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

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1说明 (1)2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概况 (1)2.1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 (1)2.2建设目标与思路 (1)2.3建设内容 (1)2.4工程建设必要性 (1)3环境现状 (2)3.1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2)4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 (5)4.1协调性分析 (5)4.2环境影响识别 (5)5沅水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6)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5.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5.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8)5.3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6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1)6.1水环境保护措施 (11)6.2鱼类保护措施 (12)6.3陆生生态保护 (14)6.4环境管理 (15)7建设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 (16)8环境可行性分析 (16)9评价结论 (16)1说明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受湖南省交通厅规划办公室委托开展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于 2010年 10月完成其初稿,现根据国家法规及规定,并经过湖南省交通厅规划办公室同意,向公众公开本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本文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2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概况2.1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规划范围:沅水干流三板溪〜鲇鱼口 859km;规划的现状基础年是 2009 年,规划水平年为 2015年。

2.2建设目标与思路规划目标:到2015年,实现沅水中下游辰溪以下 504km航段达到规划的W 级航道标准,全年可通航 500 吨级的运输船舶,高等级航道达标率为 58.67%;辰溪以上航段的通航条件显著改善,基本适应腹地客货运输的发展需求。

建设思路是:整治工程与梯级工程建设相结合,全面加快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自下而上开展航道系统治理,着力打通沅水中下游航段的碍航瓶颈,逐步改善沅水中上游航段的通航条件。

2.3建设内容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总体方案是:结合 5 个梯级枢纽工程建设,完成 3 个航段的航道系统治理工程和 1 个扩容改造工程,即结合水利水电有关部门正在建设白市、托口、安江等 3个梯级工程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鱼潭、桃源 2个梯级枢纽工程,实施浦市〜常德段W级航道建设工程、湘西自治州航运建设一期工程和洪江〜辰溪段W级航道建设工程,以及常德〜鲇鱼口段高等级航道扩容改造工程。

2.4工程建设必要性本规划的实施是提高航道通过能力,为沿江经济发展提供运输保障的需要;是提高运输效益,为沿江港口发展创造条件的需要;是适应西部大开发新形势,更好地为腹地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是引领交通运输向低碳方式转变,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的需要。

3环境现状3.1环境现状质量评价a)地质环境沅水两岸可划分为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及北西西向断裂构造。

主干构造为北东向压性构造。

洪江、团河以西,华夏系构造为图区的基本构造骨架,以东则隶属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本区褶皱断裂较为发育。

自第四纪以来,地壳活动总的趋势是间歇性隆起,挽近期地壳抬升速度相对减弱,渐趋缓慢,区域构造稳定性好。

区域内未见有 4.7 级以上的历史地震活动记录,且无活动性断裂存在。

根据中国地震局1 : 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价河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 6 度,所以历史至现今地震表现微弱, 河段构造及地震稳定性好, 不存在发生强震的活动断层。

b)气象气候沅水属东亚季风区,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温湿多雨,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夏热冬冷,暑热期长,形成了流域内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

c)水文泥沙沅水是长江第三大支流, 是黔东南、湘西地区通往长江的重要出海通道, 也是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四水中水量最大、水能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河流。

沅水有南北两源, 南源龙头江发源于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 北源重安江发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越山中, 两源汇合于河口后称清水江, 向东流经贵州的剑河、锦屏至金紫进入湖南境内,至黔城与渠水汇合后始称沅水,经洪江、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常德入洞庭湖,经沅水洪道至茅草街,于鲇鱼口汇入湘江。

沅水全长 1218km (含德山至鲇鱼口 185km沅水洪道),其中贵州境内长 452km,湖南境内长745km,流域面积9万km2。

流域南北长而东西略窄,呈自西南斜向东北的矩形,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西部、南部及西北部地势较高,东部及东北部地势较低。

沅水干流共规划 14 个梯级枢纽,自上而下分别是革东、三板溪、挂治、白市、托口、洪江、安江、铜湾、清水塘、大洑潭、鱼潭、五强溪、凌津滩、桃源。

目前,三板溪以下 13个梯级中有 8 个已建,安江、白市、托口枢纽在建,鱼潭和桃源枢纽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河段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其次是地下水和融雪水补给,径流特性与降雨特性一致,4〜8月份为汛期,水电站修建后,改变了河流的基本水文特征,河水流速减慢,水库的下泄水丰水期流量比天然河道流量将减少,枯水期流量比天然河道流量将增加。

d)水环境评价范围内主要排废水行业集中在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五个行业,具有工业布局范围窄、能耗大、污染严重的特点。

评价范围内主要的污染物是 COD、氨氮和总磷。

根据监测数据,地表水水质总磷在沅水上游、中游河段超标,其他指标均符合相应的地表水功能区划要求。

e)底泥重金属沅江干流底泥中的 Pb、 Cu、 Zn、 Cr、 Hg 浓度在整个评价河段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的要求。

f)环境空气分析结果表明桃源梯级枢纽工程和鱼潭综合枢纽NO2和TSP均达到相应标准。

g)陆生植物植物区系组成:沅水流域河段区域位于东亚季风区,属副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温湿多雨,四季分明,区内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通过对历年积累的植物区系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沅水流域河段区域植物区系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区系成份复杂。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分析,三板溪以上河段有维管束植物 860 种,隶属 175 科 516 属;挂治水电站河段植物共有 777 种,隶属 148科 427属;白市水电站河段植物共有 250余种,隶属 50科112属;托口水电站河段植物共 960种,隶属165科、 605属。

桃源水电站河段共有维管植物 697 种,其中蕨类植物 73 种,种子植物624 种。

主要群落有杉木林、马尾松林、秃杉林、福建柏林等,以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分布较广。

根据现有资料调查分析,沅水流域上游植物相对较为资源丰富,区域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 22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伯乐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秃杉、金毛狗、柔毛油杉、翠柏、闽楠、凹叶厚朴、香樟、榉树、马尾树、花榈木、香果树、银杏、福建柏、蓖子三尖杉、鹅掌楸等。

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分水岭以外的山区,河谷内零星分布的主要是南方红豆杉、闽楠、福建柏、香樟、柔毛油杉和金毛狗等。

h)陆生动物陆生脊椎动物区系成份以东洋界华中—华南区的种类为主,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兽类、两栖类、鸟类和爬行类,隶属 4 纲,25目,62 科, 113属,共有 146 种。

而沅水沿线多数地区普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型野生动物并不多见,种类及个体数均较小,常见的主要是一些小型有啮齿类动物、蛙类和鸟类,以及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等。

沅水部分河洲岛上也有野生动物分布。

i)水生生物通过收集 2005年至 2010 年的现状调查资料,沅水流域浮游植物共有 33个种分属于 8 纲 14 目 24 科,其中绿藻门 (Chlorophyta) 有 12 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8 种,蓝藻门(Cyanophytail 种,甲藻门(Pyrr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各1种。

优势种类为硅藻门的脆杆藻属(Fragilaria )、针杆藻属(Synedra、双菱藻属(Surirella)、直链藻属(Melosira)。

生物量方面,硅藻门最多,占91.3%,其次为绿藻门 4.2%和蓝藻门 2.7%。

j)鱼类据近年调查和有关文献记载,沅江流域共有鱼类 134 种(包括亚种 ),分别隶属于鳗鲡目、鲤形目、鲇形目、鳉形目、鲈形目、合鳃鱼目和颌针鱼目等 7 目 18科。

其中,鲤科鱼类 12亚科 80种,鳅科 3亚科 16种,鲿科 11 种,平鳍鳅科 3 种,钝头鮠科为 3种,鮡科为 2种,鲇科 2种、鮨科 6 种,塘鳢科 2 种,其它 5 科有青鳉科、合鳃鱼科、鰕虎鱼科、斗鱼科和鳢科各为 1 属 1 种。

从沅江的鱼类组成可以看出,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绝大多数,而鲤形目鱼类的种类最多,共有 100 种,占总种数的 74.6%。

鲇形目有 18 种,占总种数的 13.4%。

在 18 个科中,种类数最多的是鲤科 80种,占总种数的 59.7%;鳅科 16 种,占总种数的11.9%;鲿科 11 种,占总种数的 8.2%。

沅江鱼类以广布性鱼类为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的有长身鱖、鯮、胭脂鱼;沅水特有鱼类有桂林薄鳅、张氏薄鳅、湖南吻鮈、湘华鲮、蛇鮈等 5 种。

4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4.1协调性分析本建设方案符合《全国内河航道港口布局规划》、《湖南省港口布局规划》、《沅水河流规划报告》,同时本建设方案与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发展、能源发展、资源环境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和方案相互协调。

4.2环境影响识别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加快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到 2015 年,沅水中下游辰溪以下504km航段达到规划的W级航道标准,全年可通航500吨级的运输船舶,高等级航道达标率为 58.67%;辰溪以上航段的通航条件显著改善,基本适应腹地客货运输的发展需求。

建设思路是航道整治工程与梯级建设相结合,自下而上开展航道系统治理,着力打通沅水中下游航段的碍航瓶颈,逐步改善沅水中上游航段的通航条件。

总体内容为结合正在建设白市、托口、安江等 3 个梯级工程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鱼潭、桃源2个梯级枢纽工程,实施浦市〜常德段W级航道建设工程、湘西自治州航运建设一期工程和洪江〜辰溪段W级航道建设工程,以及常德〜鲇鱼口段高等级航道扩容改造工程。

因此,规划内容与规划目标存在以下关系,见图 0.1-1。

因此,环评识别出枢纽梯级建设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也是本次环评予以关注的重点。

图0.1-1规划内容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和各规划方案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并结合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将影响程度明显、作用时间长且不可逆的环境影响作为本次评价的重点,经筛选确定沅水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见表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