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记者的人脉关系
学习“铁肩辣手”一代报人邵飘萍有感
众所周知,邵飘萍是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近日,通过我们小组对邵飘萍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让我对以邵飘萍的代表的记者的这个行业特别是该行业的一些人际交往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知道,记者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具有“一代报人”、“铁肩辣手”之称的邵飘萍,他的的交际圈更是广泛。
交际广泛,才会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也才能够采访到更多的人和事。
邵飘萍就是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对于被他经常痛骂的政界要人,邵飘萍也非常重视和他们的交情。
他这个人出手大方,又讲排场,经常宴请一些官僚政客。
边吃饭、边喝酒、边高谈阔论,往往酒意正酣的时候,机密也就不经意地吐露出来了。
一次,邵飘萍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内阁成员、府院秘书长。
就在他们兴致勃勃、海阔天空的时候,邵飘萍却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准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在门外等候,消息随写随发,宴会还没有终止,消息就已经到达上海。
暂且不说邵飘萍的这种“敌友不分”的交友原则正确与否,延伸到今日,对于记者个人乃至新闻媒体来说,关系多、人脉广是职业特性使然。
因为采访,就需要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色人等打交道,在年长月久的交往中自然积淀成为一种人脉资源,而且很可能进化为具有私人感情色彩的“核心圈”。
当然,这种人脉资源对于记者工作而言,是媒介正常运作所必须的,也是维系媒体获得信源、沟通渠道的关键要素。
不难想象,一个内向孤僻、独往独来的记者,怎么获得富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又怎么与被采访者交流自如?
人脉关系看不见,摸不着,人脉关系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门票。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脉关系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摧枯拉朽、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也有挖肉带血伤及自身的破坏力。
拿邵飘萍来说,在与军阀、官僚政客等等一些带有“黑色”背景的人物交往的过程中,也换来了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的议论,甚至于是他的死,都被人们猜测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黑吃黑”、“逾越了底线,或将有不测之祸。
”但毕竟着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无稽之谈,历史终究只是一种历史,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一些历史的悲剧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无论是在旧社会,还是在当代,在很多人眼里,和别的职业比起来,记者“能量”很大,只要你想找谁,没有不认识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确实比普通人更容易进出一些场所,接近一些高端。
由于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性,记者常常为人所惧,容易受到大家的阿谀奉承,再加上一定程度的经济诱惑,所以一些记者在处理人脉关系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丧失自我,为人脉所累,进而做出一些违反本意的行为。
理想意义上的记者,应该是社会的瞭望者、监督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启蒙者、批判者,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解释者,应该“以品性为第一”,实现道德自律。
所以,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对于所谓的“人脉关系”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把它作为一种为新闻报道服务的润滑剂,而不能把它异化成为他人或自身的利益服务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