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第四章个性心理(心理学基础)

04第四章个性心理(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一)需要的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对需要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角度,通常从需要的起源和需要的对象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需要的起源)生理需要是为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

生理需要包括:①维持有机体内不平衡的需要,如对饮食、运动、睡眠、排泄等需要;②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危险的情景的回避等;③性的需要,如配偶、嗣后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生而有之的,人与动物都存在,但人与动物表现在生理上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的生理需要已被深深地烙上社会的痕迹,已不是纯粹的本能驱动。

社会需要使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产生社会性需要,包括对知识、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对人际交往、尊重、道德、名誉地位、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对娱乐消遣、享受的需要等。

它是人特有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因受社会的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个别差异。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

物质需要是一种反映人的活动对于物质文明产品的依赖性的心理状态,因此,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

对需要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如为了满足求知的精神需要就离不开对书、笔等学习工具的物质需要;对食物的需要虽然是生理需要,但其对象的性质又是物质的。

因此不同种类的需要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1、基本内容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5个基本层次:(1)生理需要。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果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了问题。

它是最强烈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生理需要是最重要的、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也称社交需要。

指个人渴望得到所交往人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一般得不到这种需要,就会产生孤独感。

(4)尊重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能够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2、理论结论(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①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和尊重需要。

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是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称为缺失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

如因饥渴而求饮食,因恐惧而求安全,因孤独而求归属,因免于自卑而求自尊。

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到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

②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这些需要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地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此个体所追求的成长性目的物是无限的,是永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3、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积极因素:(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

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2)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1)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促进作用。

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2)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

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3)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4、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的满足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爱、自尊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5、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和培养①了解学生现有的需要;②承认并正确评价学生的需要;③满足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④引导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二、动机(一)动机的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

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因。

(二)动机的种类按需要的种类(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其它分类在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中讲)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成为内驱力。

其中饥饿动机与干渴动机是研究最多的两种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心理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

包括两个层次:①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②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力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相连,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四)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引导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

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

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三、兴趣(一)兴趣的概念: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兴趣的分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2、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兴趣和追求。

就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3、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