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肩棘手邵飘萍

铁肩棘手邵飘萍


还有一次,内阁讨论金佛郎案,所谓佛郎,就是法郎在 当时的译名,庚子赔款中法国部分本来可以用纸币来赔偿, 但是法国国内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于是法国要求中国用黄 金代替纸币,于是中国因此而多支付了八千万元。在这次事 件中,是严禁记者列席的,但是邵飘萍不甘罢休,守候在会 场门侧。法国公使进入会场时,邵飘萍立即尾随。使门卫以 为是公使的随从,没有阻拦。第二天,关于金佛郎案的讨论 内容便见诸于报纸,引起民众的激愤。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 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 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 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 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 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 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 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 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
三、为民办报、为民请命 1912年,邵飘萍担任《汉民日报》主笔,自此,他开始真正 踏上“新闻救国”的道路,直到1926年4月26号被北洋军阀所杀害, 一生都在践行这“新闻救国”的理想,为民办报,为民请命。而 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保证有坚实的 群众基础,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邵飘萍“做戏”采访 1917年3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绝外交关系的决定在正式 公布以前,新闻界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就是邵飘萍。邵飘萍关于这 次事件的采访,正是运用了虚虚实实的做戏的方式。 事件发生前的某一天,邵飘萍正在国务院某秘书的办公室办事, 隔壁恰好是国务总理段祺瑞的办公重地。无意之中听到秘书打电话 通知美国公使,说段祺瑞总理下午三点将要到美国使馆去访晤。电 话立即触动了邵飘萍的神经,他马上联想到当时正值美国与德国断 交,为了孤立德国并且取代德国在中国的地位,美国拉拢中国,希 望两国采取一致行动。段祺瑞这时会晤美国公使,无疑是与中德关 系问题有关。邵飘萍这时候并没有急着去找段祺瑞和他的秘书,而 是抢先来到了美国使馆,以一个事内人的身份向一参赞询问两国要 人会见的目的和内容。邵飘萍一再表示自己不是局外人,只不过想 通过使馆是消息得到证实。在虚虚实实的采访中,邵飘萍又探听到 美国政府对驻京使馆的有关训令。之后,他立即赶回国务院采访段 祺瑞,同样向段表示自己是知情人,要了解中德断交的确切日期。 邵飘萍的采访圆满结束,政界要人不知不觉就被邵飘萍钻了空子, 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内幕新闻。
二、善于打交道,人脉广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广泛的人脉是关键。广泛就 意味着精英与渣滓都要认识,既要认识像李大钊等志同道合的人, 也要认识一些小人,这样的记者才能布下疏而不漏的信息网,才 能使自己的报道快人一步,报别人之不能报之事。所以,邵飘萍 “铁肩辣手”的另一面的私生活现在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史 上的邵飘萍风流倜傥、放浪形骸,也经常出入“八大胡同”,邵 飘萍的生活阔绰,从之前的豪华马车到后来的小轿车(部分理由 是为了采访到上层人物或者更好地打入上流社会),无不昭示着 邵在面子工程上的花费越来越大。邵飘萍还与袁世凯、张作霖、 郭松龄、冯玉祥等人关系甚密。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 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 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 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 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 《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 《京 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 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 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 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 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在新闻教育 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 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新闻基础好,且信仰新闻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就确立了新闻报 国的思想。他阅读到大量的进步报刊,对梁启超的文章尤其 沉迷,立志成为名记者,并向《申报》投稿。天生的聪颖加 上后天的努力,使邵飘萍对新闻写作的驾驭超过了同龄人, 也使他渐渐开始受到其他著名办报人士的注意。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以生以 之。”这句话充分说明新闻已经成为邵飘萍的信仰,信仰的 力量是无比强大的。1926年邵飘萍坚持自己的新闻信仰,毅 然反对张作霖,纵使付出自己的生命。
模板作者:lxym148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及新闻经历 人物新闻思想主张 人物事业成功的原因 人物趣味逸事
人物历史评价
我的介绍 感谢语
2013-7-5
“邵苑墨洒笔舞梦,飘零乱世梦如空。萍飘《京报》血报国,新 闻全才贯苍穹。” 邵飘萍,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 《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 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开头的一首藏头诗,基本概括了邵飘萍一生的风风雨雨,他 有新闻梦,有以言论抨击旧政、拯救中国的梦,而在飘零的乱世他 的梦似乎空空如也,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虽然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他创办《京报》、自办通讯社、提出许多宝贵的新闻思想主张、写 下许多新闻著作,于是乎,人们称他为“新闻全才”,他在新闻界 的盛名如虹贯苍穹一般,如此响亮,很喜欢你们 哈哈哈哈哈……
谢谢你们 谢谢观赏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 《京报》,并与徐宝磺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 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叉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 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 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 山先生”标题。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 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 秦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 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 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 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 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 害了。”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 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 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 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 会责任心。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 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 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 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 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 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 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 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 万军”的高度评价。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 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 市。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1906 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府(浙江大学 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 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 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 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 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 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 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 罪行,加以抨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