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图册湖南城镇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南城镇学院城乡规划研究所二○○三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1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 4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 4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6第七章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 6第八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7第九章城镇对外交通规划 8第十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9第十一章园林绿地景观规划 10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 10第十三章排水工程规划 11第十四章电力工程规划 11第十五章信息工程规划 11第十六章燃气工程规划 11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12第十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13第十九章近期建设 14第二十章城镇郊区规划与远景设想 14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 15第二十二章附则 15慈利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定慈利县的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镇各项建设,保障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建设部城镇规划编制办法》结合慈利县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规划同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二条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2040年。
第三条本规划所称慈利县和慈利县域是指慈利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
第四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凡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经慈利县(规划)人大常委通过、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本规划由慈利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规划实施过程中如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的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第六条2010年初步形成,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兴城镇目标。
第七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振兴经济,把慈利县城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镇,走开放型、区域化发展道路。
到规划期末,形成农业高效先进,第二产业发达,第三产业特色突出的现代经济新体系。
第八条慈利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加速提高慈利经济的工业化、民营化和城镇化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并与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相协调,城乡居民达到和超过小康水平。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依托张家界的旅游市场,调整农业、发展工业、搞活第三产业;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拓展产品市场,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高经济竞争力。
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产业升级,城镇带动,扩大开放,环境保护。
第九条基本形成现代化城镇格局,加强与周围县市的经济联系,构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圈。
第十条基本形成现代化城镇的基础设施的构架。
建成安全有效的电网系统,提高环境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形成城镇环境的良性发展,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创造新的景观和城镇整体的美观和和谐。
第十一条形成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环境。
塑造有特色的宜人的现代化城镇环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第十二条基本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建成内外资金、商贸、技术、人才和信息畅通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以国家加速中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实施“突出重点,完善基础,提高质量,形成体系”的城镇发展战略。
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重点建制镇为支柱,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基础的等级序列分明,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第十四条城镇化目标1.城镇数量:2005年建制镇13个,2020年小城镇1个,重点建制镇3个,一般建制镇11个。
2.城镇化水平:2020年全县总人口75.16万人,城镇人口33.11万人,城镇化水平44.1%。
从现在的18.8%要提高到44.1%。
第十五条城镇发展目标1.水平与规模:县域城镇化水平达44.1%,县城人口规模达18万人。
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1.1万人。
2.城镇发展布局:全县以零阳镇为核心,重点建制镇为支柱,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并以江垭、溪口为建设重点,以S304、S305、S306和南部环线为轴线,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3.城镇经济结构:整体向较高层次迈进。
县城和建制镇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商贸业。
第十六条城镇体系结构:全县城镇发展将形成以慈利县城为核心的四级城镇体系。
第一级为全县域中心城镇,即慈利县城。
第二级为县域次中心,包括江垭、溪口2个城镇。
第三级为岩泊渡、高桥、零溪、龙潭河苗市、东岳观、通津铺、杉木桥、象市、广福桥、杨柳铺、三宫寺12个建制镇。
第四级为集镇及,共16个,慈利县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和规划中心城镇见下表。
第十七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积极培植中心城镇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大小有序的城镇规模结构,按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2020年全县有10万到20万的城镇一个,即慈利县城,总人口18万。
5-10万人口的城镇一个,共5万人;2-5万人口城镇共2个,共4.5万人;1-2万城镇人口1个,共1万人;0.5-1万人口城镇7个,共3.6万人;0.5万人口以下城镇3个,共1.0万。
2020年全县各级城镇数量之比为1:1:2:1:7:3,各级城镇人口规模之比为180:50:45:10:36:10。
第十八条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将县城和各建制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农贸型、工贸型、边贸型4类。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其职能将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慈利县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见下表:第十九条全县形成“一体、两翼、多轴”多空间结构。
“一体”是指慈利县城,即零阳镇,全县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点,带动其它城镇的建设发展。
“两翼”则指江垭和溪口两个重点建制镇,为县域次中心,也是北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的经济中心。
“多轴”是指以常张高速公路、S305、S306、县域南部环线等县域城镇发展轴为支撑,带动整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十条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1.交通:加强S303、S304、S305、S306省道与周边的联系,并注重与张家界市东线旅游相接,打通与武陵源风景区的捷径,进一步改善慈利县城交通条件。
2.电力:增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完善110千伏主干架输电线路,全县形成110千伏分区运行的电网结构。
3.邮政通信:提高城镇邮政通信网综合能力。
建制镇设邮政支局。
城镇电话普及率达100%,全县电话普及率达80%,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信号覆盖率达80%。
4.防灾工程设施:县域内沿溇水,澧水外围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重点保护慈利县城,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修防洪堤,其它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防。
5.文教体卫:加速“科教兴慈”战略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到2020年,使城乡居民享有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第四章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第二十一条城镇性质慈利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家界市东大门,发展成为以旅游服务业和本地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二十二条人口规模县城现状城镇人口8.45万人,规划近期(2005)10.5万人,中期(2010年)13万人,远期(2020年)18万人。
第二十三条用地规模县城现状建设用地722.1hm2,人均用地面积85.4m2/人。
规划近期(2005年)用地控制在1000hm2,人均用地面积95平方米/人,中期(2010年)用地控制在1300hm2,人均用地面积100平方米/人,远期(2020年)用地控制在1800hm,人均用地面积100平方米/人。
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第二十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规划法》确定城镇规划区,其用地包括城区建设用地,远景发展预留地、近郊区及城镇发展需要控制的区域,县城城镇规划区的范围由本次规划确定。
第二十五条慈利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包括鲤鱼桥、朝王塔、白云、白沙井、南街、东街、西街、北街、紫霞、铜台、太平、北岗、金台、龙坪十四个居委会和笔架、零溪、龙峰、石板、万福、民和、凤阳、茶庵、金花、芦坪、宝莲、银田、青山、白沙溪、永安、饭甑山、南洋、桑木溪、七相坪、金龙、仁和、琵琶二十二个村以及林科所、枫垭园艺场、良种场、县园艺场。
第二十六条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得占用城镇远景发展控制用地,如因城镇建设用地突破规划范围,应参照远景规划,依据《城镇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对规划进行修订。
第二十七条城镇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原则1.各类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必须与土地价值的空间分布实现最佳配置。
2.土地价值高等级的土地高强度开发,低等级的土地可适当降低开发强度。
3.公共绿地,公益事业与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必须得到保证。
4.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严禁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优先选择丘陵山地,节约土地,走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城镇开发之路。
5.城镇开发建设重视地质地貌条件,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国家勘察设计的规范和条例进行建设。
6.县城城镇开发以成片开发为主。
一次开发土地应在1公顷以上。
7.参照《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及城镇现状用地构成,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详见附表一)。
第二十八条城镇规划区内的各类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性质进行建设,必要时可根据互换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更换用地性质,但不得设置与主要性质和互换性质不符的永久性设施。
第二十九条城镇用地发展方向近期(2005年):主要是向东、西发展,可以依托老城区进行建设,有效降低了前期开发成本,但不足之处是占用了部分耕地。
远期(2020年):主要是向北发展,依托常张高速公路和新建跨河大桥,利用澧水北岸大片丘陵地再造一个慈利新城。
第三十条县城城镇结构形态逐步由交通线呈带状发展转变为以澧水、溇水分隔的组团式结构,基本上呈三星拱月状。
第三十一条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分为“一心、三城、五组团”。
“一心”——为绿心,位于三片中央,由澧、溇两水交汇处较宽的水面和蒋家坪高速公路以南的生态绿地组成,为全城绿色的心脏。
“三城”——指澧水南城区、蒋家坪城区、永安城区。
“五组团”——蒋家坪组团、永安组团、老城组团、零溪河下游组团、万福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