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10-29 0:30:251课标要求:⑴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⑶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⑷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与人们正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以增强合理选用能源的意识。

2教材分析: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同时通过图8—32不同形式的能与功的联系的图示,进而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即物体具有做功的性能或本领。

与此同时,介绍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以及能量的单位。

最后重点落在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探究上,教材先后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第一个实验探究之前安排了一个“加油站”,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能应用“加油站”补充的知识去获得实验探究的结论。

在两个实验探究之后,教材还安排了滚摆和单摆两个演示和介绍玩具蹦蹦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以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

信息窗中关于风能与水能利用的介绍,目的是上学生认识风能和水能这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人类利用自然的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3课时安排:2课时<4措施与建议:<div> ⑴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前应尽量多举实例(课本因篇幅限制,仅以图示的方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各举一例),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能够对其它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和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

接着指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进而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div> <div>在引入能量的单位时,适度介绍功与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这里教学尺度把握很重要,不宜深入介绍。

</div> <div>⑵实验探究1和2是本节内容和重要环节。

教学中要注意营造科学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得出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div><div>⑶实验探究1是研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之上完成的。

其中第一点“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只与高度有关”要结合学生的感知来认识;第二点要结合功能关系做必要的推论: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木块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表明木块被小球传递给木块的动能越大。

经“越长—越多—越大”这一过程的分析,将木块移动的距离与运动到底端时的小球的动能联系起来了。

注意:这里的观察对象是木块,研究对象是滑到斜面底端的小球。

</div><div>在此基础上设计两组实验。

第一组是观察同质量的钢球从不同高度沿斜面滑下的情况,得到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

第二组实验是观察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的情况,得到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的结论。

综合分析两组对比实验的结果得到: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质量有关。

</div><div>⑷实验探究2是研究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为达到探究的目的,课本中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分四步完成。

第一组实验分别让同质量的重物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撞击放置在沙箱中沙表面上的小方桌,比较小方桌用铁钉做的四条腿下陷的越深,则说明重物撞击小方桌,对小方桌做得功越多,从而可以比较重物开始下落时势能的大小,得出在质量一定时,物体高度越大,其重力势能越大的结论。

第二组实验分别让不同质量的重物,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撞击小方桌,下陷和越深,重物对小方桌做的功越大,重物在下落时的势能也越大,进而推出在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结论。

综合分析得出: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其重力势能就越大。

</div><div>⑸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可以先竖直上抛一个乒乓球,针对乒乓球上升、下落这一事实来分析乒乓球动能、势能的转化。

再做滚摆实验,启发学生来分析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至于滚摆上升高度逐渐降低的原因,可以向学生解释。

这里要多举实例,除了课本中的单摆、蹦蹦杆外,要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体的动能、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div><div>⑹教学中还应注意,位于高处的物体能够做功,实际是通过位于高处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它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来实现做功的,这与物体因运动而能够做功是不同的。

</div><div>⑺课本在“信息窗”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教育。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针对水能的利用,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兴建的三峡水利工程的介绍,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div>课时教案参考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⑶在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⑵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⑶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2.教学准备:课件、铁球等3.教学设计??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有关能源的片断).看罢录像,请同学谈感受。

?<观察思考。

谈感受。

一、引入课题组织学生展示。

引导学生竞争,尽力列举出所熟悉的能量形式。

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的能量形式。

展示有关“能源”的资料.小组讨论:举出学生所认识的能量。

二、新课学习1了解能量课件展示:流动的水冲断桥梁、转动的风车带动了发电机运转、运动的汽车撞翻了木箱、飞来的子弹穿过靶心。

从能的角度归纳录像物体所具有共特征:物体都在运动中,都在对外做功。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动能概念出示:城市街道上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表。

提问: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引导学生理清实验顺序及注意事项。

提问:让不同质量的铁球在斜面上下滑时应注意什么>让相同质量的铁球沿斜面下滑时应注意什么</div>相同质量的铁球如何沿斜面下滑</div>为准确解释以上问题。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可参考书中—2实验,也可自行设计研究。

</div>让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并解释车辆限速问题。

追问: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什么样的货车的动能大</div>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div>利用背景材料,分析质量与速度谁对物体的动能影响大。

指导学生读书,自主设计实验并总结,小组交流收获。

教师阐明弹性形变的概念。

<div>设疑:静止高山顶的一块大石头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引导学生理解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但未对外做功表现出来。

</div><div></div><div>组织学生阅读课后习题,自选解答:</div><div></div><div>引导学生谈收获,并找出对于本课的知识存在的疑问。

?<div>看图表.</div><div>学生猜想、讨论课文、讨论实验步骤。

</div><div>学生分析. </div><div>回答:不同质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下滑,保持相同高度的实验前提。

</div><div>回答:相同质量的铁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下滑,从而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div><div>分组实验、讨论、归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div><div>汇报研究结果。

</div><div>回答“汽车限速”问题。

</div><div>讨论回答。

</div><div>思考讨论:速度对动能的影响大。

</div>< <div>阅读课文</div><div>小组探究,展示实验及讨论成果,归纳:物体由于被高举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影响重力势能的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有物体的弹性形变。

能量的单位都是焦(J)。

</div><div>学生思考。

解答课后习题。

总结回答。

<div>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div>4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div>三、小结</div>?<P>4.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案</div><div>1.教学目标:</div><div>知识与能力</div><div>①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div><div>②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div><div>③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div><div>过程与方法</div>①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div>②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div>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iv> ①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div>②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div> 2.教学准备:滚摆、单摆、弓箭、录相材料等3.教学设计:复习提问</div>①什么是动能,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div>②什么叫势能,势能的种类有哪些,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div></td>?学生回忆上一节的内容,提问个别学生或集体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