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A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世界模式论P60德国哲学家杜林用逻辑形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是杜林全部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杜林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和思维的一般原则。
世界的模式是先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思维原则,是永恒、没有矛盾绝对的。
现实世界一切都是由世界模式的原则构成。
这些原则一被人类发现,就可以用来说明一切,只要把它们套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该和这些原则相适应。
杜林从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出发,认为在物质世界“出现”之前,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出现了。
这些原则发展、推论,构成了世界模式,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与这些原则相适合。
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这种臆测。
(1)批判杜林从思维中“引出”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2)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观点,阐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德辩证唯物主义原理(3)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抄袭黑格尔的《逻辑学》。
1、黑格尔名之恶的无限性P76—77(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出发,他的“无限性”概念是用思辨的方法在头脑中虚构出来的,是靠逻辑推论出来的,是被黑格尔批判过的抽象的无限性,即恶的无限性。
)指形而上学的无限性。
黑格尔把无限性分为“真正的无限”(“好的无限”)和“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两种。
“否定的无限”、“坏的无限”就是恶的无限性。
他认为“真正的无限”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本身就包含着有限,它存在于绝对精神之中;“恶的无限”只是对有限事物加以简单的否定,是有限事物的无穷重演,这种恶性重演从来没有离开有限事物的范围,因而是恶的无限。
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中这两节时,也用自己的话对恶无限作了概括:“恶的无限性——是这样一种无限性,它是在质上和有限对立的,是和有限性没有联系的,和有限性隔绝的,似乎有限是此岸的,而无限则是彼岸的,似乎无限是站在有限之上,是在有限之外,而事实上他们有限和无限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统一的。
……”2、时间和空间P84辩证唯物主义人为时间是指物质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未来就是,而且按着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无论是向前或是向后,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是向右”。
3、康德P166不可知论者的代表,其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康德承认在认得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即他所谓的“自在之物”,但“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的“彼岸世界”。
他认为感觉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发生的,但感觉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4、蒙昧主义(启蒙运动前,包括.......)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是神秘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否认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反对科学知识,宣扬不可知论和宗教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认为人类在原始的“自然阶段”一直是”自由的、健康的、诚实的和快乐的”,由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堕落了,从而成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
主张整个人类历史应倒退回去,回复到人类原始的蒙昧状态。
蒙昧主义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以便于反动统治者为所欲为,维护和巩固其反动统治。
四简述1弗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他没摆脱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局限?P170—173 恩格斯指出,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丝毫没有超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范围。
他们非但没有把唯物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一步,反而把其拖向后退了。
费尔巴哈认为,在说明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来源时,应该以唯物论做基础。
而庸俗唯物主义者把人脑产生意识看做是肝胆分泌胆汁一样,他们不是把唯物论当做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而是当做大厦本身,推广来说明社会历史,费尔巴哈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他就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
弗尔巴哈这样做,实际上是吧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
他不懂得一般和个别既相联系和相区别的道理。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第一个缺点,是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他受到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后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分不开。
弗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把唯物主义学说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仍然是唯心主义。
他认识到唯物主义应当成为各门科学的基础,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本身,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但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协调起来。
造成这一缺点的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由于长期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脱离实践,使他不能在与论敌的论战中和与朋友的讨论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转变原来的阶级立场。
2简述辩证法和相对主义区别?P252列宁阐明了两者区别。
指出:“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纳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括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这就是说,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虽然都承认相对,反对绝对化,但是它们对于相对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因此辩证法是在承认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之中来把握相对的。
与此相反,相对主义则只承认事物有相对的一面,否认事物有绝对的一面,认为相对和绝对是互相排斥的,绝对就是,相对就是相对,相对之中不包含绝对。
因此,相对主义是在割裂相对和绝对的相互联系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性。
在对待真理的问题上,辩证法和相对主义都承认知识的相对性,都承认相对真理。
但是,辩证法是在承认绝对真理(当然随之也就承认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相对真理并在两者的对立统一中去把握相对真理,而相对主义则是在否定绝对真理(随之也就否认了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相对真理。
五论述:列宁是怎样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批判马赫主义?哲学两条路线对立的实质所在?P213—214 解答:列宁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分析批判了马赫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和唯我论的反动本质,揭示了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对立,深刻阐明了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
1阐明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
哲学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是从物的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区分这两条路线的根本问题,仍然世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
这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调和、不可超越的;离开它们去考察哲学斗争,就会被现象迷惑,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2阐明了感觉的起源、本质、地位和作用。
感觉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从无机界中跟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经过长期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
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特性之一,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感觉不是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墙壁,而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是整个意识的起点。
3阐明了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相一致,唯心主义和自然科学相矛盾。
自然科学坚决肯定在人类和任何生物出现以前自然界早就存在、有机物质是后来的现象;大脑是思想的器官,思想是大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是第二性的,这就是自然科学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是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的,而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是和自然科学根本对立的。
六分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就在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比自然规律少。
错误。
原因: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界有不同的特点: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通过这些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是人的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构成并得以实现,人类社会历史铁的必然性与人的自觉活动是有机统一的。
离开了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具有一致性。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
自然世界只有一个,它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自然世界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
第二,人类社会和物质自然界一样,是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
人类社会由于内在的矛盾运动,不可能停留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在其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必然地被后一阶段所取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
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
”人们不能主观地取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能以人的实践方式加速或延缓客观规律的实现。
正是因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一致性、同一性或统一性,我们才能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说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才能不断地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
卷B一判断10分;二填空10分;三名词解释1、自然哲学P73自然哲学流行于17世纪—19世纪初叶,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本身还不发达,不能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因此有些哲学家就企图依靠单纯的逻辑思维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体系,即自然哲学。
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谢林和黑格尔。
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完全能够依靠自身提供的材料,描绘出自然界相互联系的图景。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宣告了自然哲学的破产。
2、达尔文P102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其以《物种起源》为代表的学说,达尔文认为,在斗争中,那些具有有利变异或通过积累的遗传保留下特质的个体被保留下来,反之就被淘汰,这种情况,概括为“自然选择”。
世界上的原有物种就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历史作用,逐渐产生出来的;新的类型或新的物种也就这样产生,实现着生物的进化。
达尔文的学说,第一次科学的解释了生物的发生、发展,比较正确地说明了生物物种和进化规律,有力的打击了统治生物学的宗教唯心主义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