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地黄的研究进展***名:**学号:********学院:药学院专业方向:中药学本科班级:2010级3班***师:***论文完成日期:2014年月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本人声明:本人燕继永:(20108537)论文《地黄的研究进展》在贺吉香老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2014年 6 月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时间:2014年 6 月日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地黄的研究进展》本人赵强(20108537)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贺吉香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因此,本人特授权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可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集》(非正式出版)。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2014年 6 月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时间:2014年 6 月日地黄的研究进展指导老师:贺吉香(2010级中药学本科3班赵强学号20108537)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摘要]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根据地黄的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及熟地黄三个不同的品种。
地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苷类、氨基酸及糖类。
其中以苷类为主,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
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苷化合物,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
临床药理证实地黄具有免疫调节、机体造血、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等多种功效。
本文对近些年关于中药材地黄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从地黄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炮制方法和药理作用四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地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炮制方法;药理作用Research advance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Abstract] Rehmannia glutinosa belongs to the scrophulariaceous plants, and the medicinao par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are dried or fresh roots. Based on different processed method ,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resh rehmannia, radix rehmanniae and radix rehmanniae proparate.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rehmanniae are glycosides 、amino acids and sugars.Among them glycosid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ition, and iridoid glycosi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glycoside. 32 kinds of iridoid glycoside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rehmanniae, of which catalpa alcohol is the highest content. Clinical pharmacology comfirmed rehmanniae have many efficacy,such as immune regulation, hematopoiesis, resisting lipid peroxidation and so on.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mposi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harmacology of rehmanniae,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her study of rehmanniae.[key words] Rehmannia glutinosa;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mposition; processing method; pharmacology.1、前言地黄属于玄参科 ( Scr phulariaceae) , 以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3种形式入药。
分布于我国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内蒙古、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主要为栽培, 也有野生于海拔500~1100 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 以河南的温县、孟县、博爱、沁阳即古怀庆府为地黄的道地产区, 并将产于古怀庆府的地黄称为怀庆地黄或怀地黄。
现今一般将野生地黄的学名定为Rehmanniaglu inosa ( Gaert n .) Libosch。
野生地黄的块根较细长, 一般只作为鲜地黄入药。
鲜地黄性寒, 味甘、苦,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性寒,味甘, 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性微温,味甘。
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地黄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1],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 据统计它在中药处方中的使用频率排名处于前10位[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成分制剂中, 有近四分之一含有地黄。
随着中药走向世界, 对地黄已开展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对近年来地黄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炮制方法和药理作用四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为地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地黄的形态特征地黄的药材性状,多呈纺锤状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直径2cm,长可达20cm,由于栽培品种的变异而有所差异。
横切面观,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构成,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细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含橘红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3、4]。
王太霞、肖玲等[5、6]对地黄根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解剖学进行了研究,用上一年的块根作母根进行繁殖,分别从母根和不定芽的茎基部发生不定根。
地黄不定根的初生结构和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但其次生生长却有两种方式,即正常次生生长和异常次生生长。
一类不定根的其次生生长为正常次生生长,是担负吸收和固着作用的正常根。
另一种类型的不定根,其次生长为异常次生生长,从而使不定根膨大,形成块根。
因此,地黄的药用部分在起源和结构上都属于根的性质,其药用部分应称为块根。
3、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经过近30年的研究,已明确地黄的主要成分为苷类、糖类及氨基酸,并以苷类为主, 在苷类中又以环烯醚萜苷为主。
目前已从地黄中分离出32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其中以梓醇含量最高。
3.1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地黄的化学成分以苷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
从鲜地黄及干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20多种苷类:梓醇[7-11],二氢梓醇[9],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6-7、12],单蜜力特苷[9],蜜力特苷[10],Rehmaglutin A、B、C、D[9-10],Acteoside,地黄苷A、B、C、D,Cerebrosid及含氯的Glutinoside,Rehmaionoside A、B、C,Rehmapicroside,Purpureaside C,海胆苷,Cistanoside A、F,Jionoside A、B,Jioglutoside A、B,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8-表番木鳖酸,乙酰梓醇苷等[8、13],熟地中含量较少[14]。
3.1.1梓醇梓醇为环烯醚萜单糖苷, 采用HPLC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以干重计算)。
发现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单株中梓醇含量有所不同[15]。
梓醇在生地黄中的含量平均为6.74 mg/g,在熟地黄中含量只有0.87mg/g[16]。
杜红光[17]运用薄层扫描法发现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差异很大,含量依次为鲜地5.5mg/g,生地2.2mg/g ,熟地1.3mg/g,同样验证了梓醇在炮制的过程中易水解和氧化而失。
3.1.2地黄苷 A地黄苷A 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中的环烯醚萜双糖苷,干燥地黄中地黄苷A 的含量一般不低于1.0mg/g[18]。
3.1.3麦角甾苷麦角甾苷也是地黄中有效成分之一。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中也有差异, 鲜地黄含量为0.116% ,生地黄为0. 093%,熟地黄为 0.04%,与梓醇的变化趋势一致[19]。
3.1.4腺苷腺苷也是地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律等作用[20]。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地黄中腺苷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生长时期地黄腺苷含量的测定表明,地黄腺苷的含量10月份明显高于 8、9月份;而同一块根不同组织部位腺苷的含量无明显的差异。
通过比较同一株地黄母根及块根中腺苷的含量,母根也含较多的腺苷[21], 因此,在利用药材资源时应考虑保留根。
3.2糖类地黄中含有水苏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半乳糖及地黄多糖a、b等糖类成分,其中水苏糖为具有防癌、抗癌、增进健康等生理功能的低聚糖之一。
鲜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最高,达总糖的64.9%[22],在干地黄中达地黄干重的3%左右。
地黄多糖b是地黄中兼具免疫与抑瘤活性的有效成分。
3.3氨基酸地黄中含有 20余种氨基酸,鲜地黄中精氨酸含量最高[23],我们对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进行比较,干地黄中含有15种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及赖氨酸。
加酒及不加酒炖制熟地黄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含量减少90%以上者有赖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减少 80%以上者有谷氨酸、丝氨酸。
与文献[24]报道基本相同,只是不存在脯氨酸与胱氨酸,而存在甲硫氨酸及组氨酸,熟地黄中盐基性氨基酸显著减少[25]。
3.4 微量元素地黄中的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鲜叶及鲜根中:K>Mg、Ca、P>Na、Fe>Cu、Al、Si、B、Sr、Zn>Ba、Cr、Ti、Ni、Co,干叶中 Fe、Cu含量较干根中高,干地黄中:K>Mg>Ca>Fe>Na>Mn>Zn>Cu[23],我们对地黄及其炮制品的比较结果,干地黄中:K>Mg>Ca>Na>Fe>Cu>Zn>Mn>Sr>Cr>Co>Pb,前4种大于 500ppm,后4种小于5ppm,加酒与不加酒制熟地黄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