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黄的研究综述

地黄的研究综述

课程报告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生物工程题目:我国中药资源利用的文献综述*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5年 1 月 9 日地黄的研究综述摘录本文清楚的介绍了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有效成分,药用机理以及古代临床上的一些处方,向我们介绍了地黄的详细信息。

地黄按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在中药学上分为不同的中药,有鲜地黄和熟地黄之分。

关键词地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1、植物形态特征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

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

花果期4-7月。

2、地理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

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3、有效成分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并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

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一梓醇含量最高。

3.1梓醇梓醇为环烯醚萜单糖苷,采用HPLC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以干重计算),发现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单株中梓醇含量有所不同[1]。

梓醇在生地黄中的含量平均为6. 74 mg/g,在熟地黄中含量只有0. 87 mg/g[2]。

杜红光[3]运用薄层扫描法发现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差异很大,含量依次为鲜地 5. 5 mg/g,生地2. 2 mg/g,熟地1. 3 mg/g,同样验证了梓醇在炮制的过程中易水解和氧化而损失。

3.2地黄苷D用HPLC测定地黄中地黄苷D的含量为1. 37 mg/g~6. 91 mg/g,从8个不同产地的16份完整药材样品中地黄苷D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以道地优质药材地黄苷D的含量较高[4]。

3.3麦角甾苷通过HPLC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中为1. 16 mg/g,在生地黄中为0.93 mg/g,在熟地黄中为0. 40 mg/g[5]。

3.4地黄苷A地黄苷A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中的环烯醚萜双糖苷,干燥地黄中地黄苷A 的含量一般不低于1. 0 mg/g。

3.5β-谷甾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方法(TLCS)测定不同产地的地黄中β-谷甾醇的含量为0.14 mg/g~0. 31 mg/g。

3.6腺苷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出产的地黄中腺苷含量为0.07~0.22 mg/g。

3.7 糖类地黄中含有水苏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半乳糖及地黄多糖a、地黄多糖b等糖类成分。

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最高,达总糖的64. 9%[9],在干地黄中达地黄干重的30%左右。

近年来对地黄多糖类化学成分研究较多,李计萍等[10]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地黄的干品和鲜品进行还原糖和多糖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测出还原糖含量干地黄中为140.3~287.3 mg/g,鲜地黄中为272. 3~467.9 mg/g(以干品计算);多糖含量干地黄中为31.3~50.5 mg,鲜地黄中为90. 2~98.6 mg/g(以干品计算),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都是鲜品比干品高。

李红霞等[11]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熟怀地黄的中性多糖进行含量测定,测定波长483 nm,测得多糖含量为65.9 mg/g。

除以上成分外,有的科学家还分离出一个天然产物2, 4-二甲氧基-2-甲基-6H-吡喃-3-酮(2, 4-Dimethoxy-2-methyl-6H-pyran-3-one),并用核磁共振光谱学测定了其结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黄的化学组成也越来越清楚,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地黄的药理作用2. 1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地黄具有止血和促进血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同时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球和血小板来抗炎。

用鲜地黄汁、鲜地黄煎液和干地黄煎液给小鼠灌胃,均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

同时发现鲜地黄汁的作用最强,说明加热和干燥对地黄的止血药理作用有关的活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

地黄寡糖可促进快速老化模型P系小鼠SAMP8小鼠骨髓粒系巨噬系祖细胞、早期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其脾细胞条件液也可使造血祖细胞克隆集落数明显增加,地黄寡糖还可使其基质细胞层上粒系巨噬系祖细胞集落的产率明显增多。

提示地黄寡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组织,特别是造血微环境中的某些细胞,促进其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而增强造血祖细胞的增殖。

2. 2 对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地黄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地黄苷A可明显升高模型小鼠的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DNA含量及体重,说明地黄苷A具有明显升白作用。

同时地黄苷A可能通过增强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促进溶血,从而使血清中溶血素含量增加,促进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并且还可能刺激T淋巴细胞转化成致敏淋巴细胞,增强迟发型变态反应,促进免疫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2.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地黄具有一定的益智作用,崔瑛等[3]研究了熟地黄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及机理,证明熟地黄能延长谷氨酸单钠(MSG)毁损下丘脑弓状核大鼠模型大鼠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缩短水迷宫实验寻台时间,提高垮台百分率;提高c-fos、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海马的表达。

进一步研究表明熟地黄有改善氯化铝(AlCl3)拟痴呆小鼠模型小鼠和MSG大鼠学习记忆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脑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提高MSG大鼠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GABA受体在海马的表达有关。

2. 4 对肾脏的药理作用地黄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早就得到证明,近年来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

章永红[4]采用SD系雄性小鼠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制成肾病模型,用10%地黄水提取液灌胃治疗14 d后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地黄水提取液能明显降低小鼠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等病理变化。

地黄浸膏预防给药 2 h 能有效保护肾线粒体的呼吸产能功能,且呈剂量依从关系,说明地黄有明显的肾缺血保护作用。

2. 5 降血糖作用地黄在中医药中一直用来治疗糖尿病,为治疗糖尿病的“四大圣药”之一。

万昌武等[5]报道,对肾上腺素小鼠糖尿病模型,地黄水提取物、地黄醇提取物、地黄水提物经60%醇沉后的提取物均显示出降糖作用,接近于优降糖25 mg/kg剂量的降糖水平。

地黄寡糖灌胃给药14 d后可使四氧嘧啶(ALX)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肝糖原含量增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增加。

说明地黄寡糖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可能是地黄寡糖降血糖机制之一。

地黄寡糖(ROS)对胸腺切除术(Tx)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失调状态下的糖代谢紊乱有良好的恢复调整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地黄寡糖(ROS)能对正常的和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大鼠发挥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它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是肾上腺依赖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

2. 6 抗衰老地黄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影响酶活性和抗氧化来延缓衰老过程。

]研究发现熟地黄在雌性小鼠老化进程中有抵抗老化进程中血清雌激素(E2)浓度、脾细胞雌激素受体(ER)含量和成骨细胞孕激素受体(PR)含量下降这种生理性变化的功能,即有抗衰老作用。

细胞膜上的Na+、K+-ATPase活性随增龄(中年期后)显著下降,熟地黄水提液灌胃30 d后可显著提高小鼠红细胞膜、肝细胞膜、睾丸线粒体Na+、K+-ATPase活性,提示熟地黄对Na+、K+-ATPase活性的调节是其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的重要途径。

用熟地黄多糖连续灌胃30 d,能显著提高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PX)活力,降低血浆、脑匀浆及肝匀浆过氧化脂质(LPO)水平。

提示其多糖类成分可能是(怀)熟地黄补益抗衰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其机理可能是提高血中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降低相关组织的过氧化脂质水平。

2. 7 对胃黏膜的药理作用地黄还有抗胃溃疡的药理活性,王竹立等[10]给大鼠胃饲干地黄煎剂6 g/kg,能显著抑制大鼠胃黏膜损伤,抑制率最高达到95. 19%,这种快速保护作用可能与胃膜内辣椒辣素敏感神经元的传入冲动增多有关。

2. 8 抗炎症作用Prieto JM等[11]研究了15种中国抗炎的药用植物对白血球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发现地黄能有选择的抑制完整白血球和血小板12-(S)-HHTrE(一个有效的环加氧酶活性标志)产生,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

2. 9 抗骨质疏松地黄也能影响骨代谢, Oh KO等[12]发现地黄提取物(RGX)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再吸收的活性,它也能逆转大鼠经卵巢切除术诱导的骨质疏松。

5. 地黄的分类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5.1鲜地黄5.1.1 性状新鲜的根茎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而弯曲,长约6~18厘米,粗约0.5~1厘米。

表面黄红色,具皱纹及横长皮孔,有不规则的疤痕。

质脆易折断,断面肉质,淡黄色,呈菊花心。

5.1.2 炮制用水洗净泥土,除去杂质,切段。

5.1.3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生津。

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