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论文题目:视觉文化与经典电影鉴赏课程名称:视觉文化与传播指导教师:段运冬学院: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年级:2011级学号:222011312011054姓名:袁永强2014年1月5日【摘要】电视栏目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电视媒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走出一条专业、特色之路,栏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一个成功的栏目离不开专业的策划、制作,所以一部电影的好坏是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看了过后的感受,在1992年一部文艺片《闻香识女人》的美国电影诞生了,“女人香”?乍一看片名似乎是部言情片抑或情色片,其实剧中女人的戏份是很少的。
“闻香”在故事中顶多也就是一条副线、一个插曲甚或一个噱头,只是在舞会上盲人弗兰克与美女唐娜相遇时表现出来的:双目失明的弗兰克,搂着唐娜的腰肢跳起美丽的探戈,居然说出了她使用的香水是哪个品牌,甚至感觉出她的相貌、表情乃至眼中的柔情。
原来,长期的失明使得弗兰克十分善于识别声音和气味,尤其是显露出对女人的体气有着异常的敏感。
【关键词】文艺片栏目相遇识别一、剧情介绍年轻的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
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埃尔·帕西诺饰)家中做周末兼职。
中校曾经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
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
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
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影片最后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
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
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兰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
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二、本部电影的独特之处这部影片的构思相当大胆和新颖,在一部作品里把迥然相异的两个人用一个偶然事件串起来,使其原本平凡的人生迸发出绚丽的火花,这是艺术家们屡试不爽的手法。
影片《女人香》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故事结构上的精巧,其中,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加上对人格中最真挚最纯净部分的讴歌使它不象是一部电影,而更象是一则都市寓言!要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是最难表现的,何况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原本就分处不同的人生阶段。
并且,对命运的感悟也是天差地别。
让这样两个人携手人生,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剧本不行、缺少了演技超凡的演员更不行。
幸运的是,导演在两个小时的篇幅里,用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的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全部过程。
三、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看过影片《闻香识女人》,对于完美男人有了新的定义,应该是具有正义与勇敢,又具有敏感,细腻的情感,狂放不羁,稍有些自私的利己行为,但不应该是全部。
否则就是市侩,不是男人了。
盲人的史法兰上校(阿尔.帕西诺饰)的暴躁脾气,使人无法忍受,我把自己置身其中,我想无论如何,我是不能接受。
但观看影片时,我又为他们暗捏一把汗,其实是怕大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忍受不了,反戈相击,向这位可怜的退役军人发难。
还好影片并没有向我想象的尴尬场面发展,正像他的外甥女所言,处久了,他是位比蜜还甜的男人。
这就是史法兰,男人的魅力。
也许是查理的文化修养;也许是对于一位残疾军人的敬仰;也许是生活所迫,开始应该是这种状况,但随着认识的加深与了解,两人居然成为忘年交,发展为父子般的亲情友情。
史法兰的脾气源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身份与当时境况的反差,他无法接受现实,虽然他有丰厚的薪水。
每况愈下的境遇与现状,虎落平川被犬欺,一条龙在小泥沟里翻滚不是他的性格。
外在的是失明的眼睛,使他寸步难行。
内心的争斗,在失明前那段与高层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斗争,是更加惨烈,虽然影片并没有表现。
阿尔.帕西诺塑造的史法兰上校是位硬汉形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似乎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银幕形象。
即使这样的硬汉,不免也有脆弱的一面,自杀是他最大的弱点。
虽然查理用真情打动了他,制止了他思想的狭隘。
一个人从正常变为残废,这样的角色转换,总是使人无法接受,无论从身心各方面来讲都是很难的。
即使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上校,他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现实。
这一切与常人的想法无异,他不需要查理的帮扶,哪怕是一点,但他可以主动去扶持查理,所以说他是高傲的,又是普通的。
在普通中高傲,在高傲中普通。
他绝望了,他想趁雇佣查理当口,出去好好的消费一番,住高级宾馆,去高级酒店,找美丽的女人跳舞,约会,把一切该享受的都享受了,然后结束高傲的生命,为自己光荣的一生划一个不太明智的句号。
他是多情的退役军官。
虽然他的眼睛失明,但他的心是向往光明。
虽然失去了光明,但嗅觉的超常能力,与深刻的思想,使他能够嗅到女人身上的香水味道,他能够通过嗅觉,品味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美女?发型,发色,身高,体态,年龄,大致的情况分析的八九不离十,使人折服。
当与那位美女一曲探戈,使满场掌声雷动,太精彩了。
只要给他一个舞池的大致面积与方位,或者说给他充裕的机会,去掉一切羁绊,他会更加完美,表现是超乎寻常。
其实这场戏的安排,是一个男人对于女人情感的诚挚的体现,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与真挚的情感,抛弃所有视觉的表面,用自己的心灵舞蹈,把女性的真情调动起来,完成最终的男人与女人精神的融合。
他具有男人的正义感。
这样的正义感不是每个男人都具备。
飙车一场,惊险刺激,谁看过盲人开车,如此高超,这就是影片给我们的最高享受,也是史法力上校人生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为下一步演讲攒足巨大的冲击能量。
其实影片开始从大学生查理与他的同学戏弄校务长开始,到查处始作俑者,到最后一场义正言辞的争辩结束,此影片完成整部作品的前后呼应。
而这场正义与谬论的辩论,是那样义正言辞,是那样无可争辩,是那样大义凛然,是那样气势磅礴,就像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又似钱塘大潮,来的汹涌,去的干净,简洁,有力,以至于他的慷慨陈词,赢得满堂彩,赢得师生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太精彩了!这就是正义的力量!四、电影的启示一抹淡雅幽香,吾了汝心;一段动人亲情,与你同行。
单看片名,我以为会是一部千回百转,浪漫柔美的爱情片。
待史法兰中校拉上查理开启他的亡命之旅时我更加确信这部电影绝非此主题;而当查理的朋友用恶作剧对付塔拉斯克校长时,我便深刻感受到故事的曲折性以及好莱坞准备好的宏大主题,虽然对于情节会延伸至哪条路以及会是何种主题我全然无知。
首先,这部电影有几个非常精彩的悬念。
当史法兰中校在对查理大发雷霆之后蹦出了一句:“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查理回答:“买回家过圣诞节的飞机票。
”这时,虽然中校的眼睛已经完全失明,但从他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依然能感觉到他爱上这个善良的孩子了,他俩的关系不在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是更像父子,这暗示着他俩之间会产生坚实的情谊,要知道,在此之后,中校就昵称他为儿子了。
还有,当特拉斯科校长留下查理单独谈话,想以赠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的推荐资格来让查理告诉他谁是捣鬼者,并且威胁他如果不说就取消推荐资格的那一刻,查理的表情就足以吊足观众的胃口。
此外,史法兰中校拉着查理去纽约之时,电影让我觉得充满未知,觉得他俩一定会经历些什么。
这部电影的真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比如它启示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做适当的社会实践,最主要的是让自己理解生活不易,金钱可贵和劳动光荣的道理,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累积生活经验,体验生命。
倘若查理不勤俭节约,不在大家忙着为感恩节去哪里游玩疯狂时却为筹得回家钱而到处找工作,也不会有接下来的故事发生了。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很精彩。
喜欢片头就这着校园几处景致而起的背景音乐,悠长轻缓而又铿锵有力,生机勃勃,影射着电影的生命主题;当然,还有史法兰中校随着妙龄少女在舞池中跳探戈的那一幕的曲子,倾泻自然,时而激扬热情,充满探戈所蕴含的活力与浪漫。
史法兰中校是这部电影中的灵魂人物。
他有军人特有的品质:严谨细心,英勇,崇尚正义,但他又是一个特别的中校:热爱“性爱”,易怒,爱惜羽毛。
他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晚年的她双目失明,而他只能将怒气迁至语言上,他若不爱家人怎么可能平时在屋里口无遮拦却在家人离开时与他么不舍告别,怎么会在最后有勇气为查理撑腰?我崇尚他特有的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那份豁达的处世态度。
轻轻一闻,便知道女士的香水品种和品牌甚至能推断出她的名字。
他载着查理疯狂飙车;他与气质美女热情探戈。
也许很多人的意见和我一样,那一段他和校长对峙时以军人特有的洪亮嗓音为查理所作的辩护之词,堪称经典的演讲。
当然,作为一个军官,他对自己从对别人发号施令的地位忽然跌落至一个双目失明,被家里亲戚讨厌的普通老人从内心上确实很难接受,所以死亡作为解脱自己的方式是他能所能想到的最快的解决方法。
想在死亡之前再潇洒一回的他却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救了他,虽然举着枪让查理退步,但查理的内心知道中校是不会伤害他的,“把枪给我”查理湛蓝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口中依然坚定地吐出了这几个字,中校害怕自己犹豫着放弃自己的计划,但真的不忍心伤害这孩子。
这一刻我不禁潸然泪下,为那勇气,执着和那不言却深厚的爱。
同样,查理也充满了个性特征。
他是勤奋刻苦的优秀生,他同样也要做一个决定命运的选择,他渴望进入哈佛成就自己的梦想,被校长威胁,出卖朋友以求前程,还是坚持原则,拿自己的未来去赌。
开始时,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害怕最后学校董事会的判决会对他不利,我想这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呢?总是要做选择,荒野无灯的感觉总是会存在。
但这部电影的结局让我们懂得当我有勇气做出正直的选择时,总会有人与你同行。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是记录两代人互相救赎的过程,青年提醒老者珍惜生命,老者教导青年学会选择。
也许,这正是电影给予观众的那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五、结束语片中人物的设定给电影注入了鲜明的美国价值观——家庭。
无论是弗兰克•史雷德,或者大学生查理•西门,还是乔治•威利斯,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性格和观念都深受家庭的影响。
电影把原作对生命痛苦的渗透简化成一种对生命的选择,这只是一种简化,并非让问题变得简单。
无论生活的面目是温顺还是狰狞,我们都需要为我们的选择、要走的道路,想要追求的目标做出努力。
而死亡永远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和途径,活着需要有比选择死亡更大的勇气,承担责任的勇气。
201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