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代福利”思想
3、第二代福利应该能够适应英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改 变,工作和照料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而且退休生 活将构成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福利制 度必须使这种家庭生活变化趋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来替代恐惧感。 4、现代社会福利应该增强人们的社区感和使命感, 现代福利社会所依靠的不是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 府,而是提供就业和教育、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 府。第二代福利不应该通过高高在上的政府来发号施 令,而应该鼓励地方决策和革新措施,鼓励公共和私 人开展合作。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3、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社会保障支出会成为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因此 社会保障必然会增加劳动力成本,从而影响雇主 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贫困理论
1、贫困的类型 绝对贫困:在某一时期个人和家庭依靠劳 动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 的生存需要的贫困或者生存状态。 相对贫困: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国家,由 于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的收入水平低于 另外一些人或者家庭而产生的生活状况 或贫困状态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运用社会政策(社会救助)打破贫困的恶 性循环
2、理论的产生
人们发现,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过去往往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重视社会保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而比较忽视社会保障对经济发 展的消极作用。所以,在理论上开始从传统的偏重于公平转向以 公平为主并兼顾效率。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
通过政府来举办社会保障制度来弥补市场失灵,或者来解 决市场无法解决的社会公平问题 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失灵具体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 领域干预过大,包揽太多。由于片面地强调政府在社会保 障中的作用,结果导致了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超越了经济 发展水平并产生了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贝弗里奇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发表的《社会保险 和相关服务》 报告的主要思想是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 人员 国家应该消除国民的五大毒瘤,即贫困,疾病,愚昧 (教育)、肮脏(住房和环境)和懒惰。 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 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全面的原则(以公 民需要为原则)、实行均一保险费支出原则、区别对待原 则。 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树立了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到的全面系统的典范 对二战后发达国家盛行的‚福利国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瑞典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 会主义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的两 个主要内容,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 抑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主张 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和 消费水平趋于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 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收入均等。 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保留西方国家的 民主制度,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和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制度 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瑞典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2、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1、两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在社会公平的基本目标下,社会保障具 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基本功能 。 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对经济 发展有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 会保障的水平和规模 2、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从整体上有积极 影响,但其相对影响或个别影响可能是 不确定的,甚至是消极的,会阻碍劳动 力供给
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 标志: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出版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 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 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 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 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为基础,主 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达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从而增进人类福 利 他所认为的收入平等,就是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政策 把向富人征得的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 享用。庇古认为,通过这一途径实现‚把富人的一部分钱 转移给穷人‛的‚收入平等‛,就可以使社会经济福利达 到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末 卡尔多 假想的补偿原理:是指某一经济变动虽 然有受益者和受损者,如果受益者给予受 损者以补偿,使得受损者也接受这一变化, 那么这一经济变化就意味着社会经济状态 的增进。
德国新历史学派
施穆勒:19世纪70年代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 能:强化国家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强 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强 调劳工问题 的严重性 人类经济生活不仅要满足物质方面的欲望,还 要满足高尚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强调经济 与伦理道德的相关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险的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
新剑桥学派
二战后流行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的两个分支之一, 以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为依据,出发点解决社会 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 代 表人物:罗宾逊等 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 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进行培训 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 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 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二: 维持劳动者家属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 料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以上所需要的劳动为必要劳动,超出部分 为剩余劳动。
列宁
1、社会保障原则
空想社会主义
2、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傅立叶
他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圣西门
《人类科学概论》 《新基督教》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一)大同社会论 (二)社会互助论 (二)仓储后备论 (四)社会救济论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说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 (三)凯恩斯主义 (四)新剑桥学派 (五)贝弗里奇 (六)新自由主义 (七)布莱尔 (八)瑞典学派
二、 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 列宁
马克思与恩格斯
贫困化思想 济贫思想 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
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如果我们把 ‘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末 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该 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 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 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 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 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 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 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 贫事业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三、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
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贫困理论
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
1、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保障中的相互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矛盾 :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矛盾关系,效率 和公平的增加,都要以对方一定的损失作为代价 公平与效率的相互补充:效率是基础,只有效率的不断提高,才 有公平的质的增进,损害效率终将损害公平。反过来,要提高效 率,就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一)人文主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三)慈善思想 (四)救济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
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社会福利得以 充分发展和进步的社会
康帕内拉 《太阳城》
提倡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们互帮互助和重 视国民福利的自然和谐社会
列宁
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 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完全得到保障 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无差别,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待 遇 社会保障的实施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 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或社会来负担 社会保障水平 随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劳动者等国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家的社会保障管理机 构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20—30年代 凯恩斯 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提高消费倾向,实现充分就 业,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 但在凯恩斯主义思想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是有限 的,是一种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 福利价值取向,并非真正关注社会保障本身。 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行就业社会保障,就业社会保障 是它主要理论观点之一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理 论基石之一
1912年《劳动者保险纲领》提出四项原则 1917年在《党纲修正资料》中加以概括 1918年10月《劳动者社会保障原则》中进一步完善
2、社会保障权利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还体现在前苏联的 宪法中
1936年的宪法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了社会保障权利 1977年通过的新宪法对社会保障的规定更加具体化
贫困理论
2、衡量贫困的指标
基尼系数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 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 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判断 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 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