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种子导读手册进入阅读的天地,播下幸福的种子 (小下)猫咪洗澡蒋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诗与歌是有区别的,歌是能唱的诗。
因此,儿童与幼儿诗虽然很相似,但还是可以分辨出两者之间细微差别。
一般说,儿歌的思想内容比较单纯、直白、偏重明白的展示,讲求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注重语言外在的音乐感;幼儿诗的思想内容较为含蓄,偏重情感的抒发,意境的创设河意蕴的美感。
然而,这种区别又是相对的。
两种文本往往互相渗透,互相融会,所以诗化的儿歌或者歌化的幼儿诗也是屡见不鲜的。
对诗与歌的联系与区别有个简要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鉴赏这本幼儿诗集中的作品了。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幼儿诗欣赏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首先,幼儿诗的要求形象生动。
如《番茄红了》:“绿绿的番茄,等着人来采,等着等着——急得脸都红了。
”作者用想象的彩笔吧番茄由绿变红的成熟过程,描绘得具体可感,鲜明生动,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得来的,更易感染孩子的心。
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诗作更直观、更形象,还在形式上作努力,如《瀑布》采用了图像诗形式,把“一条吵吵闹闹的瀑布”排列成一字一行,且弯弯曲曲,好似一条瀑布从山崖飞泻而下,“冲到山脚下”,冲击着小读者的视觉,最后一句,又十分形象地排成一行“趟成一面安安静静的湖”。
第二,优秀的幼儿诗也应画中有诗。
如《黄昏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划到海上,给鱼儿铺张金色的床。
”,作者用短短的四行十九字,画出一副十分鲜明的黄昏美景。
透过画面般的诗句,我们还可感受到一种“关爱”的感觉,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这种感觉和共鸣,来自于作者选择了一个美的画面(黄昏的景象),借助拟人化的角色(太阳),给鱼儿铺张“金色的床”。
这个“有含意的景象”就是诗的“意象”,作者通过精心安排这一意象,才使“画中有诗”。
诗的鉴赏离不开意蕴的层面。
因此,第三,我们鉴赏幼儿诗,也要想嚼橄榄似的从每首诗读出诗中的情趣。
这“情趣”,就是诗的“”意蕴。
例如《我爱妈妈》:“山上的小花有几朵?”“一千朵,一万朵。
”没有多少新奇,妙就妙在,这个铺垫,带出一个极富童趣的内心独白:“我爱妈妈也有这么多。
”这句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诗句,使诗的情味和内蕴呈现无遗。
花找花蒋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着本儿歌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具有传统童谣的艺术风格,通俗易懂,悦耳动听,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未方便幼儿们领会、接受,这本儿歌集中的儿歌,结构都很单纯,每篇往往集中描写一种事物,篇幅也很短小,短的三、四行,长也不过六、七行,每行的句子,都很简短明白,如《花找花》:“花蝴蝶,蝴蝶花,花飞,花停,花找花。
”一是动物,一是植物,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仅仅用了13个字,描绘了一副充满了梦幻的图景。
《房子戴帽子》更简短单纯:“房子房子,戴帽子,尖尖的两头,翘胡子。
”四行两句15个字,却集中突出地描写了一座大屋顶的房子。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地具体的,他们对客观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因此要求儿歌写得越形象越具体越好。
这首儿歌中的房子,是一座中国传统大屋顶式的房子。
那大屋顶就像房子戴的帽子,而大屋顶两边的飞檐就像“翘胡子”,形象地比喻,清新有趣,还突显出一点幽默风趣的味道。
这当然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分不开的。
想象是诗不可忍缺少的因素,儿歌也是儿童诗歌的一种,当然也离不开想象。
如《桥上一头驴》:“桥上一头驴,桥下一条鱼”开头这两句是平常一般的叙事,没有新奇之处,但结尾两句“驴钓起了鱼,鱼骑走了驴。
”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一下九江读者带进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
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音韵悦耳是儿歌的生命,因为它是为年龄非常小的幼儿提供听赏念唱的。
作者运用有规律地句式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念唱起来就会造成短暂自然的停顿,这种停顿就形成了鲜明节奏:如《小瓢虫》。
这首三言两拍儿歌,不仅节奏鲜明,而且大体押韵,读起来极富音乐感。
儿歌的韵律和谐,押韵是重要的手段。
这本儿歌集里的作品,如有的句句相韵,《桥上一头驴》、《五只小猴》、《小雨滴》等都一韵到底。
有的是“一字韵”,如《房子戴帽子》。
还有《梅花开》基本上也是,它属于“字头歌”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句押韵的方式,读起来别有一种风味。
有的是偶数行或略作变通的押韵,如《花找花》、《花儿红》。
有隔行押韵,如《小瓢虫》,所以氤氲和谐悦耳。
儿歌属于口头文字的范畴,作者从这一口语艺术特点出发,使每首儿歌的语言都具有鲜明节奏感,押韵顺口,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给孩子带来一种独特的美感。
蛇偷吃了你的蛋流火(儿童文学作家)这个“我”是谁呢?看完这本书的前两页,读者们其实就已经差不多猜出来了。
课故事当然不会在这几页就打住,因为书里有个“我”——一位大大咧咧又咋咋呼呼的鸡妈妈。
她孵蛋的时候觉得累了,就随随便便站起来,走开去散步。
看见吞了蛋在睡觉的蛇,她也一点也没想到可能是自己家的蛋被偷了,反而风风火火跑去找鸭妈妈,大叫“鸭妈妈,鸭妈妈,蛇偷吃了你的蛋!”接下来作者不断使用着重复的句型,让“报说丢蛋——数蛋——发现没丢——找另外一位妈妈报信”的相似情节一再重复上演。
这种重复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到的手法,可以让孩子们熟悉和联系造句,方便他们据此推测出下边的情节,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和大人一起讲故事了。
在乌龟妈妈数过蛋之后,故事开始倒退着折了回去。
乌龟妈妈反过来问鹅妈妈是不是丢了蛋,鹅妈妈反过来问鸭妈妈……最后一只问到最先跑去问别的动物有没有丢蛋的鸡妈妈身上,并且让大家“震惊”地发现:丢的原来是鸡蛋!故事到了这里,“震惊”的只是书里的动物们,捧着书的读者们一点也不惊讶,还有点小得意。
“我们早就知道蛇偷的蛋是谁的啦!”现在只不过是验证下而已。
孩子们总是把喜欢的故事反反复复,不知厌倦地读好多遍,从不会因为早就知道故事情节而降低兴趣。
读这个故事也一样,一早知道答案反而让大家觉得整个故事都好亲切,早就知道蛋是鸡妈妈丢的人笑嘻嘻地欣赏着动物们跑来跑去演出一场轻喜剧。
鸡妈妈发现丢的可能是自己家的蛋之后,大惊失色地嚷着跑回家去数蛋,也说明前边她随随便便就离开蛋宝宝们,并不是因为她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只是她天生性格就那么大大咧咧。
瞧,大家把蛋宝宝从蛇肚子里救出来,蛋宝宝还变成小鸡宝宝后,鸡妈妈扑过去抱着小鸡的样子多开心呀。
整个故事在鸡妈妈抱着小鸡欢快地亲来亲去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落幕了,但作者还不忘记留一个有趣的小尾巴(事实上,在倒数第二页里,鸡妈妈抱小鸡的画面右边,作者就特地画了一截蛇尾巴)。
——在整本书的最后一页里,蛇又偷吃了一个蛋!这个蛋又是谁的呢?河边草丛里,似乎又有新的故事要上演了。
午后摇篮曲流火(儿童文学作家)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以为日月星辰都围绕它运行。
但后来人们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地球只是地月系的中心,永远围着它旋转的只有月亮而已。
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世界中心。
妈妈是宝宝的月亮,在看得见地方,在看不见的地方,永恒环抱注视着他。
妈妈是那么爱她的小娃娃,他希望拂过过他的风轻柔,希望他饮用的水清甜,希望他穿戴的衣物细软……妈妈希望把世界上的好东西全都给她的小娃娃。
这愿望好美,实现起来却好难,她只是努力努再力地倾自己所有。
小娃娃要醒着的时候,妈妈微笑地照顾他,陪伴他。
小娃娃要睡觉了,妈妈柔声哼着甜美的曲子哄他入眠。
小娃娃渐渐睡熟了,妈妈的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轻,最后她静静合上了双唇。
可那满溢关爱的曲调并未停止,无声的乐曲在悄然继续……小娃娃在摇篮里睡得乖乖甜甜,妈妈却还在忙个不停,她得让世界上其它事物也和她一样静悄悄呀。
她请大家不要“叮叮叮”,不要“铃铃铃”;不要“哗啦啦,不要“滴滴答”;不要“汪汪汪”,不要“喵喵喵喵”……她请大家和她一起演奏一曲无声的摇篮曲,请大家和她一起,静静地,静静地守护梦乡里的小娃娃。
因为这醒着的人听不见曲子,肚子前往黑乎乎睡乡的小娃娃都不会觉得害怕。
他睡得好香,好甜,好舒服,直到——闹钟想起来,小娃娃揉揉眼睛笑眯眯地醒过来。
妈妈希望小娃娃再多睡一会儿,可是既然他已经自己高高兴兴地醒来了,那好吧,妈妈也立刻高高兴兴地带着大家换上一只活泼的曲子。
啦啦啦,好欢快,好热闹……等小娃娃慢慢长大,吧嗒着嘴学会说话,划拉着小手学会写写画画,踢踏着小脚学会行走,走到那个不止有月亮和地球,不知有妈妈和小娃娃的世界里去。
到那个时候,他还会记得那些在他醒着的时候和睡着的时候,在他看得见的地方和看不见的地方,发生过的一切吗?“妈妈,我记得您为我唱过的所有的歌。
”魔法开启新世界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你肯定还记得,在你我小的时候,都会那种魔法:一旦使用,我们既是天上的鸟,也是水里的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受到太多局限的现实生活,由此获得无穷满足与幸福。
这魔法的民称,叫:想象。
然而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距离想象、距离创造、距离新的世界越来越远。
所以,有必要重申这条童年法则:有一种奇妙的魔法,将带我们前往未知世界,这魔法就叫——想象。
这次的魔法很神奇,秘诀却很简单:想从容变身为B,只需找出A和B的共通之处。
变身可以很简单,只需一个环节;也可以很复杂,多绕几个弯。
现在开始练习。
这次,我们要练习变身为一列火车,先从火车开始——让我们“张开大嘴打哈欠”吧!从长长的火车到长长的大象鼻子,从会喷水的大象鼻子到会喷水的救火车,从一闪一闪发亮的救火车到同样一闪一闪发亮的萤火虫……用这本书来练习魔法,这是一次音乐之旅。
“呜呜呜呜,轰隆轰隆,火车火车向前冲!”如此这般节奏,是让脚心发痒的欢快。
用这本书来练习魔法,这是一次彩色之旅。
蓝天绿草,褐墙红花,暗紫色的大河马,微笑睡着的黑发小娃娃……色泽饱满却不刺眼,令人赏心悦目。
用这本书来练习魔法,这是一次灵魂之旅,你会看见,世间万物有着怎样美妙的联系,而这一切最终如此巧妙地与你相关。
用这本书来练习魔法,这是一次奇异之旅。
你最后会发现,万物是怎样乖乖汇聚到一张小小的儿童床上,这样才能知道,从一张小床开始,会有着怎样精彩的世界。
当我们翻到最后一页时,我们也会恍然大悟,原来有魔法的不仅仅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小孩子,还有用心良苦从哪个绝顶的妈妈。
为了宝宝睡上一觉,她精心安排了一场多么精彩的魔幻之旅啊。
热爱孩子的大人们,和你的宝宝大大地打个哈欠,一起踏上奇幻世界的道路吧!小黑,你往哪里藏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玩捉迷藏,要是我们问一句:“谁来玩捉迷藏?”瞧吧,一双双小眼睛会立即兴奋得闪闪发光。
捉迷藏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好胜心、自信心……如此神秘而刺激的游戏,当然让孩子们欢欣鼓舞、劲头十足。
《小黑捉迷藏》就是这样一本让孩子们翻开第一页就会迫不及待地往下翻到最后一页,而且小眼睛越闪越亮、小嘴巴越笑越弯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