否认,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者阻碍。
超越性需要: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外的另 一种心理需要,这是对存在价值的需要,虽然不 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 “灵魂病态”。
超越性疾病:长期丧失超越性需要,即超越 性动机不能满足而引起的存在于精神上的疾病, 它们包括玩世不恭、冷漠、厌烦、缺乏热情、失 望、无助感、虚弱和虚无感。
(二)罗杰斯简介
3、以人为中心论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一)主要贡献: 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 的首位; 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 作用; 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综 合的新构想;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 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二)根本缺陷: 1、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 2、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 3、缺乏实证性的检验与支持。
学习要素: ( 1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人的情感与认知 两方面都要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3)学习要全面渗透;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5、当外部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 觉察与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
6、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7、当学生以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时,独立性、 创造性、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三、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四、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五、主张协作学习 六、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五、人本主义教育设计特征
1、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
2、采用诊断式的成绩评价,不举行传统的考试 与测验; 3、不采用固定的课本式教材;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 心理治疗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 2、主要代表作:《来访者中心疗法》 、 《论人的成长》 、《咨询和心理治疗》 、 《一种存在方式》 等。 3、自我论、自我发展理论、健全的人、来 访者中心疗法。
1
2
3
认为人有追 求自我价值 实现的共同 趋向
六、夏山学校
(一)尼尔(A.S.Neill)于1921年在英国创立。学 生按照年龄分三班,小班为5~7岁,中班为8~10 岁,大班为11~15岁。 (二)教育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以专业为前提:提升专业自主,确立专业尊严。 3、以共识为前提:民主参与,沟通协调,凝聚向心力。
现今夏山学校的主观外楼
女学生爬上树梢玩耍在夏山 学校是很平常的游戏
不上课时,可以做自己想做 的事 个别指导电器操作教学活动
金工教室现场
学生的涂鸭墙壁
数学科专用教室
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1
深刻理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2
掌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3
重点掌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
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8、涉及学习者的整个人的自我发奋的学习是 最持久最深刻的。 9 、最重要的学习是对经验持开放态度,并把 他们结合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10、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 生怎么样学,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 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二)罗杰斯对传统教育的态度
1、持激进的批判态度,认为传统教育要么毫无意义,要 么有害。 2、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儿童的身心劈开来了:儿童的心到 了学校,躯体与四肢也跟着进来了,但他们的情感与情绪 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 3、无个人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mind),是一种“在颈 部以上”( from the neck up )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个 人的情感,与完整的人无关。
一、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 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 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
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
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 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 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
(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五)罗杰斯与斯金纳 的论战
斯金纳 1、关心外部控制; 2、理想的学习环境是能够提供精 确控制与可预测结果的教育环境; 3、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技 术的提炼与精确的评定方法来解 决教育问题; 4、教材编好、教学方法得当学生 就会好好学习
罗杰斯 1、寻找摆脱外部控制的手段; 2、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作出个 人选择; 3、开放学校、不分年级教室和 “自由”学校; 4、个人赋予教材以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五级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求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七层次模型
成长需要 美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基本需求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4、关键概念
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指自我实现者在 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体验到欣喜感、完美感及幸福感 的经验。顶峰体验多在人生领悟、至爱授受、苦尽 甘来或宗教悟道等情境下产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 只有实际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此体验。高峰体验是人 类的共同感受,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这 种体验。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频率较高且程度较 深。
二、主要代表人物
(一)马斯洛简介
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
理学家。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重要代表,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 《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 《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 3、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促进来访者成长的条件:真诚、无条件的 积极关注、共情。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自身的角度 去关注经验世界、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 2、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 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人性的内核 中 包含有趋向实现的潜能,等待着个体对它进行 主观的开发和实现。 3、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 人生追求的目标。
自我实现者:一个精神上健康、成熟,正 在实现自我完善的个体,他的基本需求已 得到满足,因而为超越性需要所驱动,成 为存在价值的积极追求者。这种类型的人 的特征,包括创造力、睿智、情感的自发 性,以及对工作的热忱等。
存在性幽默:富有哲理的或者是启发性 的幽默,它反映了高度的成熟与高层次的 动机。 存在性爱情:对于所爱者的本质和潜能 怀有无私的、无条件的尊敬心理,而不是 利用自己所爱的对象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 求。爱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它的独特之处。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1
深刻理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2
掌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3
重点掌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
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第一节:人本主义理论
一、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科 学主义导致对 人性尊重的缺 乏。
心理学背景: 行为主义的片 面性;精神分 析的人性恶的 观点。
1
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 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 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 理需要要,向上依次是 安全、爱与归属、尊重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 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 。 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 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 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 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 遍的自我实现。
科学主义: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 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 的哲学观点。
行为主义对人性的解释:人的一切行为都 是由外在环境因素决定的,人的反应(行 为因素)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而对 刺激反应的后果,又将决定后续的反应 (后效强化作用)。
精神分析论者对人性的解释:人的一切行 为受两种本能所控制:生的本能,与维持 生存、延续种族等有关的性欲冲动;死的 本能,破坏、攻击、杀人、自杀等消极性 的情绪冲动。人性是本恶的,追求最大的 快乐原则。
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①确定帮助情境
②探索发现问题
③发展洞察力 ④计划与决定 ⑤整合
三、马斯洛的主要教育思想
1、不主张用奖惩来约束学生的学习,学生不需要 刻意教导,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力。 2、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 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 们会知道应该做什么。 3、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不适当 的教育会断丧儿童心灵上的生机。
(三)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
1、真实或者真诚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 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 2、尊重、关注和接纳 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3、移情性理解
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 到学生身上。
(四)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建议 1、提出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 2、提供资料,包括书籍和工具等。 3、订立契约。教师和每个学生就学业目标订立契约。 4、鼓励学生思考 ,发展创造性思维。 5、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调整教师和学生 的关系。
(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
(4)从做中学。
5、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 价值,强调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 问题。 6、从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对学习的 本质进行揭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 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