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第21卷 第3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V ol.21 N o.3 2001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 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Natural Science)Sep12001

文章编号:100021972(2001)0320089206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彭 海,吴安敏

(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江苏南京 210003)

摘 要:介绍了CST A(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的网络模型、协议结构、执行机理和控制流程,以及用来描述协议的AS N.1(抽象语法描述1)语法和BER(基本编码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ST A

与智能网(I N)的异同。着重说明了CST A协议的具体实现技术,编码器和解码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呼叫中心;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计算机电信集成

中图分类号:T N915.04 文献标识码:B

1 引 言

CST A(C om puter Support of T elecommunication Ap2 plication)协议即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该协议提供了交换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应用服务接口,属于OSI(开放系统互联)七层结构模型中的应用层协议。CST A的主要内容是定义计算功能、交换功能和特殊资源功能之间的逻辑交互关系,客户机Π服务器模型,各类CST A服务以及CST A对象。其中,计算功能由位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实现,交换功能由位于通信网络中的一台或多台交换机完成,特殊资源功能可以位于交换机或计算机之中。三部分功能互相独立,隐藏内部功能的实现方法和细节。不同功能域对等应用层之间通过客户机—服务器模型进行双向通信,调用CST A对象方法,为对方提供CST A服务。

CST A广泛应用于CTI(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已成为基于CTI的呼叫中心的标准协议。CTI原来指的是计算机电话集成,近年来随着IP(因特网协议)技术的广泛应用,呼叫的概念被大大地扩展,CTI 中的“T”已由单纯的“电话”演变为含义更为丰富的“通信”;“C”由原来单纯的“计算机”演进为“计算机智能”,包含所有具备计算机智能的功能部件;“I”则意指以语音业务为主的电话网(T)、以数据业务为主的计算机网(C)和以视频业务为主的电视网Image (I)的集成,并可望进一步实现以IP为基础的统一的

收稿日期:2001205231多媒体网络。

CST A协议标准由EC M A(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制订,获得了众多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计算机制造商的支持。目前的版本有CST A I(1992),CST A II (1994)和CST A III(1998)。在即将推出的CST A I V中将增加VoIP(因特网传送话音)的功能。

2 CSTA协议分析

2.1 网络模型

(1)CST A域。CST A域包括交换域、计算域和特殊资源域。一个子域对应一个视图,每一个子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似的功能,所有功能都可以提供给CST A应用。一个CST A应用至少应该涉及两个不同的子域。图1给出CST A域的一个例子。

(2)ClientΠServer(客户Π服务器)模型。支持CS2 T A应用的通信机制可以用ClientΠServer模型来描述。CST A业务的请求方称为Client,业务提供方称为server,分别为属于不同子域的两个功能实体。每个功能实体可能是Server,也可能是Client,视具体业务而定。图2给出了在计算功能和交换功能之间的ClientΠServer关系图。图2中箭头方向表示业务提供的方向。

交换功能向计算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S witch2 ing Function Services,典型业务如Make Call Service。

计算功能向交换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C om2 puting Function Services,典型业务如R oute Request Service。

特殊资源功能向交换功能或计算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S pecial Res ource Function Service ,典型业务

如Play Message Service

图1 CSTA

图2 Client ΠServer 模型

(3)和公用智能网(I N )的比较。CST A 和I N 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点,同时又存在一些区别。最明显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通过交换机和计算机之间的功能交互,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需求的。交换功能和计算功能完全分离。驱动它们发展的动力都是市场需求和兼容要求(都要求与厂商无关,与技术和实现无关)。CST A 使用了一些PABX (专用自动小交换机)已有的特性,如呼叫前转、呼叫分配、缩位拨号、限时选路等,在I N 中表现为目标业务。I N 的I NAP (智能网应用协议)和CST A 都是应用层的协议,且都用AS N.1描述。

除了I N 用于公网,CST A 用于专网这个区别外,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业务逻辑和数据驻留地不同以及交换机和计算机之间交互的规则不同。I N 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都驻留在SCP (业务控制点)上,由SCP 完全控制业务的流程;CST A 的业务和数据在交换机和计算机上都有,它们共同控制业务的流程。在I N 中,提供计算功能的SCP 恒为Server ,提供交换

功能的SSP (业务交换节点)恒为Client ,两者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而在CST A 中,交换机和计算机是可以互为Client ΠServer 的。此外,I N 需要利用7号信令网提供SSP 和SCP 之间的通信机制。

表1列出了CST A 和I N 的主要不同点。

表1 CSTA 和IN 的不同点

Item

CST A

IN

网络类型专用网公 网

功能

交换功能、计算功

能、特殊资源功能业务交换功能、业务控制

功能、连接控制功能、业务数据功能、业务管理功能、特殊资源功能物理结构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将功能映射到物理实体

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将功能分配到功能实体内部连接在交换机和计算机之间直接相连在SCP 和SSP 之间通过SS7相连

对计算功能的访问工作站直接连到计算机

对SCP 没有直接连接,通过SSP 和S MS 访问业务逻辑Π数据在交换机和计算机上都提供

只在SCP 上提供

规则

Client ΠServer 模式:交换机和计算机都可以是Client 或Server

SSP 请求SCP 的指令,SCP 根据业务逻辑要求SSP 执行某项功能

2.2 协议结构

CST A 协议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业务:

(1)交换功能业务(S witchingFunctionServices ):

交换机提供给计算机的业务,包括了一些基本的交换机功能,如接续、挂起、恢复等。

(2)事件报告业务(EventReportServices ):用于

09

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1年

在交换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事件报告。

(3)计算功能业务(C om putingFunctionServices ):计算机提供给交换机的业务,包括了一些计算机的功能,例如选路。

(4)双向业务(BidirectionalServices ):用于在CS 2T A 消息中传送非标准的各种信息。

(5)状态报告业务(StatusReportingServices ):用

于在交换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状态报告。

(6)输入输出业务(InputOutputServices )

:用于计算机访问各种电话终端。

(7)语音单元业务(v oiceUnitServices ):用来控制语音的播放、停止录音等。

2.3 协议执行机理

CST A 的所有业务都是通过ROSE Apdu (应用协议数据单元)包装后发送出去的。ROSE (Rem ote Op 2eration Service Element 远程操作服务单元)用于解决

异地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操作请求和操作结果的返回。应用实体之间的通信通常都是交互的,典型的情况就是,一方向另一方请求某一特定的操作被执行,另一方执行该操作并且报告执行结果或出错结果。ROSE 中交互的模型见图3。

图3 R OSE 交互模型

AE :Application

Element ;ROSE 定义了5类操作:

(1)同步,需要返回结果或出错信息。(2)异步,需要返回结果或出错信息。(3)异步,只需要返回出错信息,成功的话不用

返回。

(4)异步,只需要返回结果,出错的话不用返回。

(5)异步,不需要返回任何结果或出错信息。

其中,同步的意思是请求方必须得到被请求方的响应后才能发出下一请求,异步则不需要。

另外,ROSE 还定义了5类业务:

(1)RO 2I NVOKE 一方给另一方发送请求,要求完成某些操作。

(2)RO 2RES U LT 操作正常完成,操作方给请求

方发送成功信息。

(3)RO 2ERROR 操作失败,操作方给请求方发送失败信息。

(4)RO 2RE J ECT 2U ROSE 用户发现问题后,拒绝请求和响应。(5)RO 2RE J ECT 2P ROSE 提供者通知ROSE 用户某些问题。

2.4 控制过程

下面结合笔者所在的项目组依据CST A 协议开

发呼叫中心的实际情况,说明如何利用CST A 协议(EC M A218)定义的各种服务完成呼叫控制的过程。图4是实现呼叫中心主动服务的消息流程图。图4中交换机与CTI Server 之间传递的消息即是由R ose Apdu 封装的、遵循EC M A217标准的消息流,计算机网内的消息为自定义。当CTI Server 接收到从后台服务器发来的主动服务请求时,经本地AC D (自动呼叫分配)功能为此业务分配一个空闲的座席后,向交换机发出了MakeCall 请求,此时交换机作为Serv 2er ,完成呼叫的接续,同时给出一系列事件报告,告知CTI Server 呼叫接续的进展情况,以通知座席摘机,成功建立用户到座席的语音通道。

图4 主动服务消息流程图

3 CSTA 协议的形式化描述

3.1 ASN .1抽象语法

EC M A 2218中的所有的协议都是用AS N.1的语

法来描述的。AS N.1是一种抽象语法描述。它提供了一种表示数据的标准方法。因为不同网络的计算设备上的数据可能采用了互不兼容的表示方式,所

1

9 第3期 彭 海等:CST A 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以这一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从OSI参考模型来看, AS N.1属于第6层———表示层,因为它提供了应用进程之间正确通信所需的基本数据转换规则。AS N.1不仅是一个形式化的文法,还是一个抽象的

记法。也就是说,AS N.1可以用来定义对象,而不用考虑不同机器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3.2 基于ASN.1的协议描述

CST A是通过ROSE规范来定义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所有需要交互的业务单元的。在ROSE中用AS N.1定义了BI ND、UNBI ND、OPERATI ON、ERROR 这几个宏,CST A中所有的业务都是用这几个宏来定义的,只是具体的参数不同。CST A协议通过OPER2 ATI ON宏定义时可能有ARG UME NT、RES U LT、ER2 ROR3个参数,通过这3个参数的具体类型不同来表示不同的业务,通过这3个参数的有无来判断不同的操作类型。例如如果仅有ARG UME NT参数,而没有RES U LT和ERROR参数,就属于第五类操作。下面给出一个业务的定义示例:

alternateCall OPERATION

ARG UME NT AlternateCallArgument

RES U LT AlternateCallResult

ERRORS{universalFailure}

 ::=1

AlternateCallArgument::=

CH OICE

{callsInv olved C onnectionDetails,

SE QUE NCE

{callsInv olved C onnectionDetails,

extensions CST AC omm onArguments}}

AlternateCallResult::=

CH OICE

{extensions CST AC omm onArguments,

noData NU LL}

从上面的AS N.1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该业务的名字是alternateCall,

协议中给它分配的OperationVal2 ue是1,它有ARG UME NT、RES U LT、ERROR3个参数,属于第2类操作。它的ARG UME NT、RES U LT和ERROR中的具体类型则在CST A协议中有进一步的描述。

3.3 基本编码规则

CST A协议经过AS N.1描述后,还得按照BER 规则进行编码后才能在网络上进行传输。BER是一种编码规则,在X.209中定义。它采用的是一种T LV的格式,即T ag、Length、Value,其中的T ag是在AS N.1中定义的数据类型,Length是数据对象的实际长度,以字节数计算,Value是数据对象的实际值。T字段的编码格式见表2。

表2 TAG字段编码格式

当NUM BER OF T AG大于30时,NUM BER OF T AG=

①+②+③+…,范围可以为[31,+∞]

C LASS共有4种:Universal、Application、C ontext-specific、Private,分别用00、01、10、11表示;PΠC表示数据对象是基本类型还是结构类型,代表PrivateΠC onstructed;Number of T

ag表示的是AS N.1中定义的数据类型,用不同的整数来表示,见表3。

表3 NU MBER OF TAG

T ag T ype

1BOO LE AN

2INTEGER

3BIT STRING

4OCTET STRING

5NU LL

6OB J ECT IDE NTIFIER

7OB J ECT DESCRIPTER

8EXTERNA L

9RE A L

10E NUMERATE D

16SE QUE NCE AND SE QUE NCE OF

17SET AND SET OF

18—22,25—27CH ARACTER STRING TY PES

23—24TIME TY PES

12—15RESERVE D

28—…RESERVE D

length字段的编码见表4:

表4 LENGTH字段编码格式

(1)Definite F orm。

当长度不大于127时:

29 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1年

 例如L=38,编码后为00100110(二进制);

当长度大于127时:

 例如L=201编码后为1000000111001001

(2)Indefinite F orm。

表示VA LUE字段以end2of2contents字节结束。End of content的格式如表4所示。

4 CSTA协议实现技术

4.1 协议实现原理

整个协议的开发流程图见图5。首先从EC M A2 218协议中得到CST A协议各个模块的AS N.1描述,然后将这些模块放入AS N.1编译器。编译器自动生成对这些模块中所有类型的编码和解码函数,包括打印和释放函数,此时应用程序就可调用这些函数去进行编解码。编码是严格按照BER规则进行的,编码后的值存放在缓冲区中,可以通过S OCKET 发送出去,解码也是按照BER规则进行的,只是一个逆过程。在生成CST A协议的编解码函数后,还需生成ROSE APDU的头,用来指明这次交互的I N2 VOKE I D以及所属的ROSE业务类型。

图5 CSTA协议开发流程图

对于CST A协议中的业务来说,每一个业务都有一个固定的OPERATI ON VA LUE,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整数值去判定不同的业务,ROSE APDU中又有一个I NVOKE I D,可以用来在异步操作中识别不同的响应与调用的关系。而且,在编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个ROSE I D,通过这个整数值来表明到底是I N2 VOKE,RES U LT,ERROR还是RE J ECT。通过这3个参数,就可以唯一地确定一次消息的类型、消息编号和消息中具体的业务,从而不会出现混淆的现象。

编码时,首先确定ROSE I D,然后应用程序给本次消息分配一个随机的I NVOKE I D,接着再根据要传的具体业务来确定该业务的OPERATI ON VA LUE,最后将要传的具体业务的参数编进去;解码时,首先得到ROSE I D,然后得到I NVOKE I D,最后得到OP2

ERATI ON VA LUE,再根据OPERATI ON VA LUE去调

用不同的解码函数,从而得到具体业务的信息。

4.2 编译码器设计原则

编译码程序由C语言实现,设计成函数调用的

形式,供高层控制流程使用。设计时考虑的是把所

有业务的编译码器集成在一起,即从总体上来看只

有一个总的编译码器,,具体业务的编译码函数生成

后包装在总的编译码器中,高层调用只需要一个编

有.0(一)解1.9(编)-35.0(译)-354.2

参考文献:

[1]EC M A2138.Security in Open Systems2Data E lements and Service Defini2

tions[S].1989.

[2]EC M A2217.Services for C om puter Supported T elecommunications Appli2

cations(CST A)Phase II[S].1994.

[3]EC M A2218.Protocol for C om puter Supported T elecommunications Appli2

cations(CST A)Phase II[S].1994.

[4]EC M A TRΠ46.Security in Open Systems2A Security Framew ork[S].

1988.

[5]EC M A TRΠ52.C om puter Supported T ele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CST A)[S].1990.

[6]EC M A TRΠ68.Scenarios for C om puter Supported T ele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CST A)Phase II[S].1994.

[7]IS O7489.In 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2

Basic reference m odel[S].1984.

[8]IS O8649.In 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2

Service definition for the Ass ociation C ontrol Service E lement(this cor2 responds to CCITT Rec.X.217)[S].1988.

[9]IS OΠIEC8824.In formation technology2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2

S pecification of Abstract Syntax N otation One(AS N.1)(this corre2 sponds to CCITT Rec.X.208)[S].1990.

[10]IS OΠIEC8825.In formation technology2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2

S pecification of basic encoding rules for Abstract Syntax N otation One (AS N.1)(this corresponds to CCITT Rec.X.209)[S].1990. [11]IS OΠIEC902721.In 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T ext communication2

Rem ote operations2Part1:M odel,notation and service definition

(this corresponds to CCITT Rec.X.219)[S].1989.[12]IS OΠIEC902722.In 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T ext communication

2 Rem ote operations2Part2:Protocol specification(this corresponds to

CCITT Rec.X.229)[S].1989.

[13]IS OΠIEC1003121.In formation technology2T ext and office systems2Dis2

tributed2office2applications m odel2Part1:G eneral m odel[S].1991. [14]IS OΠIEC11572.In formation technology2T elecommunications and in for2

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2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 ork2

Circuit m ode bearer services2Inter2exchange signalling procedures and

protocol[S].1994.

作者简介:

彭 海(1976-),男,湖南常

德人。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9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通信

工程系。现参加呼叫中心项目开

发工作。

吴安敏(1974-),男,江苏靖

江人。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

声工程系。现参加呼叫中心项目

开发工作。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 Support

T ele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CSTA)Protocol

PENG H ai,WU An2min

(Department of C ommunication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 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CST A(C om puter Supported T ele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about the netw ork m odel、protocol architecture、operate mechanism and the control in formation flow.The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1 (AS N.1)which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protocol and the Basic Encoding Rules(BER)are als o discussed.C om paris ons are made between CST A and the I N(Intelligent Netw ork).Em phasis is placed on the im plement of the CST A protocol and the method for designing encoder and decoder.

K ey Words:Call center;C om puter Support of T ele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C om puter telecomunication integration 49 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1年

网络协议分析期末

网络协议分析 Chap 1——TCP/IP 概述 1.用IP实现异构网络互联(IP能够屏蔽底层物理网络的差异,向上提供一致性) 2.通用的协议分层思想: (1)第N层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的时候,只能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2)N层向N+1层提供服务,该服务不仅包括N层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还包括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总和 (3)最底层只提供服务,是提供服务的基础;最高层只是用户,是使用服务的最高层,中间各层既是下一层的用户,又是上一层的服务提供者 (4)仅在相邻层间有借口,且下层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层完全透明 3.TCP/IP分层模型 分层优势:简化问题,分而治之,有利于软件升级换代 应用层、传输层、IP层、网络接口层、物理层 分层缺点:效率低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都要对数据进行分别处理 2.每层处理完毕都要加一个头结构,增加了通信数据量 TCP/IP的分层原则:信宿机第n层收到的数据与信源机第n层发出的数据完全一致。 应用层:提供通用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间端到端的通信 ①格式化信息流②提供可靠传输③识别不同应用程序 IP层:负责点到点通信 ①处理TCP分层发送请求 ②为进入的数据报寻径 ③处理ICMP报文:流控、拥塞控制 ④组播服务 网络接口层: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选定的网络发送。 总结:TCP/IP模型是在1个硬件层上构建的4个软件层 4.TCP/IP 中协议依赖关系

CHAP 2 点到点PPP协议 1.最大接收单元:用以向对方通告可以接受的最大报文长度; 2.PPPoE定义了在以太网中使用PPP协议的规范,主要用于城域以太网以及个人用户基于以太网连接ADSL接入设备的场合 CHAP 3 Internet地址及地址解析 1.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2.IP地址的寻路特点: (1)指明了主机所在的网络,标识了对象位置 (2)标识了到达对象的路径,机先投递到对象所在网络,之后投递到相应的主机 3.IP地址分类 A类:0 —8位网络号首字节1—126 B类:10 —16位网络号首字节128—191 C类:110 —24位网络号首字节192—223 D类:1110 —组播地址首字节224—239 E类:11110 -- (保留未用)首字节240—247 特殊IP地址: 网络地址:主机号全0;广播地址:主机号全‘1’ 有限广播地址:32位全‘1’;回送地址:127.*.*.*,网络软件测试及本机进程间的通信。 4.从IP地址中提取网络部分,过程如下: (1)提取首比特位,为0则是A类地址,第一个字节是网络号 (2)首位为1,则提取第二位,为0则是B类地址,前两个字节是网络号 (3)第二位为1,则提取第三位,为0 则是C类地址,前三个字节是网络号 5.ARP的基本思想是“询问”。 6.ARP步骤: (1)发送方发送一个ARP请求,该报文以广播方式发送,包含接收方的IP地址。 (2)网络上所有主机都会受到这个请求,比较请求中的接收方IP与自己的IP,若相同,则向发送方回应,回应中包含自己的物理地址,否则不作回应。 总结:广播请求,单播回应! 话外:在TCP/IP协议中,每一个网络结点是用IP地址标识的,IP地址是一个逻辑地址。而在以太网中数据包是靠48位MAC地址(物理地址)寻址的。因此,必须建立IP地址与MAC地址之间的对应(映射)关系,ARP协议就是为完成这个工作而设计的。 7.ARP欺骗。(P31) (1)嗅探器的原理:在共享网络环境下,所有数据通过物理广播方式投递,在网卡工作于混杂模式下不会进行地址检查而直接接收数据,主机可以修改网卡的工作模式嗅探网断内的所有通讯数据。(被动攻击) (2)基于ARP欺骗的嗅探器:在同一网段中可以通过ARP询问知道网段内任意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映射关系。在交换式网络环境下,一台主机H若想截获A、B主机间的通讯,可以首先向A发送一个ARP应答报文,里面包含IPb/MACh,A收到后会更新

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

甲方: 乙方: 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就知识产权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如下: 第一条服务范围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向甲方提供以下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及科研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 1、为辖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专利、商标、著作权申请注册,专利无效诉讼和侵权诉讼,商标异议,专利信息利用,专利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科研项目及管理的制度建设。 2、定期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研发管理培训,逐步完善企业研发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定期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科技研发,专利、商标、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各种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知识和重要案例等信息。 4、为企业提供科研管理咨询服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各级科技专项立项政策咨询辅导等。 第二条甲方责任义务 1、搜集、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组织相关培训与知识讲座。 2、努力为乙方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条乙方责任义务 1、对园区企业所提供的技术资料负有保密责任。 2、及时为园区委托企业办理专利申请,并在企业提交技术交底书和其他所需申请文件并交付申请费用的情况下,完成专利申请的申报工作。在收到《专利受理通知书》后应及时通知委托企业领取。 3、定期组织专家为园区内企业进行关于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讲座,内容包括:专利法相关知识,专利申请材料的准备,如何利用专利文献确定新产品的研发方向,专利申请的策略,如何利用专利群进行专利侵权诉讼等,具体讲课内容可根据园区内企业的要求与甲方协商确定。 第四条双方的义务 1、甲方应制定年度市场开发计划,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迅速开展工作。 2、对需要乙方提供咨询服务的内容,甲方应以书面指令信函(信件、传真或者电邮)的方式通知乙方。乙方应在收到甲方指令信函后,迅速指派相关人员按照甲方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及时将处理结果通告甲方。 3、甲方应严格按照乙方服务标准开展工作,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客户信息及技术资料,依法保障客户的基本权益。 4、乙方应安排专人负责相关事务,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服务人员数量和时间。 5、乙方应及时完成服务项目的相关事宜并保证质量,依据法律做出专业判断,努力维护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 6、乙方应按照甲方的合理建议改善工作。 7、甲方指定。乙方指定作为甲乙方双方合作事项代理人,负责甲乙双方的业务往来工作。

网络协议分析题库

第一章练习 1 OSI和ISO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它们是什么关系? 2 OSI/RM模型没有被最终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哪些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 B ) A. TCP和UDP B. DNS和FTP C. IP D. ARP 4 Internet最早是在( C ) 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ANSNET B. NSFNET C. ARPANET D. MILNET 5 当网络A上的主机向网络B上的主机发送报文时, 路由器要检查( B ) 地址 A.端口 B. IP C.物理 D.上述都不是 6.下面哪一个是应用层提供的服务? ( D ) A.远程登录服务 B.文件传送 C.邮件服务 D.上述都是 7要将报文交付到主机上的正确的应用程序, 必须使用( A )地址 A.端口 B. IP C.物理 D.上述都不是 8. 网络应用访问操作系统的常用接口是,实现IP地址到物理地址映射的协议是。 9. 在TCP/IP协议族中,能够屏蔽底层物理网络的差异,向上提供一致性服务的协议是;实现异构网络互联的核心设备是。 10. 在TCP/IP网络中,UDP协议工作在层,DNS协议工作在层。 11判断对错:TCP/IP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网际互联协议标准,仅包含TCP和IP两个协议。() 第二章练习 1 PPP协议是什么英文的缩写?用于什么场合? 2 ISP验证拨号上网用户身份时,可以使用哪些认证协议? 3.PPP协议的通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LCP的用途是什么? 5.PPP是Internet中使用的(1),其功能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2),它 使用(3)技术来解决标志字段值出现在信息字段的问题。 (1)A. 报文控制协议 B. 分组控制协议 C. 点到点协议 D.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2)A. 数据链路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网络协议分析》教学大纲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网络协议分析 英文名称:The network protocol analysis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设计等 一、课程性质 《网络协议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网络的重要性和普及性已毋庸置疑。在网络通信的方方面面中,网络协议发挥着基础的支撑作用。TCP/IP协议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协议族,也是Internet出现、发展和普及的基础。 用户新的应用将不断出现,新的协议标准及现有标准(包括TCP/IP)的新版本仍在不断涌现。而TCP/IP的设计者和研究者们也在不断这种发展速度而推陈出新。这个时候,掌握各个协议的思想、原理及流程等方面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教学基本要求 开设此门课能够让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TCP/IP协议族各个协议的本质思想,会使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对一个协议作出评价,以便应用到以后的网络应用和工作当中。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页脚内容1

第1章TCP/IP概述 本章教学内容:网络互联与TCP/IP;网络协议的分层;TCP/IP发展过程;TCP/IP协议的标准化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网络互联的概念,TCP/IP的分层思想。 本章重点:网络协议的分层和网络互联的概念。 本章难点:网络互联的理解。 第2章点到点协议PPP 本章教学内容: PPP的流程及报文格式;认证协议PAP及CHAP;PPPoE的应用、流程及报文格式。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PPP的流程及报文格式;LCP、IPCP协议以及认证协议PAP及CHAP。本章重点: PPP流程以及LCP、IPCP协议的规定。 本章难点: LCP、IPCP协议的规定。 第3章Internet地址及地址解析 本章教学内容: Internet地址;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本章重点:掌握地址解析协议ARP。 本章难点:地址解析协议ARP。 第4章互联网协议IP 本章教学内容: IP数据报;IP分片及重组;IP选项;IP安全问题和IP选路。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IP数据报;IP分片及重组;IP选项。掌握IP选路。 本章重点: IP数据报;;IP选项和IP选路。 本章难点: IP分片及重组,IP 选项。 页脚内容2

推荐-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及应用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及应用 【摘要】路由器寻找的最佳路径是路由协议,它能保持各个路由器间的路由表相同,实现各个路由器间的相互连通,且在网络间传递数据包。可见,动态路由协议是借助路由器间的信息传递,计算、更新网络结构。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影响常用动态路由器安全性。现就BGP、OSFP 和RIP V2三种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用。 【关键词】动态路由安全性应用 连接网络的重要硬件设备,是路由器,它可以实现数据包的传递。而动态路由协议指的是路由器表的更新过程,它能够满足网络结构变化的需求。常用的动态路由分为三种,分别为BGP协议、OSPF协议和RIP V2协议。如果在数据包传递过程中,协议出现漏洞,那么容易被人利用,给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分析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 1.1 BGP协议安全性 多个相互连接的商业网络共同组成了Internet。各个ISP或企业网络,需要定义一个自治系统号,即ASN,它们

的分配由IANA完成[1]。自治系统号共有65535个,其中私用保留的为65512―65535。路由信息在共享状态下,此号码的维护方式可以采取层的方式。BGP采用会话管理,其中TCP 的179端口可起到触发作用,使Keepalive和update信息被触发,且累及其邻居,从而更新和传播BGP路由表。 然而,因BGP的传输方式以TCP为主,那么容易导致BGP 出现关于TCP的诸多问题,例如拒绝服务攻击,预测序列号,SYN Flood攻击等。BGP主要是利用TCP的序列号,未使用自身的序列号。所以,一旦设备应用可预测序列号,就容易受到该类型攻击。在Internet中运行的大部分路由器都采用了Cisco设备,没有采用预测序列号方案,这就降低了受到攻击的风险。一些BGP在默认状态下,未采用相关的认证机制,有些BGP继续沿用明文密码,这样,大大增加了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实际应用BGP协议时,还会受到伪造报文攻击等其他攻击。但通常情况下,BGP主要在核心网的出口应用,且配置密码认证,因此,BGP协议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1.2 OSPF协议安全性 复杂是OSPF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运行中的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攻击者的攻击,给OSPF带来不同程度伤害。攻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资源消耗攻击。将不同类型的OSPF报文不间断大量发送,这样极易导致攻击实体资源枯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第21卷 第3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V ol.21 N o.3 2001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 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Natural Science)Sep12001 文章编号:100021972(2001)0320089206 CSTA协议分析及实现技术 彭 海,吴安敏 (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江苏南京 210003) 摘 要:介绍了CST A(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的网络模型、协议结构、执行机理和控制流程,以及用来描述协议的AS N.1(抽象语法描述1)语法和BER(基本编码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ST A 与智能网(I N)的异同。着重说明了CST A协议的具体实现技术,编码器和解码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呼叫中心;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计算机电信集成 中图分类号:T N915.04 文献标识码:B 1 引 言 CST A(C om puter Support of T elecommunication Ap2 plication)协议即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该协议提供了交换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应用服务接口,属于OSI(开放系统互联)七层结构模型中的应用层协议。CST A的主要内容是定义计算功能、交换功能和特殊资源功能之间的逻辑交互关系,客户机Π服务器模型,各类CST A服务以及CST A对象。其中,计算功能由位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实现,交换功能由位于通信网络中的一台或多台交换机完成,特殊资源功能可以位于交换机或计算机之中。三部分功能互相独立,隐藏内部功能的实现方法和细节。不同功能域对等应用层之间通过客户机—服务器模型进行双向通信,调用CST A对象方法,为对方提供CST A服务。 CST A广泛应用于CTI(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已成为基于CTI的呼叫中心的标准协议。CTI原来指的是计算机电话集成,近年来随着IP(因特网协议)技术的广泛应用,呼叫的概念被大大地扩展,CTI 中的“T”已由单纯的“电话”演变为含义更为丰富的“通信”;“C”由原来单纯的“计算机”演进为“计算机智能”,包含所有具备计算机智能的功能部件;“I”则意指以语音业务为主的电话网(T)、以数据业务为主的计算机网(C)和以视频业务为主的电视网Image (I)的集成,并可望进一步实现以IP为基础的统一的 收稿日期:2001205231多媒体网络。 CST A协议标准由EC M A(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制订,获得了众多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计算机制造商的支持。目前的版本有CST A I(1992),CST A II (1994)和CST A III(1998)。在即将推出的CST A I V中将增加VoIP(因特网传送话音)的功能。 2 CSTA协议分析 2.1 网络模型 (1)CST A域。CST A域包括交换域、计算域和特殊资源域。一个子域对应一个视图,每一个子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似的功能,所有功能都可以提供给CST A应用。一个CST A应用至少应该涉及两个不同的子域。图1给出CST A域的一个例子。 (2)ClientΠServer(客户Π服务器)模型。支持CS2 T A应用的通信机制可以用ClientΠServer模型来描述。CST A业务的请求方称为Client,业务提供方称为server,分别为属于不同子域的两个功能实体。每个功能实体可能是Server,也可能是Client,视具体业务而定。图2给出了在计算功能和交换功能之间的ClientΠServer关系图。图2中箭头方向表示业务提供的方向。 交换功能向计算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S witch2 ing Function Services,典型业务如Make Call Service。 计算功能向交换功能提供的业务称之为C om2 puting Function Services,典型业务如R oute Request Service。

软件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范本

编号:YB-HT-026749 软件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范 Model software development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文档中文字均可自行修改 编订:YunBo Network

软件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范本 甲方: 身份证号: 乙方: 身份证号: 丙方: 身份证号: 丁方: 工商执照号: 鉴于,协议各方均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人员,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软件开发活动。并且,协议各方有意愿共同从事_______软件的开发工作。为了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原则指导下,订立本协议书,

各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合作宗旨 为完成______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共同享有开发成果而合作。 第二条、合作项目和范围 协议各方共同开发______软件,合作范围包括软件的代码编写、调试、测试等开发工作。 第三条、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为______年。 第四条、合作方式 1、协议各方按照软件编程工作的正常分工进行编写,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软件的重大功能和事项,以免对其余各方造成履约困难。 2、合作各方应坚持勤勉努力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各方分别负责的软件的编程工作,并考虑到各方软件的兼容和接合。如部分合作人发生特殊技术困难,其余合作方有义务为其提供合理

适当的技术帮助。 第五条、知识产权 1、各方编写的软件源代码、技术文档及汇编而成的程序本身,其著作权均由合作方共同享有。 2、各作各方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不得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否则,应对外承担全部侵权责任。 第六条、协议变更 1、经合作各方协商同意,本协议可以作相应变更。 2、任何合作方未经与其他各方协商,擅自变更本协议条款或者将本协议权利义务转让他人,均为无效。 第七条、禁止行为 1、未经全体合作人同意,禁止任何合作人私自以团体名义进行业务活动如其业务获得利益归合作各方共有,造成损失按实际损失赔偿。 2、禁止合作人经营与团队相竞争的业务。 3、禁止合作方泄露本协议所涉及的相关商业秘密。

网络协议分析习题解答参考思路

《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习题解答参考思路 第1章习题解答参考思路 习题1: 该题考查对异构网络互联概念、异构网络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理解程度。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地址问题、包格式转换问题、路由问题等,其中1.1.3节还列举了很多其他的问题。 习题2: 该题可参考教材中所讲述的用户A和用户B的数据转换和传输过程进行解答。 习题3: 该题主要考查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在http://biz.doczj.com/doc/029858407.html,/上可以查到所有的RFC信息。 习题4: TCP/IP模型和OSI参考模型之间的层次对应关系及各层协议参见教材中的图1-5。 习题5: 该题主要考查动手能力,可以使用Wireshark(曾称为Ethereal)、Sniffer Portable 等软件进行抓包,然后针对一些具体报文进行分析。注意分析通信中的多路复用和多路分解过程,说出通信双方的物理地址、IP地址和端口地址。 习题6: 该题主要考查阅读代码的能力,这部分代码是对数据结构课程中队列操作的一个实现。该队列是一个基于优先级排序的队列,主要的数据结构是qinfo: struct qinfo { Bool q_valid; int q_type; /* mutex type */ int q_max; int q_count; int q_seen; int q_mutex; int *q_key;

char **q_elt; }; 具体操作如下: int enq(int q, void *elt, int key); /*入队列操作,根据key的大小插到队列中的合适位置*/ void * deq(int q);/*出队列操作*/ void * headq(int q);/*获取队列头部元素*/ void * seeq(int q);/*按顺序取队列元素*/ int newq(unsigned size, unsigned mtype); /*分配一个新的队列,并返回队列的索引位置*/ int freeq(int q);/*释放队列*/ int lenq(int q);/*获取队列长度*/ static int initq();/*初始化队列*/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标准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网络协议分析、 总学时数:36(理论课学时数:18 实践课学时数:18) 学分数:2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学习TCP/IP协议体系结构和基本概念,分析各个协议的设计思想、流程及其所解决的问题。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的技能水平。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型企业的网络维护的日常工作。学生应先修《计算机网络基础》一课,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后,方可修此门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课程整体结构按照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所涉及到的工作任务,维护中小型局域网正常运作、检测网络故障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安排课程项目。在学时分配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占一半,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TCP/I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2)知道PP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3)知道Internet地址及地址解析; (4)知道I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5)知道ICM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6)知道UD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7)知道TCP协议以及工作原理; (8)知道Internet地址扩展技术。 2、职业技能目标: (1)能分析PPP协议; (2)能分析ARP协议; (3)能分析IP协议; (4)能分析ICMP协议; (5)能分析UDP协议; (6)能分析TCP协议; (7)能分析HTTP协议。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 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 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 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点。各种路由协议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网络。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表在开始选择路由之前就被网络管理员建立,并且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更改,所以只适于网络传输状态比较简单的环境。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特点: ·静态路由无需进行路由交换,因此节省网络的带宽、CPU的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内存。 ·静态路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静态路由的网络中,所有要连到网络上的路由器都需在邻接路由器上设置其相应的路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有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静态路由,如DDR、使用NA T技术的网络环境。 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缺点: ·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网络的拓扑并正确配置路由。 ·网络的扩展性能差。如果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网络,管理者必须在所有路由器上加一条路由。 ·配置烦琐,特别是当需要跨越几台路由器通信时,其路由配置更为复杂。 3 动态路由

-----软件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范本

软件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范本 甲方: 身份证号: 乙方: 身份证号: 丙方: 身份证号: 丁方: 工商执照号: 风险提示: 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合作设立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合作购销产品等等,不同合作方式涉及到不同的项目内容,相应的协议条款可能大不相同。 本协议的条款设置建立在特定项目的基础上,仅供参考。实践中,需要根据双方实际的合作方式、项目内容、权利义务等,修改或重新拟定条款。 鉴于,协议各方均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人员,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软件开发活动。并且,协议各方有意愿共同从事_______软件的开发工作。为了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原则指导下,订立本协议书,各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合作宗旨 为完成______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共同享有开发成果而合作。 第二条、合作项目和范围 协议各方共同开发______软件,合作范围包括软件的代码编写、调试、测试等开发工作。 第三条、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为______年。 风险提示: 应明确约定合作方式,尤其涉及到资金、技术、劳务等不同投入方式的。同时,应明确各自的权益份额,否则很容易在项目实际经营过程中就责任承担、盈亏分担等产生纠纷。 第四条、合作方式 1、协议各方按照软件编程工作的正常分工进行编写,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软件的重大功能和事项,以免对其余各方造成履约困难。 2、合作各方应坚持勤勉努力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各方分别负责的软件的编程工作,并考虑到各方软件的兼容和接合。如部分合作人发生特殊技术困难,其余合作方有义务为其提供合理适当的技术帮助。 第五条、知识产权 1、各方编写的软件源代码、技术文档及汇编而成的程序本身,其著作权均由合作方共同享有。 2、各作各方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不得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否则,应对外承担全部侵权责任。 第六条、协议变更 1、经合作各方协商同意,本协议可以作相应变更。 2、任何合作方未经与其他各方协商,擅自变更本协议条款或者将本协议权利义务转让他人,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

******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 课程设计报告书 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实验内容:网络流量分析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网络工程班级:**** 学号:********* 时间:20**年**月**日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网络流量分析 一、课程设计目的 加深对IP、DSN 、TCP、UDP、HTTP等协议的理解; 掌握流量分析工具的使用,学习基本的流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 流量分析 工具:Wireshark(Windows或Linux),tcpdump(Linux) 要求:使用过滤器捕获特定分组;用脚本分析大量流量数据(建议用perl)。 内容:Web流量分析 清除本机DNS缓存,访问某一网站主页,捕获访问过程中的所有分组,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以下除1、3、8、11外,要求配合截图回答): (1)简述访问web页面的过程。 (2)找出DNS解析请求、应答相关分组,传输层使用了何种协议,端口号是多少? 所请求域名的IP地址是什么? (3)统计访问该页面共有多少请求IP分组,多少响应IP分组?(提示:用脚本编程实现) (4)找到TCP连接建立的三次握手过程,并结合数据,绘出TCP连接建立的完整过程,注明每个TCP报文段的序号、确认号、以及SYN\ACK的设置。 (5)针对(4)中的TCP连接,该TCP连接的四元组是什么?双方协商的起始序号是什么?TCP连接建立的过程中,第三次握手是否带有数据?是否消耗了一个 序号? (6)找到TCP连接的释放过程,绘出TCP连接释放的完整过程,注明每个TCP报文段的序号、确认号、以及FIN\ACK的设置。 (7)针对(6)中的TCP连接释放,请问释放请求由服务器还是客户发起?FIN报文段是否携带数据,是否消耗一个序号?FIN报文段的序号是什么?为什么是 这个值? (8)在该TCP连接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找出每一个ACK报文段与相应数据报文段的对应关系,计算这些数据报文段的往返时延RTT(即RTT样本值)。根据课本 200页5.6.2节内容,给每一个数据报文段估算超时时间RTO。(提示:用脚本 编程实现) (9)分别找出一个HTTP请求和响应分组,分析其报文格式。参照课本243页图6-12,在截图中标明各个字段。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分析比较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分析比较 无线传感网技术是对当今经济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对于现代军事、信息技术、制造业等多个重要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无线路由协议则是无线传感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对于几个典型的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利弊,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标签: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传感器节点 1 无线传感网概述 无线网络即使用无线传输介质的网络。目前有两种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对等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的无线终端需要配置无线网卡,并通过接入点(AP)连接入网。对等网络即Ad hoc网络,不需要AP的支持,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无线Ad hoc网络又可分为两类,移动Ad hoc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前者的终端是快速移动的,后者的结点是静止的或者移动很慢。 无线传感网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组成,它们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无线网络,相互协作以探测、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建筑物质量监控、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1]。 无线传感网的系统结构包括监测区域(Sensor Field)、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和汇聚节点(Sink Node)[2]。监测区域中包含了各种需要采集数据的观察对象;传感器节点用于采集观察对象的相关数据,并将处理后数据传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用于收集由传感器节点传递来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远程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2 无线路由协议 无线路由协议是无线传感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无线传感网的路由协议负责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可靠地传输数据,包括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两个功能。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否有层次,可以将路由无线路由协议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3]。 2.1 平面路由协议 平面路由协议适用于具有平面结构的网络,所有节点之间地位平等,协议相对简单。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一般存在多条路径,可共同承担网络负荷,通常不存在瓶颈,网络具有较强的健壮性。然而,节点的组织、路由的建立、控制与维持所产生的开销需要占用较大的带宽,从而影响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另外,当网络规模较大时需要损耗很大的能量,并且网络的可扩展性较差。因此,平面路由协议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

协议分析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论文 题目“腾讯新闻”应用协议分析报告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成绩

目录 1 概述 (1) 1.1 “腾讯新闻”应用软件介绍 (1) 1.2 分析环境 (2) 1.2.1 测试手机配置 (2) 1.2.2 应用软件版本 (2) 1.2.3 分析工具介绍 (3) 1.2.4 网络拓扑 (3) 2 应用软件结构分析 (4) 3 应用协议分析 (5) 3.1 启动(连接)过程分析 (5) 3.1.1 获取新闻各版块 (5) 3.1.2 获取首页新闻列表 (8) 3.2登录(注册)分析 (9) 3.2.1 登陆过程分析 (9) 3.2.2 获取用户评论信息 (10) 3.3 切换版块功能分析 (11) 3.4 读取单条新闻功能分析 (14) 3.5 评论功能分析 (17) 3.5.1 查看评论 (17) 3.5.1发表评论 (22) 4 分析总结 (27)

1 概述 1.1 “腾讯新闻”应用软件介绍 腾讯新闻客户端是基于IOS、Android平台的腾讯新闻服务,快速、客观、公正地提供新闻资讯的中文免费应用程序。凭借优异的用户体验引发用户大量下载,以王者之姿“秒”杀用户,带领移动资讯进入“秒”时代。是腾讯团队用心打造的一款丰富、及时的新闻应用,本着精炼、轻便的目标,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阅读体验。全球视野,聚焦中国,一朝在手,博览天下。 腾讯新闻功能如下: 1.每日新闻及时报道,洞察真相,领先一步 2.媒体订阅,全面接入优质媒体/微信自媒体,一处订阅,多处可看 3.云收藏,便捷收藏、随时访问、永久保存 4.视频、图片、直播,多媒体资讯,舒适体验,值得拥有 5.专题新闻,聚合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了解事件全貌 6.离线下载智能启动,30秒下载1000条新闻,没有网络也有得看 7.横划手势切换2级栏目,单手操作更方便 8.三种阅读模式,2G/3G/4G/wifi环境顺畅浏览 9.腾讯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微信好友、手机QQ好友、邮件,随时与好友分享态度 腾讯新闻客户端自上线以来,以快速的推送速度、界面友好、内容专业原创、视频图片优势得到了用户普遍认可,用户数量、活跃度和口碑都在同类软件中名列前茅,一直保持着在App Store新闻软件排名前三位。在欧洲杯赛事和伦敦奥运期间,腾讯新闻客户端开创性的推出视频新闻和奥运专版举动,提高新闻客户端的竞争门槛,更是引发了行业强烈关注。。 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特色在于把新闻、视频、微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手机用户提供多形式、多产品精华内容聚合的快速阅读体验。同时拥有优秀的开发和运营团队、腾讯海量的品牌用户、良好的用户口碑以及强大的推广资源等优势腾讯还拥有数量庞大的无线互联网产品,可以互相推荐下载,并会第一时间接入王牌无线产品:微信,让用户能够在微信中分享腾讯新闻,这是其他应用所不具备的。 此外,腾讯新闻客户端具有强大的实时推送功能,7x24小时不间断更新。重大新闻瞬间推送到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天下事。用户通过腾讯新闻客户端,3秒即可连接到世界新闻,重大事件发生时,腾讯新闻客户端版能够实现30秒实时推送新闻。300秒即可尽览每日资讯。通过速度可以让用户真切的感受到了新闻触达指尖的便捷性。

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

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甲方:××××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投资有限公司 丙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鉴于合作三方均位于×××风景名胜规划区内,且有着共同的项目发展目标,相似的项目开发理念,为使各方的经营项目优势达到最大化,更好地贯彻“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的旅游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健康、时尚的旅游特色,甲、乙、丙三方经充分协商,就共同开发×××风景名胜区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如下: 一、合作宗旨 甲、乙、丙三方各自的经营项目均重点突出“生态、文化、休闲”的主题思想。甲方×××作为乙方高尔夫社区“吃、住、游、玩、乐”的配套服务络;而乙方高

尔夫社区作为甲方×××连接湿地公园纽带的美丽风景线;丙方高新农业园可为×××及湿地公园的开发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甲方的×××欲建立海南第一个、目前也是海南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展示海南生态文化的产品特色,建设以海南文化为核心的风情旅游小镇,以“水的世界、花的海洋”总体景观背景为支撑,从建筑、饮食、民俗、民族、艺术、热带兰花等诸多方面诠释具有独特性的海南本土文化。 乙方的大众高尔夫社区打造的是以生态为主题的高尔夫球场和旅游度假社区。 丙方的高新农业开发展示的是现代农业科研成果,--------。(其具体经营项目,远景发展目标等事项有待于补充) ×××风景名胜区战略合作框架的的形成,一方面既能提升协议各方对×××景区开发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协议各方开发项目的内涵,完善协议各方

景区项目的产品结构,与其形成更高层次的战略共同体;更可为××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 二.合作原则 合作各方均本着“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发展互惠”的原则确定合作关系。 三、合作项目: 1.共同研究制定景区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2.建立景区旅游信息共享库; 3.构建景区旅游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成统一的营销市场: (1)合作各方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后,制定统一的定价对外销售; (2)在对外宣传上,广泛运用各种文化传媒,对各方的经营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和宣传促销,互通有无,相互联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宣传联合体; (3)每年举办的经营产品现场展示会合作各方同步进行,彼此相互宣传;

网络协议分析期末考试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网络协议分析 期末试卷(A卷)参考答案 第一题判断题(20小题,共20分,对打错打X) 1. 没有完成两个数据包握手称为双向“握手”,是一种不安全的进程。(V) 2. 查阅网上对象所有域名和地址的术语称为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X ) 3. 动态端口也叫临时端口。(V) 4. 用于描述DNS数据库段的数据是一种ASCII文本数据。(V) 5.SOCKS!—种Socket 的实现机制。(X ) 6. 区分服务也叫分用服务,传输层用于向上传送通信数据。(X ) 7. RIPV2最多有15个网络直径,OSPFv2最多有128个网络直径。(X ) 8. DHCP向应消息包含DHCP#求消息。(V) 9. 定界符是PDU的有效数据。(V ) 10. ARPA是一种与Mac地址及IP地址相关的一种协议。(X ) 11. 地址请求是一种ARP服务请求。(X ) 12. 可接收的使用策略AUP是一种格式文档策略。(V ) 13. Apple Talk是一种组安全策略协议。(X ) 14. 权威服务器是PKI中一种发放安全证书的服务器。(X ) 15. 自治系统是一组单一管理权限下的路由器。(V ) 16. 区分服务也叫分用服务,传输层用于向上传送通信数据。(X ) 17. 带宽是一种跨网络信息数量的评估数据。(V ) 18. 绑定确认是一种必选数据。(X )

19. 定界符是PDU的有效数据。(V )

20. 黑洞是数据包无记录丢失的网络节点。 第二题 单项选择题( 20 小题,共 20 分) 面关于 ARP 协议的功能论述正确的是( C )。 协议边界和 OS 边界; C 、数据单元边界和协议边界; A 、 ICMP 协议同 IP 协议一样位于网络层; B 、 Traceroute 和Ping 命令进行网络检测时使用ICMP 报文; C 、 ICMP 协议可以被黑客用来探查主机的开放端口; D 、 ICMP 协议可以完成主机重定向功能。 7、下面关于 IP 协议和 UDP 协议论述正确的是( B ) 1、 A 、ARP 协议根据本地主机的 IP 地址获取远程主机的 MAC 地址; B 、ARP 协议根据远程主机的 MA C 地址获取本地主机的 IP 地址; C 、ARP 协议根据本地主机的 D 、 A RP 协议根据本地主机的 IP 地址获取本主机的 MAC 地址; MAC 地址获取本主机的 IP 地址; 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逻辑功能构成上存在有两个边界,它们是( B )。 A 、 协议栈边界和操作系统边界; B 、 D 、 3、 操作系统边界和协议栈分层边界; 下面 WAN 或 LAN 网络中关于主机数量论述不正确的是( C )。 A 、 网络中使用的协议类型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网络中划分的物理区域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C 、网络中划分的广播区域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B 、 D 、网络中使用2层交换机越多,网络中的主机数就越少; 4、 B 类网络 172.16.0.0的广播地址是( C )。 A 、172.16.0.1 B 、172.16.0.255 C 、172.16.255.255 D 、172.16.255.0 5、在进行网络 IP 地址配置时,有时会发生 IP 地址是否冲突的网络协议是( A ) IP 地址冲突, TCP/IP 协议族中检查 A 、ARP 协议 B 、PARP 协议 C 、 IP 协议 D 、 802.x 协议 6、下面关于 ICMP 协议论述不正确的是( C )。

实验四:ARP分析及路由协议分析解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与学习指导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年级2013 学号2013434151 姓名汪凡成绩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地点C1-422 指导教师常卓 实验项目实验3.3:ARP分析实验3.5:路由协议分析实验日期2016/5/6 实验3.3:ARP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2.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 3.理解ARP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 (1)ARP简介 1.什么是ARP ARP,即地址解析协议。TCP/IP网络使用ARP实现IP地址到MAC地址的动态解析。网络层使用逻辑地址(IP地址)作为互联网的编址方案,但实际的物理网络(以太网)采用硬件地址(MAC地址)来唯一识别设备。因此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MAC地址)。 ①ARP工作原理 每个主机和路由器的内存中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用于存放其他设备的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表。当主机欲向本局域网上其他主机发送IP包时,先在本地ARP缓存中查看是否有对方的MAC地址信息。如果没有,则ARP会在网络中广播一个ARP请求,拥有该目标IP地址的设备将自动发回一个ARP回应,对应的MAC地址将记录到主机的ARP缓存中。考虑到一个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者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都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因此,ARP缓存定时器将会删除在指定时间段内未使用的ARP条目,具体时间因设备而异。例如,有些Windows操作系统存储ARP缓存条目的时间为2mim但如果该条目在这段时间内被再次使用,其ARP定时器将延长至lOmin。ARP缓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没有缓存,每当有数据帧进入网络时,ARP都必须不断请求地址转换,这样会延长通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