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迁与史记 优质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 优质课件

--《项羽本纪 》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適 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 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 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 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 可以谕大也。
(3)“书”八篇 分专题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具有历代类书的雏形, 开创了后世典志体的先例。
(4)“世家”三十篇 主要是记载诸侯世系。反映了时代的现实, 分记列国诸侯,重要文化政治人物,皇亲国戚及汉初勋臣,强调巩固 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安定。
(5)“列传”七十篇 记述各时期将相大臣及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
迹,以表现个时期的社会内容。
(3)世家本是记有世袭的意义的,但他却把一个不是诸侯的孔子也列在 韩、魏、田齐、陈涉之间。
(4)历史是多以政治史为中心的,是以王侯将相为主要人物的,但司马 迁注意到了社会和经济。所以他写的历史,是全面的历史,是骨子里的 历史。(《货殖列传》《平准书》《游侠列传》《滑稽列传》)
《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实涵盖:天文星历、卜祝书表、
礼乐五行、诸子百家)
第二:建立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地位。 第三:保存了部分古代史料。(五帝传说、夏殷世系) 第四: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史记中的名句:
史记的文学价值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史记》的体例与内容
(1)“本纪”十二篇 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历代帝王或最高当权者, 记事方法是以他们在位的时间编年,记载当时的国家大事,表现了从 五帝至汉武时代的天下大势。为全书提纲。
(2)“表”十篇 分为三类,即世表,年表,月表。用表格的方式 记载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使纪传体避免繁冗和遗漏。表现了 所记述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性。诸序为《史记》文篇的精华。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 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 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 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觽庶之和, 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蒙恬传赞》
史记中常有两三说并存的时候,因司马迁决不自加判 断,却留待后人的抉择。
•“司马子长即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始自黄帝,以及秦汉, 为太史公记。”——荀悦《汉纪卷十四》
《史记》的创作目的和著作根据
目的: 一、秉承先父遗志 二、继承《春秋》精神 三、肩负史家职责
著作根据: 一、政府的档案 二、现成的书篇 三、父亲的旧稿 四、实际的见闻
《史记》简介: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 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 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是司马迁的私人著作,并非官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到东 汉桓、灵时代,才以“史记”作为 此书的专名。《史记》与后来的 《汉书》(班固)、《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三国志》 (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 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并称“史学双璧”。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从《史记》的个性和特点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
一:《史记》与《春秋》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性 (1)对历史上的人物之人格的欣赏和评价 (2)理智色彩 (3)慎重和征信的态度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 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 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 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 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 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 难 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 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 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 之罪也 ” ,岂不谬哉!
如: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秦始皇本纪第六》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 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 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 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 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二、司马迁之识
(1)《史记》的记载体现了详今略古的原则,并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 做到了“通古今之变”,包含着司马迁对历史发展的丰富的辩证观点。
(2)司马迁处于汉武帝时,但他仍能对秦末农民起义主角给了很高的历 史地位,他不仅把项羽、吕后写作本纪,把陈涉、吴广也录进世家,而 且作出了一个《秦楚之际月表》,让后人不至于抹煞了那些起义的人的 声势,或忽略了他们历史上的真正地位。
主要内容:
一:司马迁及《史记》的介绍
二:从《史记》的个性和特点看司马迁的人格与 风格
三:《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及后人的 评价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 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 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司马迁从 小就饱读古书,后来又四处游历。司 马谈死后,于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 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 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 98年因李陵之祸遭受腐刑。公元前96 年获赦出狱,任中书令。此后,他发 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 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 修改工作。
相关主题