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讲义4
(一)《盗法》
1、大盗,戍为守卒,重则诛。
2、窥宫者膑,拾遗者刖,曰有盗心焉。
(二)《贼法》
1、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
2、杀二人,及其母氏。
(三)《杂法》(七禁)
1、淫禁――“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聝(音郭,指割右耳);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
2、狡禁――“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
(一)经济方面
1、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2、私田出现、井田制破坏(土地可以交换、租赁、买卖)
(二)政治方面
1、诸侯称霸、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世卿世禄被打破)
(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法、道、墨)
2、朝觐述职、纳贡进献之礼废(礼崩乐坏、礼治衰落:“臣轼君、子轼父”的现象屡屡发生)(孔子大发雷霆:“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克己复礼)
(2)公元前501年(子产公布刑书后的第33年)
(3)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竹简,故言《竹刑》。”《左传·定公九年》:“郑驷颛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4)《竹刑》后经国家认可,具有法律效力。
(二)晋国“铸刑鼎”
1、时间:公元前513年。(历史上第二次)
2、主持者:赵鞅、荀寅――晋国大夫
(2)后期法家――指战国后期的法家,即通过兼并实现全国统一时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总结前期法家的经验,提出了较系统的“法治”理论,其法律思想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否定道德教化作用)
2、以地域为标准――晋法家和齐法家(不同地域文化之影响)
(1)晋法家(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
3、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要求全社会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强调“事断于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二)刑无等级(反对礼有差等)
1、商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2、韩非:“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三)行刑重轻(反对刑罚轻重相等)(重刑理论的极端表现)
三、《法经》的体例结构――六篇(*)
《法经》主要由盗、贼、囚、捕、杂、具六篇组成。其中,《杂法》相当于近现代刑法的总则;《盗法》、《贼法》相当于近现代刑法的分则;《囚法》、《捕法》相当于近现代的刑事诉讼法。
(一)《盗法》――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的法律
(二)《贼法》――维护政权稳定及地主阶级人身安全的法律
二、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原则(*)
这些法治原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观,并成为战国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事断于法(反对因人设法)
1、国家应制定法律作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以统一的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将全社会都纳入法律秩序中,以法律作为普遍的行为标准。
2、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来处理各种事务,所谓缘法而治,反对宗法时代的因人而制。
(四)法制方面
1、公布成文法(郑、晋)
2、打破“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传统
二、成文法公布(铸刑鼎事件)(春秋末期)(*)
(一)郑国子产“铸刑鼎”
1、子产其人
(1)郑国的执政――有魄力、有作为
(2)思想家、政治家
(3)宽猛相济(水――火)(得到孔子赞赏)
2、郑国铸刑鼎的历史背景
(1)春秋末期: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变。
指以三晋文化和秦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派系――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思想的主要特征:重农抑商、严刑峻法、否定道德教育作用,极端夸大刑罚的功能。
(2)齐法家(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管子》一书中)
指以齐国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派系――主要代表人物:管仲――思想的主要特征:重农而不抑商、重法而不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
(二)李悝“新政”的主要内容(三方面)
1、“尽地力之教”。即鼓励开垦荒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确认发展土地私有制。
2、“善平籴”。即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地粮食,用来备荒。荒年由国家出售一定地粮食,以平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3、制定《法经》。
二、《法经》的指导思想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3、制定《军爵律》,依军功授爵、禁止私斗――“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军功者,各以率(同律)受上爵”、“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四)行郡县,剥夺旧贵族特权――共设31个县,县下设乡、邑。县令、县丞均由国君任免,不再世袭。
▲论争实质
双方论争的实质在于:维护什么性质的制度。叔向和孔子极力维护“贵贱不愆”的奴隶制等级制度;子产等人则想通过公布的法律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正在形成中的封建制度。
四、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司法专横传统
(二)拉开了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推进了习惯法向成文法迅速过渡。
(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原则
一、法家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法家之含义(以法治国)
指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从汉朝开始将这些主张“变法”、提倡“以法治国”的人士统称为“法家”。)
(二)法家学派的鼻祖――李悝(率先在魏国变法,造《法经》)
(2)郑国处于四大强国包围之中:北有晋,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只有新政,才能救郑国于危亡中。
3、“铸刑鼎”事件
(1)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左传·昭公六年》)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
(3)叔向反对(子产回信反驳)(内容见后)
4、邓析造“竹刑”
(1)邓析其人:政治家、思想家――活跃激进――能言善辩
3、所铸刑书: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4、孔子反对
三、公布成文法之争议
(一)叔向――子产(写信-回信)
1、叔向给子产的信(《左传·昭公六年》)(P51)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
2、子产给叔向的回信(救世)
(三)法家流派的划分及主要代表
根据不同标准,大致有三种划分方法,即
1、以时间为标准――前期法家与后期法家
(1)前期法家――指战国中期以前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大都注重政治法律实践,常兼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其法律思想的实践性色彩浓厚。(不完全排斥礼义教化的作用)
(四)法布于众(反对法的秘密性)(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
1、管仲:“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2、韩非:“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第三节李悝的《法经》
一、李悝其人及其新政
(一)李悝其人(悝,音亏)(公元前455-公元前395年)
战国初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政治家、改革家,提倡“法治”。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推行新政。
(三)《囚法》――关于囚禁、审判、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
(四)《捕法》――关于追捕逃人、罪犯方面的法律
(五)《杂法》――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受贿、逾制等行为的法律(拾遗补缺)
(六)《具法》――关于定罪量刑的通例和原则方面的法律(相当于近现代刑法的总则)
四、《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的原文早已失传。《晋书·刑法志》保留了部分片断,大致勾勒出其基本框架。又参明代董说所著《七国考》中引用桓谭《新论》中内容。
教学重点提示
1、成文法的公布、争论、意义
2、《法经》的指导思想、结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3、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制原则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疑点)
第一节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一、成文法公布的历史背景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礼崩乐坏)(大动荡、大变革)
2、基本原则――“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重惩盗贼)
(二)有利于司法官统一司法(准确定罪量刑)
(三)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
(四)对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护、巩固经济基础)
第四节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封建性社会改革较为全面彻底的是秦国。秦孝公当政后,任用著名法家代表商鞅主持变法改革运动。商鞅携《法经》入秦,先后于公元前359年和350年主持了两次变法活动。就法制改革而言,其主要内容为:
(一)改法为律
1、在《法经》的基础上,结合秦国实际情况,经过厘定、修改,制定完成了秦律。内容有所扩充,如《田律》、《徭律》、《置吏律》、《军爵律》等。
2、将基本法典的名称由“法”改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注重法律的贯彻实施。(即“律”的均布作用)
(二)明法重刑,奖励告奸
1、明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布之于众”、“简易明白”
又称《减法》。“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年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
五、《法经》的特点
(一)重惩盗贼
(二)重刑轻罪
(三)维护君权
(四)维护特权
(五)保留奴隶制残余
六、《法经》的历史地位或意义(P55)(*)
(一)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
1、体例――盗、贼、囚、捕、杂、具(法经-秦六律-汉九章律-北齐律-开皇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诸法合体、以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