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中,其中有一封是写给儿子阿德奥达图(Adeodatus )的。
他的理论大致如下:(二)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三)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这一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符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按奥古斯丁的定义,”所指"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能指"是指符号,其中主要包括语言单词。
在一个单词中,”能指”是"所指”的符号,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单词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一样,是任意确定的。
(四)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在奥古斯丁的理论中,语言符号和单词是等同的。
(五)《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
奥古斯丁的这一观点与三百年前的斐洛的观点完全一致。
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 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
)就翻译史而论,有三大标记:初期的翻译但丁布鲁尼异在翻译中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观点,实际上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下而放出的烟幕。
优秀的译者精通原语和译语,只要正视两种语言的差异,就不愁没有断权。
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
因此,为了表达出”没有说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词对译。
文学不可译。
在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虽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
首先是大诗人但丁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这些论述见于他的《论俗语)和《飨宴)两部著作中。
在《论俗语》一书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飨宴》这部著作里,但丁除盛赞俗语的优点外,还对翻译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
布鲁尼在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序以及在《论正确的翻译方法》一文中发表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点:(一)亚里士多德不是抽象的教条,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面对亚里士多德” C换言之,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家波(二)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翻译;那种认为语言差和末期的维尔(德)小结: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显著的阶段。
对付的办法。
(三)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力,以保证他的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维尔的翻译观的要点如下:(一)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
(二)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维尔是拉丁语教员,从事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
因此,如果逐词对译原文,就能使学生不仅学到使用”绚丽多彩的"德语艺术,而且还能通过对译文和原文的比较懂得拉丁语法,起到推广拉丁语的作用。
(三)为了忠实于原文,宁愿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初期几百年,占主导地位的是波伊提乌等人的拉丁语翻译,但所译题材不像哲罗姆时代那样仅限于宗教文献。
继而,在1 1至1 3世纪,东方文学及其华丽的风格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特别是在1 2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的成果活跃了欧洲的学术空气,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发展。
从四世纪末起,《圣经》的民族语翻译便开始进行,到中世纪中期发展扩大, 1 4世纪、1 5世纪开始形成高潮。
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起步较晚,但也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是没有系统的。
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重实践不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乌、中族译。
翻译的理论问题才又逐渐引起重视。
翻译家们一方面重复古代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的观点,直译与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并提出了某些新的见解。
这些见解归纳起来, 主要有两点:(1)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
这样做,原文语言的优点就会全盘移入译文语言,进而促使译文语言(指”不发达”的民族语)文艺复兴伊拉斯漠(16世纪对文学研究采取新方法、对翻译理论提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言的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 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形式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圣经》翻译靠译者语言知识。
伊拉匚斯漠对翻译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译文准确,风格优美,主要还在于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从多方面对翻译理论作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后,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后来,主要在英语、德语等民族语言里,(一)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像赖希林一样,伊拉斯漠为人文主义者力争翻译《圣经》和阐释《圣经》语言的自由。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拉斯漠的翻译原则是: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表现出希方面像原文拉丁语一样高雅优美。
(2)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了深刻的阐发。
他认为腊语的修辞手段,以诗译诗,以单词译单词,以朴素语言译朴素语言, 以高雅风格译高雅风格。
(四)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毫无疑问,伊拉斯漠的翻译理论是他人文主义思想和他精通多种语言、对文学风格富有鉴赏力的产物。
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
革运动的领袖和翻译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与古希腊语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古罗马第一位翻译家安德罗尼柯的《奥德赛上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以及后来英语的《钦定圣经译本》齐名。
除《圣经》以外,路德还翻译了《伊索寓言)>.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
在理论方面,路德对翻译也很有见地。
他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二)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
(三)翻译必须遵循七条原则。
路德在翻译中采用意译,以使读者完全看懂译文为最终目的。
他不仅对一些翻译原则作一般性的阐述,如论述怎样才能使读者懂得《圣经》的意思,而且还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翻译的七条细则:(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3)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川的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5)可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多雷(法)(翻译理论家, 多雷在1 54 0年发表了 一篇简短而富有创见的翻译五原则(理解原作/通晓双语/避免对译/通俗形式/讲 究风格):(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 方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 第一项原则是针对忠实原作的意思而言的, 是翻译中用法, 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 ;(7)注意文字上的 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四)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述四点反映了路德的一些独特见解。
然而,就整个理论的实质而言,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 来处理和谈论翻译问题的。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把人民语言和学者语言熔于 炉,文字上讲究朴素的美, 使译文的风格自成一体。
避免逐词对译, 因为逐词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则。
第二项原则是对译者提出的语言 要求,多雷认为优秀的译者必须同时精通两种语言,原则上这两种语言并无主次之分, 对它们掌握的程度不 可一高一低, 译者应当是善于用原语阅读, 用译语写阿米欧(法)(翻译之王)阿米欧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准则是 :(1) 译者必须吃透原 文,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 ;⑵ 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他强调内容和形式、意译和直译的统一。
他 美感;(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作的语言专家。
第三项原则表明, 多雷不主张直译或逐词死译,而提倡意译、活译。
在第四项原则里, 多雷同所有人文主义者一样,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强调为一般读者服务,让平民百姓能看懂译文最后一项原则指的是风格, 要求译文必须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在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本身也必须讲究自然、流畅、谐调,给读者”美的享受十七至十九世纪夏尔•巴特(法)《论文学原则》和《纯文学教程》。
《论文学原则》更是翻译领域里的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巴特在书中阐述了他对于翻译问题的种种思想和看法,他的观点新颖,论述精当,从而使该书成为西方1 8世纪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8世纪法国翻译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上。
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须不增不减不改。
巴特的理论明显带有哲学家、语言学家论文学和翻译的特点。
或者说,巴特主要是从一般语言技巧,而不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探讨翻译原则的。
例如,他论述的重点之一是翻译中语序的处理问题。
他认为语言中普遍存在一种自然的语序,而”自然的语序"取决于”人的特性”;语言的普遍因素不是语法,而是语序,语法结构为句子次序所支配。
因此,如果出现矛盾,语法结构应让位于句子次序。
就翻译中语序等问题的处理,他提出如下12项规则:(一)原作所说之事不论是事实还是推理,我们对它们的先后次序都不得改变,因为事物排序取决于人的共性,不取决于不同民族的个性,这个次序在所有语言中是相同的(二)对原文思想的先后次序,我们也应予以保留。
原作者为什么要用某一种表达方式,而不用另一种方式,其中一定自有其道理, 因此译者不可轻易破坏。
(三)原文句子不论有多长,在译文中都应保持其完整,感,以换取译文的轻快活泼;放弃和谐,以换取译文的赏心悦目。
同形式予以表达,可以通过用以表达的词语对其进行组合或分解,可以通过动词、形容词、名词和副词来表达。
巴特的基本翻译思想是: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事物、思想、用词和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得对原文做任何增减,不得改变原作的意思。
在思想上,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色彩、程度和细微差别;在风格上,译文要保持原文的激情、风趣和生气在用词上,译文要自然、形象、富有说服力,要选用德莱顿(英)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翻译是艺术。
丰富的、优美的、雅致的词句。
德莱顿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翻译原则和观点(一)翻译是艺术。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德顿赞同罗斯康芒的观点,认为译者不应只了解原作的语言,还必须懂得他的具体的思想和表达特征,因为正是这种特征才使他具有个性而区别于所有其他作者。
译者必须善于区分并再现这些特征,使所译作品保持鲜明的个性。
其次,德莱顿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诗译者,译者必须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诗人。
特别是在特征上,译者必须与原作者类同。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四)亚历山大・弗雷泽•泰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六)翻译分为三类:(1)词译(或逐词译;metaphrase ); (2)释译(paraphrase) ; (3)拟译(imitatio n )。
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乃是17世纪英国翻译史上的最高峰。
他的翻译批评大都十分中肯,对当时的翻译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